何麗君
摘 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已是老生常談,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貫徹落實才是難點。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更新論述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的動態(tài)變化。課前導學和課后延伸時,教師要站在學生身前,當一個智慧的引領者;課堂交流與探究中,教師要站在學生身旁,當一個平等的分享者;學生自學自結(jié)時,教師要站在學生身后,當一個見機行事的服務者。闡明了主導與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具有較強的操作指導性。
關鍵詞:師生關系;動態(tài)變化;引領;分享;服務
1983年,王策三先生首次提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論,為落實這一指導思想,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探究發(fā)現(xiàn),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不能一成不變,必須呈動態(tài)變化,教師時而要站在學生身前,當一個智慧的引領者;時而要站在學生身旁,當一個平等的分享者;時而要站在學生身后,當一個見機行事的服務者。
一、導學延伸,身前引領
1.身前引領,激發(fā)學習動機和興趣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薄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n前導學就是通過導語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濃厚的情感和志趣,使學生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迸發(fā)學習的熱情,產(chǎn)生學習的需求,進入“憤、悱”的狀態(tài)。
2.身前引領,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
課堂閱讀教學要求深研細品,老師需統(tǒng)觀全局,預先研究教材和學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和教學目標。
3.身前引領,保持課堂探究的延續(xù)性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一堂課當“言有盡而意無窮”,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永無止境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課堂交流,身旁分享
1.身旁分享,教師要有傾聽的耐心
2.身旁分享,教師要有謙卑的心態(tài)
語文課堂需強調(diào)平等對話,只有在思維的多方碰撞中,才能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廣納雅言、博采眾長,才能形成較為科學而完備的認知體系,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高效課堂。
3.身旁分享,教師要有以疑代導的藝術
在交流與探討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全面、科學的引導,教師責無旁貸。導與授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平等交流,后者居高臨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精神產(chǎn)婆術”很值得借鑒。他通過不斷提問讓學生回答,然后找出學生回答中的缺陷,使其意識到自己結(jié)論的荒謬,通過再思索,最終自己得出正確結(jié)論。
三、自學自結(jié),身后支持
1.課堂自學,身后觀察,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享有自主的學習時間才能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沒有充分的自學,就不可能生成問題,不可能產(chǎn)生獨到見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淡化教的身份,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
2.總結(jié)反思,身后傾聽,給予真誠祝賀和鼓勵
新課改強調(diào)“一課一得”,為了留下清晰而明確的印象,學習活動中的總結(jié)歸納必不可少。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可越俎代庖,替學生完成。作為學習主體,學生應學會自我總結(jié)、歸納及反思,教師只應站到學生身后傾聽。學生有收獲,教師應給予真誠的祝賀,提出期望和要求。
從貫徹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呈動態(tài)變化,教師必須靈活把握,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位置角色,該身前引領時,就要有統(tǒng)領全局、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智慧;該身后服務時,就要有察言觀色、細致入微、熱情周到的體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實現(xiàn)新課改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仁賢.感動教師的119個教育故事.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07.
[2]諸葛彪,歐陽芬.高效教學技能十項修煉.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3]王毓徇,王穎.教師新師德六項修煉.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
[4]何山.工作要有好人品.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02.
[5]毛素芬.探究式教學實踐與探析.經(jīng)濟師,2010(4).
(作者單位 重慶市榮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