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成,楊根源,宮玉明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8)
原點西路是涇河新城南北走向的城市一級主干道,是新城主干路網(w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原點西路涇河特大橋工程是原點西路的重要節(jié)點,本橋的建設對改善涇河新城出入口形象、構建涇河新城慢行交通體系有著非常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1.1.1 道路等級為城市一級主干路。
1.1.2 設計速度為50km/h。
1.1.3 主要荷載標準包括:
a)汽車荷載:城—A級;
b)人群荷載:人群荷載按照《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 11—2011)取值;
c)風荷載:按照《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04)取值;
d)體系溫度:結構整體升溫25℃、降溫20℃;
e)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0.15g,抗震設防措施等級采用Ⅷ度。
1.1.4 設計洪水頻率為1/100。
1.1.5 通航方面為無通航要求。
1.1.6 環(huán)境類別為Ⅰ類。
本區(qū)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547.4mm,多年平均氣溫13.2℃,一月最冷,平均-1.5℃,七月最高,平均25.9℃。多年平均蒸發(fā)量906.5mm。區(qū)內東北風較多,其次為西南風;冬季西北風較強,最大風力4~6級, 一般2~3級。
涇河發(fā)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涇源縣,全長455km,自涇陽縣城西北25km張家山出谷,呈蛇曲狀蜿蜒匯入渭河。涇河流量、含沙量受上游降水影響較大。多年平均流量45.7m3/s,極端最大流量6 370m3/s,涇惠渠引流后極端最小流量0.001m3/s,流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多年平均輸沙率0.27kg/s,多年平均含沙量164kg/m3。
涇河河道平均比降2.47‰,涇河新城內涇河長度約為23.50km,不通航,無航道規(guī)劃。依據(jù)2008年涇河干流防洪工程規(guī)劃,涇河堤防按100年一遇洪水設防,橋位處規(guī)劃堤距約850m,現(xiàn)狀無堤壩設防。
根據(jù)野外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揭露,橋址區(qū)地層巖性主要為全新統(tǒng)人工填筑素填土(Q42me)、沖洪積粉質粘土、砂礫石、卵石(Q42al+pl)、沖積粉質粘土、黃土狀土、砂礫石、卵石(Q41al)、中更新統(tǒng)風積黃土(Q2eol)、殘積層古土壤(Q2el)和下更新統(tǒng)沖湖積粉質粘土、中細砂(Q1al+l)。
原點西路涇河大橋所選橋型除滿足行洪及交通運輸功能外,還要求結構新穎、外形美觀,同時也應該與當?shù)丨h(huán)境相協(xié)調,因此,需對各種因素綜合考慮,以確定最適合的橋型方案。
本橋是涇河新城主干路網(wǎng)中的重要基礎設施,首先應具備完善的交通功能。按市政橋梁工程進行設計,滿足國家、地方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范標準,按照“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適用耐久、經(jīng)濟合理、外形美觀”的原則,對橋型方案進行詳細研究。
原點西路涇河大橋橋址兩橋頭位置處,在規(guī)劃中布置了大量綠地,作為橋頭公園用地,打造與大橋相協(xié)調的景觀和建筑,使公園與大橋共同樹立特色景觀空間。
本橋方案總體構思,應突出大橋的景觀效果,充分利用該地區(qū)的自然特色,處理好大橋與周邊環(huán)境的相互協(xié)調、和諧關系。整座大橋要以新穎美觀的造型,令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應盡量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設計、施工加強環(huán)境保護措施。
為了使原點西路涇河大橋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橋型,達到安全、美觀、經(jīng)濟、適用的綜合最優(yōu)的目的,初步設計階段提出了三種橋型方案,即拱式廊橋方案、自錨式懸索橋+現(xiàn)澆箱梁方案、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橋+現(xiàn)澆箱梁方案。
圖1 拱式廊橋
本方案跨徑組合為:23+2×40+(52+65+80+65+52)+7×52+8×40+23m連拱結構,第4~7孔跨越?jīng)芎蝇F(xiàn)河槽,橋梁全長1 130m。主拱圈結構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箱形板拱,單箱六室截面,在錯落有致的多孔連拱之間布設輕巧的小拱,小拱結構型式與主拱相同。行車道板采用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橋中間為車行道,兩邊人行道處為古典的廊結構和四方重檐亭組成的風景長廊,橋墩為矩形實體墩,橋臺為扶壁式橋臺,樁基礎。
3.1.1 橫斷面布置
橋梁采用整幅設計,橋梁全寬48.5m=3.25m(人行道)+6m(輔道)+1m(路燈帶)+2×14m(行車道)+1m(路燈帶)+6m(輔道)+3.25m(人行道)。
圖2 第4~7孔立面圖
圖3 標準橫斷面圖
3.1.2 風景長廊、亭
在橋梁兩側人行道處設置古典優(yōu)雅的風景長廊和四方重檐亭,與周圍濕地公園、優(yōu)美小鎮(zhèn)、崇文塔以及大地原點等相互呼應,形成一幅和諧優(yōu)雅的畫卷(見圖4)??紤]結構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工程造價等因素,風景長廊和亭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圖4 廊、亭大樣圖
3.1.3 主拱圈
拱圈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箱形板拱,單箱六室截面,拱頂設置實腹段。拱軸線采用圓弧拱,80m跨徑拱圈厚度為1.8m,65m跨徑拱圈厚度為1.6m,52m跨徑拱圈厚度為1.3m,40m跨徑拱圈厚度為1.0m。80m跨徑主拱圈立面圖及斷面圖分別見圖5、圖6。
圖5 80m跨徑主拱圈立面圖
圖6 80m跨徑主拱圈斷面圖
3.1.4 腹拱圈
腹拱圈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拱,挖空截面為圓形,拱軸線采用圓弧拱,拱圈厚度分別為1.2m、1.0m、0.8m,腹拱與主拱固結。
3.1.5 基礎
基礎采用承臺加鉆孔灌注樁基。樁基直徑1.5m,樁頂設實體承臺,承臺高度為2m、2.5m、3.5m。
本方案跨徑組合為: 4×40+(60+150+60)+5×40+16×30m,橋梁全長1 116m,其中主橋長270m,采用60+150+60m雙塔懸索橋布跨,主跨跨越現(xiàn)河槽。主橋全寬56m,采用整幅設計,56m=3m(人行道)+6m(輔道)+5m(主塔位置)+2×14m(行車道)+5m(主塔位置)+6m(輔道)+3m(人行道),上部結構采用扁平鋼箱梁作為加勁梁,橋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采用鉆孔灌注群樁,每個橋塔設12根直徑1.8m的樁基,樁頂承臺厚4m。橋梁邊中跨比為0.4,主纜為平面線形,布置在鋼箱兩側,中跨矢跨比為1∶6.5,吊索基本間距10m,橋塔兩側吊索距橋塔中心線18.25m。兩個邊跨分別設置3對吊索,中跨設置14對吊索。在每個吊點處,設置兩根平行吊索作為一組吊索。
引橋采用現(xiàn)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跨徑為40m和30m。上部結構采用單箱大懸臂魚腹式外形,邊腹板以1:1斜率內傾,與頂?shù)装暹B接處用圓弧倒角。下部采用雙柱式弧形墩、樁基礎。
圖7 自錨式懸索橋
本方案跨徑組合為: 4×40+(75+120+75)+5×40+16×30m,橋梁全長1 116m。主橋長270m,采用75+120+75m變截面連續(xù)梁布跨,主跨跨越現(xiàn)河槽,橋梁全寬48m,采用整幅設計,48m=3.0m(人行道)+6m(輔道)+1m(路燈帶)+2×14m(行車道)+1m(路燈帶)+6m(輔道)+3.0m(人行道)。
圖8 變截面連續(xù)梁橋
橋上部結構采用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單箱單室平行四箱截面,頂板寬度48m,單箱寬度6.5m,邊箱懸臂長度3.5m,頂板厚0.32m,支點根部高7.0m、底板厚0.8m,跨中梁高2.9m、底板厚0.3m,梁高及底板厚按1.8次拋物線漸變。主墩采用實體墩、群樁基礎,16根直徑2.0m基樁,承臺厚3.5m。
引橋采用現(xiàn)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單箱單室平行四箱截面,跨徑為40m和30m。下部采用“寶瓶形”實體橋墩,樁基礎。
表1 橋型方案綜合比較表
經(jīng)過上述綜合分析比較,綜合考慮涇河新城的功能定位,初步設計階段推薦拱式廊橋方案(方案一)。
施工圖設計需注意以下事項:
a)本橋為24孔連拱結構,由于溫度、混凝土收縮、徐變引起的結構內力較大,設計中應充分注意,合理確定主拱圈、腹拱圈截面尺寸(剛度),合理分配結構內力;
b)加強結構細部分析,特別注意拱腳、主拱與腹拱連接處等位置的局部應力分析;
c)橋址處地震烈度較高,拱橋抗震設計是重點;
d)進一步對結構計算分析,對主拱與腹拱固結和主拱與腹拱鉸接兩種受力模型進行分析、對比,確定主拱、腹拱的連接方式;
e)初設階段,行車道板采用了空心板,下階段可改用無梁連續(xù)板結構,降低結構重量并提高行車舒適性。
拱式廊橋結構新穎、造型優(yōu)美,拱橋與古代建筑的風景長廊和四方重檐亭相結合,藝術感強,能夠體現(xiàn)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種特別適合市政景觀要求的橋型。
[1]顧安邦.橋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樊凡.橋梁美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3]王國鼎,鐘圣斌.橋梁計算事例集—拱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