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仙
腦梗死是造成人類死亡和致殘的重要疾病之一,頸動脈粥樣硬化已被公認是引起腦梗死的主要原因。頸動脈斑塊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特征,它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斑塊的大小、回聲及穩(wěn)定性與腦梗死發(fā)生有密切關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目前已知有多種危險因素,盡管近年來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研究已獲得重要進展,但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仍在上升,因此,迫切需要鑒別新的可干預的危險因素。近年來,尿酸(UA)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頸動脈由于其位置表淺且相對固定,已被證實可作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一個“窗口”。本研究旨在探討UA 及頸動脈粥樣硬化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腦梗死組:選擇2011 年1 月—2012 年6 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排除心源性腦栓塞)患者101 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并經顱腦CT/MRI 證實。排除標準:合并腦出血,近1個月內有感染史,近3 個月內有心肌梗死或心絞痛病史,合并慢性炎癥(關節(jié)炎、血管炎、膽囊炎),合并風濕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多發(fā)性硬化等免疫性疾病,服用影響嘌呤代謝的藥物者。其中男58 例,女43 例;年齡46 ~73 歲,平均(65.0±10.5)歲。(2)正常對照組:選取84 名同期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年齡、性別相匹配的無腦梗死的體檢者,排除標準同腦梗死組。其中男45 例,女39 例;年齡39 ~69 歲,平均(59.3 ±8.4)歲。兩組研究對象均同時記錄是否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入院時血壓及生化指標。
1.2 方法
1.2.1 血清UA 的測定 所有受檢者于入院次晨空腹抽靜脈血5ml 送檢,測量血清UA、空腹血糖(FPG)、膽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
1.2.2 頸動脈超聲檢查及判斷標準[2]兩組患者均由專人操作進行常規(guī)頸動脈超聲檢查,其中腦梗死組在發(fā)病24 ~72h 內進行,常規(guī)檢查雙側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部和頸內動脈,測量并記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粥樣硬化斑塊分為回聲強度、數(shù)量、部位等。IMT <1.0mm 為正常;1.0mm≤IMT<1.2mm 為內膜增厚;IMT≥1.2mm,向管腔內突出,但未造成管腔閉塞者為斑塊形成。按美國心臟協(xié)會制定的標準,對頸動脈粥樣斑塊進行分型:(1)扁平斑:局部隆起或彌漫增厚,呈均勻的低回聲與內膜中層相似;(2)硬斑:與其周圍外膜組織中的纖維回聲相似或更強,呈強回聲可伴聲影;(3)軟斑:斑塊明顯突入管腔內(IMT >1.8mm),顯示低至中等度回聲,較其周圍外膜組織中的纖維回聲低,表面有連續(xù)的纖維帽回聲;(4)混合斑:斑塊表面不平,有軟斑和硬斑的兩種回聲特征。關于斑塊穩(wěn)定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為易損斑塊(軟斑+混合斑)和穩(wěn)定斑塊(硬斑+扁平斑)。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頸動脈超聲結果 頸動脈超聲顯示,腦梗死組頸動脈存在動脈硬化斑塊87 例(穩(wěn)定性斑塊30 例,易損性斑塊57例),內膜增厚10 例,內膜正常4 例;對照組頸動脈存在動脈硬化斑塊20 例(穩(wěn)定性斑塊12 例,易損性斑塊8 例),內膜增厚18 例,內膜正常46 例。
2.2 血清UA 水平 (1)不同頸動脈硬化程度血清UA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內膜增厚者和有斑塊者其血清UA 水平與內膜正常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易損斑塊者與內膜增厚及穩(wěn)定斑塊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血清UA 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程度有相關性 (P <0.05)。 (2)腦梗死組血清UA 為(386.42 ±65.42)μmmol/L,健康對照組血清UA 為(180.54±56.46)μmmol/L,兩組血清UA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1 不同頸動脈硬化程度血清UA 水平比較(±s,μmmol/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UA levels in different degre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表1 不同頸動脈硬化程度血清UA 水平比較(±s,μmmol/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UA levels in different degre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注:與內膜正常者比較,* P <0.05;與易損斑塊者比較,△P <0.05
內膜改變程度 例數(shù) 尿酸內膜正常50 165.68 ±48.82內膜增厚 28 236.62 ±61.34*△穩(wěn)定斑塊 42 289.58 ±59.29*△易損斑塊 65 385.88 ±73.36*
腦梗死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且發(fā)病人群趨于年輕化。因此鑒別可干預的新的危險因素將有助于腦梗死的干預和治療。近年來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高尿酸血癥能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發(fā)病危險,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對101 例腦梗死患者和84 例對照者血清UA 的比較,發(fā)現(xiàn)腦梗死組血清UA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與以往觀點一致。但美國的弗拉明翰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校正了已知的心腦血管危險因素后,UA 并不能作為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僅是通過其他危險因素而起到促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3]。
本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清UA 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的程度相關,易損斑塊血清UA 水平明顯大于內膜正常、內膜增厚及有穩(wěn)定斑塊者。UA 是嘌呤堿在人體代謝的主要終產物,血液中UA 水平過高會形成UA 鹽沉積在關節(jié)形成痛風。高尿酸血癥是如何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可能機制為:(1)黃嘌呤和黃嘌呤氧化酶反應產生UA 的同時也產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以破壞血管內皮功能,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4-6],當血清UA 水平進一步升高,達高尿酸血癥時,體內循環(huán)血小板活化也會導致內皮功能障礙,這些都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2)血清UA 可以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7],UA 在血管平滑肌內還可以通過激活核因子κB(NF-κB)而激活單核細胞趨化因子,UA 還可直接刺激單核細胞釋放白介素1、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促進血管粥樣硬化[8]。(3)血清UA 激活白細胞,促進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作用,并且和體內一系列炎癥因子水平呈正相關,這提示血清UA 可能參與了血管炎癥反應,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9]。
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血UA 水平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影響不同,本研究由于樣本量少,未進一步進行性別之間的比較。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需在更大樣本人群中驗證。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 (6):379 -380.
2 李冬梅,劉玉霞. 腦梗死患者纖維蛋白原、尿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關系[J]. 山東醫(yī)藥,2008,48 (16):73.
3 孫凱,王虎,陳金星. 血清尿酸水平與腦卒中及其預后的關系[J]. 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10 (2):112.
4 Doehner W,Schoene N,Rauchhaus M,et al. Effects of xanhine oxidase inhibition with allopurinol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blood flow in hyperuricem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2 placebo - controlled studies [J]. Circulation,2002,105:2619 -2624.
5 Farquharson CA,Butler R,Hill A,et al. Allopurinol improve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J]. Cirulation,2002,106:221 -226.
6 Butler R,Morris AD,Belch JJ,et al. Allopurinol normaliza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ics with mild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ion,2000,35:746 -751.
7 Rao GN,Corson MA,Berk BC. Uric acid stimulates vascular smooth muscal cell proliferation by inreasing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chain expression [J]. J Biol Chem,1991,266:8604 -608.
8 穆珺,莊曉明,李然,等.2 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 (5):1568.
9 Leyva F,Anker SD,Godsland IF,et al. Uric acid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 marker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J]. Eur Heart J,1998,19:1814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