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一直是英語教改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介紹英語寫作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探討了將英漢對比方法應用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具體方案,教學重點及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英漢對比 英語寫作教學
寫作是實用性英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重點培養(yǎng)的一項交流技能,也是最能體現(xiàn)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一項技能。作為大學英語教師,一方面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有很高的期許;另一方面,卻感到學生英語寫作方面的許多不足。實際上,語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學生用英語寫作,實際上是學習用英語表達思想的過程。中國學生沿襲了中國人螺旋式曲線型的思維模式,反映在寫作中在篇章結構上存在著結構散漫,主題不清,拖沓迂回,思路跳躍、缺乏連貫性等問題。追根溯源,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時受到“母語干擾”。Habbard(1983)提出“母語干擾”(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是造成學生寫作錯誤的首要因素。
一 寫作教學改革探索
如果學生了解了英漢語言背后的思維與文化差異,是否可以有效地改進寫作中的這些常見的篇章結構方面的缺點?應該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案?在英漢對比的諸多專題中,哪些內容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幫助最大?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如何?
通過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滲透英漢對比內容,探索英漢對比在工科類高職院校實用型英語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以及在提高學生英語能力方面的實際效果,期望能探索出一套效率高、易操作的基于英漢對比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綜合能力。
對學生進行英漢對比教學法應用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研究與學習,每周進行一次,每次2課時,約一個半小時,共進行了英漢對比方面七個專題的講座與研討,每次講座結束都與學生進行交流,獲得學生的教學效果反饋。每次研討結束都要求學生完成一篇英語習作,教師進行精改,下次課對優(yōu)秀學生寫作進行公開點評,并且逐個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同時提供優(yōu)秀范文的講評與分析。
在講座與研討過程中注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共采用了六種教學手段,分別是:講解精進寫作的步驟;成員優(yōu)秀習作講評;教師提供范文的欣賞與評點,教師學生個別交流寫作問題;介紹英漢思維差異在寫作方面的表現(xiàn);以及學生習作互相點評。研究結束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本次研究的成果。
二 教改方法嘗試
1.將英漢對比應用于寫作教學
這是本研究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在開展研究之前的理論準備中。筆者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發(fā)現(xiàn)關于英漢差異在寫作中的表現(xiàn)的理論論述隨處可見。小到措詞的區(qū)別,句法的區(qū)別,大到銜接、篇章結構的區(qū)別都有諸多論述,但是對于究竟怎樣把這些理論有效地滲透入教學,即英漢對比應用于寫作教學的具體教學方案卻論述較少。因此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優(yōu)選就成為了本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起初,研究者采用了講授式和對比式的教學法,即先就英漢對比的某個專題進行理論介紹,再舉出典型例句進行分析,然后對學生習作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的方法來進行教學,然而具體實施過程中研究者很快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抽象的理論興趣不大,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也感覺到師生缺少互動與交流,課后與學生的交流也印證了這一點。
于是,教師調整了教學方案。不再將重點平均地放在英語與漢語的對比及理論介紹方面,而是以英語思維為主,漢語思維加以對照的方式來進行。教師選擇了一本由專門教授高中生英語寫作的美國老師撰寫的寫作教材作為主要參考,在教學中完全按照英語寫作的教學步驟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進入英語思維的寫作思路,同時額外補充教師對于某一教學步驟的漢語寫作方式的比較與對照,以及中、英典型范文或典型錯誤的分析,最后配合教學章節(jié)布置針對性訓練。這種以英語為綱,漢語為鑒的方式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反饋良好。當然,除了研究所采用的這種教學方案,還有哪些教學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試驗與研究。
2.在英漢對比專題中針對內容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按照英語的寫作思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分別介紹了英語寫作的“吸引人的標題”“尋找切入點”“撰寫首段與主旨句”,“使用有力的名詞”“使用生動的動詞”“使用黏著劑(其中包括三個小標題:主題句、銜接詞和生動的故事)”“刪除冗詞”“練習平行結構”“使用有效的標點”“變化句長與句型”以及“動人的結語”,并補充了英漢對比方面的“螺旋式思維與直線思維”“葡萄藤與竹竿式的句式特點”“形合與意合”“主觀思維與客觀思維”等專題講座。從教學互動與反饋及最后的問卷調查結果來分析,學生們認為自己寫作幫助最大的內容有尋找切入點、使用有力的名詞和生動的動詞、使用黏著劑、動人的結語及螺旋式思維與直線思維等。
分析原因一,雖然學生接觸英語寫作多年,但實際上并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或了解過英語作文從構思到組織的整個過程,之前的寫作教學更偏重于句型、措詞、語法、修辭手段等微觀方面,因此學生收獲良多。另外,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也特別強調了開頭與結尾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了“尋找切入點”和“動人的結語”這兩項。分析原因二,通過這次學習,學生認識到了英漢語的差異,并且認識到自己在寫作方面的不足,因此選擇了“使用有力的名詞和生動的動詞”“使用黏著劑”和螺旋式思維與直線思維這三項內容。
3.學生的教學反饋與接受程度
通過每次課后的交流與問卷調查,學生們普遍反映這種教學模式對自己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特別是通過這次學習,了解到了英語與漢語思維模式的差異,認識到自己寫作上的不足,“懂得照顧到全文的結構性、邏輯性”,“使自己的作文更充實、連貫”。(引文來自學生反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