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咪 大連海事大學
碳標簽的概念最早源自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關于“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探討,所謂食物里程是指消費者食用的食物與食物的原產地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食物里程人們可以衡量自己食物的消費行為對環(huán)境影響的大小。而之后出現的另一個相關概念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將產品生命周期內包含生產、運輸、倉儲、消費到回收期間產生的全部溫室氣體(GHG greenhouse gases)用量化的方式計算出來。碳標簽制度(Carbon Labeling)就是將產品的碳足跡,即最終量化了的包含二氧化碳在內的全部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標簽的方式加注于產品之上的制度。
碳標簽制度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消費者對產品的知情權的積極回應。為了回應消費者關于產品碳排放量的需求,企業(yè)在政府的倡導下主動加注了碳標簽。據2008年5月Havas全球媒體調查報告,全球79%的消費者偏好購買對環(huán)境負責任的企業(yè)的產品。企業(yè)加注碳標簽會使生產成本增加,但是由于消費者樂于為此增加的綠色成本買單,大型的有戰(zhàn)略眼光的企業(yè)都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碳標簽制度。據此我們可以看出碳標簽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征:首先,碳標簽利用了消費者對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激勵企業(yè)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商品化過程中盡量采用環(huán)保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也能引導消費者盡量選擇含碳量少的產品,于是形成了綠色消費的良性循環(huán);其次,碳標簽制度的適用由自愿性向強制性過渡,碳標簽發(fā)起伊始是企業(yè)自行選擇加注或在政府或行業(yè)協會的倡導下,根據其指定的相關標準對產品的碳排放量進行標注。隨著該計劃深入,越來越多國家出臺法案,強制要求企業(yè)加注碳標簽。
各國單邊施行的碳標簽制度對國際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發(fā)達國家強制要求進入其國內市場的產品都必須加注碳標簽,否則要征收碳關稅。這樣的關稅與以往的貿易歧視相比更具有隱蔽性,因為其根本目的在表面上看是為了環(huán)境保護和全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但是這種碳標簽制度是否符合WTO為了保障貿易自由化的各項基本原則還有待研究。
該原則基本含義是一國在貿易、航海、關稅、國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的優(yōu)惠待遇不得低于現時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優(yōu)惠待遇。最惠國待遇的核心要旨就是消除歧視,平等對待他國的產品。然而發(fā)達國家強制要求發(fā)展中國家的產品包含碳標簽,否則不得進入其國內市場的法案是否違反最惠國待遇?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GATT專家組在“美國金槍魚”案中的裁決得出結論。該裁決認為美國發(fā)布的保護金槍魚的法案是統一適用于任何國家的,因而不違反最惠國待遇。同理,強制要求加注碳標簽的法案并沒有區(qū)分任何國家或者原產地,甚至對國內的產品也必須要求加注,因而不構成對最惠國待遇的違反。
國民待遇原則是指一國給予進口國的待遇不得低于其實際給予的國內同類產品的待遇。如前所述發(fā)達國家的要求是全部進入其市場的產品都必須加注碳標簽,該法案對其國內產品同樣適用,因而也不構成違反國民待遇原則。
數量限制是一種典型的非關稅壁壘,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進口產品的數量或者金額采取一般的或者個別的限制。其限制的具體做法一般包括進口配額和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是對超過一定數量或者金額的產品禁止進口,或者征收關稅。進口許可證是指進口產品進入其市場前必須申請政府頒發(fā)的某種許可證照。碳標簽似乎符合進口許可證的要求,然而發(fā)達國家的法案并沒有強制要求進口產品必須加注該國家出臺的碳標簽,如果進口產品加注了符合自己國家標準或者某種國際標準的碳標簽依然可以進入到出口過的市場。因此碳標簽表面上也符合WTO中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的要求。
由于碳標簽的發(fā)展還處在初始階段,各國都還在摸索之中,尚未形成大規(guī)模的碳標簽之訴。碳標簽制度表面上并不違反WTO的基本原則,但是在發(fā)展中國家要求其加注碳標簽就意味著發(fā)展中國家將面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和市場競爭力削弱的不利局面,最終導致國際貿易自由化受阻,因此有必要在WTO體系下建立碳標簽制度以引導碳標簽制度在全球貿易中的應用。
我國作為出口依賴型的貿易大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在應對碳標簽制度時應當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首先應當加強環(huán)保理念大力宣傳低碳消費,從各國的碳標簽制度發(fā)展來看,最終形成的碳標簽法案也是建立在政府積極引導國民綠色消費的基礎上,國民有了解產品碳信息的欲望才會愿意分擔企業(yè)加注碳標簽而產生的成本,從而才會出現企業(yè)自覺自愿加注碳標簽的行為。建立我國的碳標簽制度首當其沖是加強環(huán)保理念的宣傳和落實行之有效的環(huán)保措施;其次是調整產業(yè)結構,轉變出口增長方式,要求企業(yè)加注碳標簽可以迫使企業(yè)加大節(jié)能減排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長期以來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生產方式,進而對改善我國的環(huán)境質量和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起到積極作用。
[1]劉玫,陳亮.產品碳足跡國際標準及我國面臨的形式[J].中國標準化.2010,(8):10 -12.
[2]陳澤勇.碳標簽在全球的發(fā)展[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0,(11):11-14
[3]裘曉東.國際碳標簽制度淺析[J].大眾標準化.2011(1): 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