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老城區(qū)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街道兩邊都是典型的維吾爾族店鋪,賣的都是地道的維吾爾族日用品和工藝品,甚至很多東西都是自產(chǎn)自銷。比如刀具店,每次走過都能看到店主坐在門前的機器砂輪后面,忙碌地讓刀刃與飛轉(zhuǎn)的砂輪摩擦出陣陣火星。還有金屬器皿店,店家總是在一堆火鍋、臉盆、銅壺、錫壺后面敲敲打打。專業(yè)的掛毯和地毯店經(jīng)營著羊毛、駱駝毛的純手工毛毯,店門前繽紛琳瑯。
老街的音樂風情隨處可見,從街頭的賣藝人到餐廳的演藝者,從樂器店的老板到顧客,甚至是街頭玩耍的孩童……都能用很專業(yè)的姿勢把玩這些樂器。熱瓦普、都塔爾、彈撥爾、達普……每種樂器都釋放出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優(yōu)美的旋律。
老街的金銀飾品店里流行著紅金,即銅與金的合金。戒指上都鑲嵌有一塊碩大的紅寶石。在一家店鋪前我們買了兩個便宜的戒指留作紀念,成交時我也學著維吾爾族人和店家緊緊握手。店家是一個年輕英俊的維吾爾族小伙子,他問我們多大,有沒有巴郎子(維吾爾族中小伙子的意思,這里代指兒子),然后很自豪地告訴我他比我小3歲,已經(jīng)有2個巴郎子了,一個3歲,一個才7個月。
吾斯塘博依路口的茶樓是風格鮮明的兩層維吾爾民居,坐在二樓的廊間可以邊喝茶,一邊俯瞰整個老街。
烤肉串的維吾爾族小伙子拿著一片木板在爐邊扇風,爐火一下子旺了起來,煙葉隨風而起占據(jù)了大半個街面,與馬路對面烤玉米的煙連成一片。透過煙霧看過去,卡車上的水果攤擺滿了新上市的小桃子。不過卡車的生意顯然不如邊上的地攤好,那里聚滿了人。他們拿起桃子只剝開一小塊皮嘴巴就湊過去啃。看這人氣,肯定攤主采用了先嘗后買的策略。石榴、葡萄、無花果的地攤連成了一條線。板車上藍莓如鴨蛋大小,看上去格外誘人,只是等我們下樓,板車已經(jīng)消失在人海中了。不知當年張騫來到西域是否也對這些特產(chǎn)驚訝不已,然后將這些水果的樹苗和種子帶到了中原。
既然我們居高臨下,最先關注的當然是頭部。當?shù)氐哪凶哟蠖啻髦G色、黑色的八角帽或白色的小圓帽。而婦女則變化多一些,有的扎著頭巾、有的遮著面紗。且說這頭巾的扎法也是變化多樣,有的在頸下扎,有的在頭上扎,也有一部分婦女用頭巾將整個頭部包住,只露出眼睛。而最神秘的則是深色面紗完全將面部遮住,這是喀什本地最傳統(tǒng)的婦女,據(jù)說面部只能給自己的丈夫看。
臨走時,我們買了一個足有14斤重的大西瓜。終于弄明白賣瓜老人吆喝的“桃塢子卡西來”的意思?!拔鞴稀痹诰S語中叫“桃塢子”,“請過來”在維語中叫“卡西來”。
高臺民居的房屋是土木磚木結(jié)構(gòu)并存,有的房屋建在街上形成了過街樓。這里的巷道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我們經(jīng)常就迷失在這些小巷只能兜著圈子。
民居中有許多小孩子在巷子里玩耍,見到我們也不怕生,主動打招呼讓我們給他們拍照。有一個活潑的小孩子看著我的相機想玩,我蹲下來讓他看著取景器、教他按快門。他學會后手舞足蹈,然后拼命地連按快門給另一個維吾爾族小朋友拍照,竟然拍到了一張不錯的照片。
老城民居街巷縱橫交錯,房屋鱗次櫛比,布局靈活多變。
老城里的民居依舊以磚土木結(jié)構(gòu)為主,但是過街樓更多,岔道數(shù)不勝數(shù)。開始我們總是走到死胡同,后來遇到一位臺灣的游客告訴我們能走通的路其實很好分辨,因為鋪路的磚不同。鋪六腳形磚的路能走通,而鋪紅磚的路只能到人家。我們試著一走,果然沒錯。老城的居民要封閉一些,這里的小孩子臉上充滿了無邪與羞澀。
老城民居也有讓人心痛的地方,這些民居的一部分已經(jīng)開始拆除了。這些幾百年來的維吾爾民居,正是千年來絲綢之路上西域城市結(jié)構(gòu)及民族風情保留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縮影,可是,現(xiàn)在卻一點一點地消失。
(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萬里千年——絲路手記》 作者:龍騰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