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港珠
小學六年,12本語文教材就是一座絢麗多彩的寶庫,飽含可挖掘、可利用的資源。學過的教材如果只是數(shù)量上的疊加,學生容易遺忘。如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如何對教過的課文進行有效的鏈接,如何讓學過的語言形式與新知接通、構建知識系統(tǒng),如何善用教材,勾連知識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反芻式”方法對小學語文教材再利用,窮盡其“材”。
一、情商培育——潤物細無聲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弟子克伯屈提出了“共時性學習”理論,說明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人的技能、知識、態(tài)度之間是有機關聯(lián)的?;谶@種有機關系,筆者認為“做中學”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這個“做中學”在此可理解為于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運用學過的知識。這也正好凸顯語文實踐性的特點。運用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情商培育的具體做法就是——根據(jù)其時的情形選擇恰切的資源來教育學生(通俗地說,就是當你需要對學生講道理的時候,你就從教過的教材中拿“道理”來用)。因為是學過了,大家都知道,一點即心領神會,共同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1.以教材中的人物為鏡:①學生想要好成績,又不夠認真刻苦時,我常跟他說:“別光盯著葫蘆,要有綠葉的付出才行哦!”②助人為樂,不留姓名,小鹿的玫瑰花是不會白栽的,贈人玫瑰,手有余香。③為班級服務是大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應該像王寧一樣“我選我”。④愛同學,像阮恒一樣,沒有豪言壯語,只要你需要我就在——因為“她是我的朋友”。愛家人,也一樣,就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中,就在點點滴滴的關心中?!?/p>
2.以經典的名句為銘:除了“日積月累”的名言警句外,課文中也有很多可以激勵學生的名句。如: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玲玲的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恫荨罚话?,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只漂亮的天鵝呀!——《丑小鴨》……
3.以有趣的語言為范:經常用教材中有趣味的語言范式來與學生交流,讓幽默、智慧、樂觀的情感濡染學生。比如模仿二年級《泉水》的重復調:“來吧,來吧!小明同學——唱吧,唱吧!你的歌聲這么悅耳,使我滿心歡喜”——笑吧,笑吧!你笑起來真好看;改編二年級《酸的和甜的》的問句:你嘗過嗎?不嘗怎么知道是酸的還是甜的?模仿四年級《貓》的語氣:“說你調皮吧,你的確有時候會惹禍;說你老實吧,你也有很乖的時候”……
經常性地這樣反芻式使用教材,似無心插柳反而柳成蔭。久而久之,就營造出一個“學了就能用”的氛圍,給學生做了示范,使他們對運用知識充滿信心;反過來又能反哺閱讀教學,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一種能力——能很快把學到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通起來。
二、語言訓練——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學語文教材都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是一座語言的百花園,令師生流連忘返,回味無窮。筆者認為,閱讀教學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語言的敏銳性——能被某個詞語吸引、震動,能準確使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學過的課文中最值得反芻的就是語言。
1.領悟用詞的精準奇絕
維果斯基說:“詞語教學,不是閱讀教學的點綴,而應該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運用反芻式方法對比體會詞語運用的精準奇崛也是很妙的詞語教學策略。
如教學六年級《最后一頭戰(zhàn)象》時,領悟戰(zhàn)象嘎羧的感人動作:①(嘎羧)兩眼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歐歐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②沒想到嘎羧見了(象鞍)一下子安靜了下來,用鼻尖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可以出示三年級《曼谷的小象》的段落,讓學生體會寫阿玲和小象的那些動詞:汽車陷進泥坑,司機正著急的時候,阿玲牽著小象過來了。她“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臉“貼貼”它的大耳朵,“指指”陷進泥坑的輪子,小象就走到坑邊,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長鼻子東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車從泥坑中拉來了。阿玲又笑瞇瞇地走近小象,輕輕“摸”著它那長鼻子,“指指”車身上的污泥。小象轉身走進金色的霧中,一會兒甩著長鼻子回來了,它伸直鼻子沖著車身噴了起來,把污泥沖得干干凈凈。當司機再次表示感謝時,阿玲擺擺手,笑瞇瞇地用紅潤的臉蛋緊“貼”小象的大耳朵,緩緩地走進已變得紫微微的晨霧里。從而領會動作就是人與動物之間交流的主要“語言”,所以動詞就應該成為描寫人與動物之間交流的主要用語。由此遷移到描寫動物的習作中也要用好動詞。
如浙江葉根娟老師在教學《火燒云》里直接描繪火燒云色彩的那段話: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為了讓學生領會蕭紅是怎樣展現(xiàn)火燒云絢麗多彩的特點,明白為什么要用四個“一會兒”來表達,葉老師在常規(guī)教學步驟之后出示三年級課本里《秋天的雨》的插圖,問:“秋天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季節(jié),怎樣描繪這么多色彩呢?用‘一會兒……一會兒……行嗎?”——讓學生充分說,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用“一會兒”不行,可以用“有的……有的……”,那還有別的說法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此時,再出示《秋天的雨》課文片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學生通過朗讀領悟,秋仙子的手纖細而溫柔,她給樹木、田野、花朵送顏色的動作多么優(yōu)雅和美麗。而火燒云瞬息萬變,是天空那雙魔術般神奇有力的手。進一步頓悟:同樣絢麗的色彩,由于事物的特點不同,表達的句式也會不同,表達是有個性的。
教學互動時,要有意識地打通文字之間的隔層,建立起文字表達的鏈接和滾動,讓課堂變得靈動而厚重,讓學生的心靈變得豐富而敏感,久而久之,學生對文字的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而細膩,這就是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三、習作引領——千江有水千江月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睂W生從教材中吸取語言的營養(yǎng),獲得最經典、最規(guī)范的語言,并納入了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最終還能夠模仿遷移甚至創(chuàng)造運用,寫出好的文章——所謂采得百花釀出好蜜。
1.經典美文是永遠的摹本
學生的寫從模仿開始,教材就是最好的摹本,而且豐富多彩,取之不盡。例如描寫春天,有一年級的《春雨的色彩》,二年級的《找春天》等都是極美的范文;三年級起步作文常寫想象文,寫樹或者花的故事,學生就會想起《小柳樹與小棗樹》等;寫動物童話就會想到《從現(xiàn)在開始》《小鹿的玫瑰花》等。中高年級學寫科學小品文,有的學生就會想到模仿《我是什么》,使用第一人稱。
背誦的美文會觸景生情地跳出來。有學生到海寧去觀賞錢塘江大潮,竟然很自然地想起《觀潮》片段: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
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語言,一個結構,一點語意,或者就一個感覺,你都可以也盡管拿去用,教材就是希望每一個學習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收獲。
2.精彩段落是寫作技能訓練的抓手
小學語文教材中采用的寫作方法值得關注:表達方式有記敘、議抒情、描寫、說明等;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表現(xiàn)手法有借景抒情、動靜結合、正面?zhèn)让婷鑼?、虛實結合等。當你要作專項訓練時,不妨從教過的課文中拿來例子。比如在六年級訓練學生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的寫作技巧,可以這樣反芻式使用教材。出現(xiàn)一段一群坦克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的場面:“奇怪的外表,轟鳴的巨響。”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坦克的威力,然后再出示三年級課文《矛和盾的集合》的精彩片段:“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zhàn)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學生通過對比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有時候間接描寫方法更好。像“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夠讓學生通過“想象”在腦海中形成圖景,或者說間接描寫能增加人們在沒有看到事物時對事物的想象,這種想象可以因人而異,無限自由,所以更能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此時,再讓學生練習間接描寫正合“時令”。
3.提供改寫的范本
例如六年級學習縮寫,可以拿二年級的課文《丑小鴨》與原文對比,從中發(fā)現(xiàn)縮寫的奧秘:以主要人物的活動為線索,點出重要的事件,串成簡介式故事。在比較中還發(fā)現(xiàn),縮寫者還巧妙地留下了四季變幻的語句正暗合了丑小鴨人生際遇的變遷。再如中高年級改寫小古文、古詩,都可以拿很多今譯的短文為例子,三年級的課文《盤古開天》《亡羊補牢》等都來自古文,學生可以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示。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