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賜
課程改革后,教材編寫者自三年級開始,每冊除了安排2次“小練筆”,還在有關課后的思考練習中,設計針對文本的內容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旨在引導一線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讀寫結合”。然而在教學中讀寫結合有一定難度,筆者認為專門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
一、讀寫結合,應把握“目標”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和“學段目標”中的“目標”與內容交織在一起,三維目標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三個學段有關寫話(習作)目標,根據(jù)“知識點”“能力點”,有時分解說明,有時綜合表述。
第一學段對學生“寫話”的目標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其核心是訓練學生“寫話”,即如何從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這看似簡單實屬復雜。低年級學生的“寫話”雖篇幅不長,但寫話時,從用字到組詞,到連詞成句,再至連句成段,一詞一句必須根據(jù)要表達的內容,通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整合,去組織語言,再用文字寫下來。所以寫話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要其掌握,實屬不易。因為難,學生對“寫話”難免產(chǎn)生畏難情緒,而這種情緒勢必影響表達水平的發(fā)揮。只有讓兒童喜歡寫,才能寫得好;只有樂于表達,才能表達好。教材編排者,從一上讀讀說說“詞組、句子”開始到一下的讓學生寫一句話,再到二年級過渡寫幾句話、一段話,甚至是幾段話,遵循“先說后寫,以說引寫”的原則,呈現(xiàn)“梯度”的要求。教師應準確把握這一梯度的要求與訓練序列,憑借課后設置的言語形式,依據(jù)“目標”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切勿隨意拔高要求,增加學生“寫話”難度。
第二學段對學生的“習作”目標要求是“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其重點是“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并把內容寫清楚?!薄安痪行问健本褪亲寣W生自主,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篇幅不限,長短皆可;文體不限,或記敘、或說明、或描寫、或童話、或小故事……只要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的內容說明白寫清楚即可。切不可把文章表情達意、篇章結構、表達順序等寫作技巧作為要求,用過多的條條框框來束縛他們,使他們動輒得咎,望而生畏。
第三學段對學生的“習作”目標要求是“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其側重點在“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這兩個方面,且要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記實作文,要求學生寫生活的真實,寫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所做的,寫出真實的東西;“想象作文”,也是以真實的生活感受為基礎,是寫學生想象的情景、想象的事物,是通過想象展開而成文。不管是哪類作文,都要求其習作內容具體充實,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二、讀寫結合,應明確“單元”意圖
單元主題的設置,體現(xiàn)教材編者對各學段具體的、系統(tǒng)的整體把握,往復循環(huán),形成合力,不斷推進。每篇課文所處位置不同。其地位與教學任務也不盡相同,教師要統(tǒng)攬全組,關注單元主題,深刻地解讀文本,找準獨特的言語形式和表達方式,確定選擇主要的核心教學內容,實現(xiàn)編者意圖,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在選擇“讀寫結合”訓練的落腳點時,要根據(jù)每一篇課文的特點,聯(lián)系單元訓練重點,結合學段特點,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與學習心理,選擇那些重要的、難易度適宜的言語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導讀中提出基于閱讀能力培養(yǎng)訓練項目:理解重點語句和段落;然后四篇課文,其中兩篇精讀課文《中彩那天》《尊嚴》,兩篇略讀課文《萬年牢》和《將心比心》;最后在語文園地中安排習作: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心理話想說,卻沒有機會說出來?這一次,就讓我們在自己的習作中一吐為快吧!說心理話,就一定要真實,要說出內心的想法。本次習作“說心理話”,在表達方式上可以是簡單的一件事、一個小故事,也可以是在事件中加以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想法)等描寫?!吨胁誓翘臁贰蹲饑馈愤@兩篇精讀課文,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其“讀寫結合”點在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學完課文,可以分別布置學生寫一寫:1.庫伯先生派人把汽車開走以后,全家人當時的神態(tài)怎么樣?說了一些什么話?2.年輕人留在杰克遜的莊園里,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說些什么?《萬年牢》圍繞父親做糖葫蘆的三件小事,表現(xiàn)父親做事認真、實在的品格;《將心比心》則通過“一位婦女為我母親開門”、“我的母親鼓勵小護士為自己扎針”這兩個具體事例,啟示人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將心比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這兩篇略讀課文讀寫結合點在“具體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授完課,可布置學生寫一寫,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依照課文的結構,通過具體事件反映人物品質,寫一件做事認真(實在)或將心比心(包容他人)的事。
三、讀寫結合,應尋找“文本”特色
首先,從課后思考練習入手,尋找讀寫結合點。課文課后練習,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直接體現(xiàn)其意圖,反映了教學目標與要求。它與課文相輔相成,是教材的有機組成。特別是有關“寫”的練習,更需教師滲透在課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內化實踐遷移運用,以達言語訓練的最佳效益。如第一學段課后的“讀讀寫寫”、“讀讀說說”(主要是短語、句式、幾句話);第二、三學段課后有關“找出怎樣的句子”、“抄寫怎樣的句子”、“談感受”、“小練筆”等,這些都是“言語訓練”的結合點,教師應很好把握。
其次,從文本內容入手。課文是學生學習言語形式的范文,是教師教學的憑借和重要載體,“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意蘊豐富,意義深遠。教材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發(fā)揮語文教育功能的物質基礎,具有憑借、教育、發(fā)展、范例等多種功能。它需要教師深入地研讀教材,不僅要讀懂教材的字面內容,還要讀懂作者之心境、編者之意圖、學生之需求、讀出教師自己的獨特見解,讀出語言的表達形式,讀出弦外之音、言外之音。教師要獨具慧眼,站在寫作角度引領學生習得言語,發(fā)現(xiàn)文本獨特的言語形式,精巧的段落結構、精妙的表達方式、精彩的謀篇布局,才能最大發(fā)揮教材的“例子”功能。第一學段,特殊的短語、句式;第二學段,典型的段落,或過渡段,或轉折式段落,或總分式段落,或并列式段落,或其它特殊表達方式的段落第三學段,注重文章立意、篇章結構、表達順序、表達方法等。借用“例子”,借鑒仿寫。這樣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才會在學習、模仿、借鑒、內化、實踐過程中逐步提升,最終形成能力。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