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占歌 張振華 黃武勝
(1.合肥師范學院 體育科學系,安徽合肥 230601;2.安徽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在教育領域中,目標表明了社會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所達到的結果,能夠使我們集中精力在重要的工作上,引導我們合理有效地使用資源,啟迪我們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同時,讓我們在評價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時有了依據。體育教學目標同樣也是希望學生通過一定階段的體育教育能夠在體育知識和技能方面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要求。因此,具體的體育教學目標也就成了測量與評價體育教學質量的指標。這是因為教學目標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A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已經有近十個年頭了,其影響力已深入人心。但概觀教學實踐,目前有關廣大體育教師科學設計與應用體育教學目標“如何教學”達成共識的文獻闕如不全,難以滿足教學實施,與體育新課程逐力推進的需求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為此,我們梳理一些日常教學行為中的習慣做法,辨析體育教學目標書寫規(guī)范中存在的問題,為規(guī)范日后的教學行為提供準繩,避免書寫體育教學目標不良習慣的發(fā)生。
對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不同的領域有了深刻認識。每個領域又分為若干層次,每個層次又分為若干類目標。這樣,整體目標就不再聚為一團,而是分化為可以操作的具體目標。一般的教學目的便和實際的教學活動之間有了溝通,從而使得教學活動目標具體化了,教學評價也就有了依據。同時改變了過去我國體育教學目標籠統(tǒng)的現(xiàn)象,比如:“發(fā)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等等。這種目標雖然沒有錯,但存在難于操作,無法有效評定的缺陷。洞察我國新體育課程目標設計與編制的理論源泉都是在對其汲取下而形成的。因此,我們討論的框架也是基于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有關理論。
一直以來,身體上的發(fā)展都被認為是學校體育的獨有功能。體育課教給學生運動技能,改善學生健康狀況。雖然體育教學可以承擔起學習目標的三大領域內容,但是,對于知識的獲得和運用、價值觀的完善、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情感的發(fā)展而言,運動技能的形成和良好體能的獲得才是體育對教育的最大貢獻。這是因為在學校背景下“體育課和教育課程中的其他科目一樣都有利于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fā)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誕生的50余年里,人們展,但對動作技能領域的發(fā)展則更為重要” ,運動技能可以通過體育教學獲得,對于人的思維(認知)和感覺(情感)它無法超越其他學科的貢獻。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顧此失彼,荒廢運動技能的形成而過多的去強調認知和情感領域的目標。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還沉迷于認知和情感領域的目標,那么我們的體育課將失去其最本質的東西和存在的價值。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兼顧三者的統(tǒng)一和達成。
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時,我們重點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學目標。這是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行動的方向,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為什么教”的核心問題。明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我們進行教學評價,進而反饋與改進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為教師,他可以根據明確具體的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作為學生,他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教師的指導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教師和學生都能夠依據目標評價這節(jié)課任務完成的情況。因此說,體育教師必須根據有關教學文件認真思考教學目標的設計,以期實現(xiàn)學校體育的目的。
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目標上更加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這給一些體育老師的教學觀念帶來了很大沖擊。為了標新立異有些教師在實踐中以“三維目標”的形式來設計和呈現(xiàn)自己的教學目標。拋開其出發(fā)點不說,這種不求甚解的機械化運用,必然會限制體育教學實踐的豐富性和完整性,也很難照顧到學生的真正需求。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不同層次的目標存在混用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學校教育范圍內,存在著三種目標,即學校體育目標、體育課程目標和體育教學目標。在體育教學大綱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經?;煊谩S捎谠诖缶V中沒有明確的區(qū)分三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導致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fā)生三者誤用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從而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有效實施。第二,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層次混亂。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告訴我們,目標是分層次的。目標的設計應該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而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層次在時間順序上顛倒了。
教學目標設計的過大、過于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比如說,“學生養(yǎng)成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形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行為”等等。這些目標應作為長期發(fā)展目標,而不應作為一堂課或者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致使目標沒有實際的導向作用。含糊其辭的目標陳述也給教學評價帶來了很大困難。
教學目標設計中使用行為動作的含義模糊,目標指向主體不準確。教學目標設計的是否準確清晰,關鍵看行為動詞是否表述的正確與否。比如,我們在許多教學案例中經常見到“了解”、“掌握”、“理解”、“學會”、“知道”等等模糊而難以檢測的行為動詞。再者就是,有些教師在敘述目標時,喜歡使用使令動詞,使得目標主語變得不清晰。如“使學生……”、“讓學生……”等等。還有,就是使用一些目標指向主體為教師的行為動詞。如“培養(yǎng)學生……”、“增強學生……”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標闡述的是教師的行為,是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學習的行為結果,其行為主體必然是學生。目標指向主體的誤用,必然會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活動上,而不是集中在學生應該獲得的學習結果上。[2]
由于課程標準將體育與健康的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大領域,并分別制定了各個學段的學習目標。受個體認知結構的影響,有些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顯得無所適從,在一節(jié)課中有的教師從四大學習領域(2011版課標修訂之前是五大領域)的角度書寫教學目標,面面俱到,惟恐落下什么。試問,課時有限的一堂課能否承載如此廣的目標?答案不言而喻。教學目標具有激勵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能否起到激勵作用,還要看目標的難易程度是否適當,是否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要求?,F(xiàn)實中,有的教師根本就沒有考慮學生興趣、動機、知識和能力水平,沒有把握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制定的課堂教學目標造成學習水平低的學生“吃不消”,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又“吃不飽”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在書寫體育教學目標時,比較流行的是采用行為目標書寫的做法。為了彌補行為目標存在的固有的缺陷,在實際書寫體育教學目標時,我們還可以采用“表現(xiàn)性目標”作為補充。
為了簡單有效的確定體育教學目標,我們認為編寫行為目標時有三個步驟:第一,界定具有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第二,確定預期學習活動發(fā)生的條件;第三,陳述達到目標所需的標準。
3.1.1 界定具有可觀察的學習結果
書寫教學目標的第一步就是要界定出清晰的可觀察的學習結果,關鍵在于選擇的行為動詞描述的是學習活動還是學習結果。這是因為,教學目標指向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所以在書寫目標選擇動詞時必須選擇能清晰規(guī)定學習結果的動詞。然而,人們在實踐中經常將學習結果和學習活動混淆。要使結果具體且無爭議,我們可以從許多表示動作的動詞中選擇表達行為的詞語。這些動詞使人們更簡單地界定表現(xiàn)行為的操作。如,學生能夠區(qū)分籃排足中傳球動作的不同,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或他人的動作說出某一動作的方法,學生能夠評價自己與他人動作質量好壞,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口令展示某一套動作等等,這類動詞清晰地表達出了期望學生達到的學習結果。在書寫教學目標時,我們的困難在于選用恰當的、具有可觀察特點的行為動詞。為此,在借鑒張振華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動詞描述的是學習結果還是學習活動,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修改與補充,提供了在編寫認知教學目標、動作技能教學目標和情感教學目標時可供選用的動詞表(如表 1、表 2、表 3)[3]。其中有些動詞的含義需要根據語言情景確定。
表1 教學目標認知方面關鍵詞
表2 教學目標動作技能方面關鍵詞
表3 教學目標情感方面關鍵詞
另外,在書寫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時,在一些運動項目中我們還可以選用一些特定動詞。如,在排球課教學中,連續(xù)墊,發(fā)過,扣過等等[4]。
3.1.2 確定預期學習活動發(fā)生的條件
在書寫教學目標時,我們還要確定學習會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發(fā)生。這是因為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學習者所表現(xiàn)的學習行為都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例如增強體能,學生可以通過足球技術的學習發(fā)展體能,也可以通過田徑或者健美操等其他項目的學習改善體能。在具體的運動項目學習中,如果條件很明顯,可以對條件不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如,在排球墊球技術的學習中,用雙手墊球10次,就可以省去“用雙手”。條件的陳述,可以是單項,也可以是多項。這樣做可以更集中地投入到學習中,也可以提高期待學習行為的清晰度。在教學時,行為發(fā)生的條件如果不能被清晰的理解,學生就可能會做出與目標設想不一致的行為,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在確定條件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體現(xiàn)學習者在課內外可能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條件——也就是說這個條件要讓學習者“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3.1.3 陳述達到目標所需的標準
標準是合格行為的最低要求,也是學生達到目標的表現(xiàn)水平。教學目標標準的水平是指使人滿意地認為目標已經實現(xiàn)的期待的成就水平或者熟練水平[5]。這種標準的水平應該是可以進行調整的。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和不同的學習條件可能會導致學習者達到所需的熟練水平存在差異。因為,多數情況下標準的水平只是我們根據經驗所做的猜測。其實,我們在制定標準時主要是為了確定一個基準點,這樣在評價時才能考查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達到了目標。如,考查籃球跳投,我們可以這樣表述:在規(guī)定的距離外,一分鐘跳投進4個球為達標線。
如果說行為目標關注的是教學的認知方面,那么非認知方面的教學目標就可以采用表現(xiàn)性目標來陳述。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新課程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6]。這類目標更多的體現(xiàn)在情感領域的教學,從行為目標的有關理論和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來看,這類目標很難編寫出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的學習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目標屬于短期內很難實現(xiàn)的高級認知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往往需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動,在與其他人的交流會話、意義建構中得以發(fā)展。
那么這類教學目標應該如何確定呢?美國課程理論專家艾斯納(E.W.Eisner)提出了表現(xiàn)性目標。這種目標明確規(guī)定了學習者應參加的活動及情境,但不提出可以測量的學習結果。正如其所說,“表現(xiàn)性目標旨在成為一個主題,學生圍繞它可以運用原來學到的技能與理解了的意義,通過它擴展、拓深那些技能與理解,并使其具有個人特點?!北憩F(xiàn)性目標重視的是人的個性,突出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性目標所達成的結果是期望學生反應的多樣性。例如,通過體育課的學習,學生養(yǎng)成熱愛集體的意識。由于“熱愛集體”的意識難以直接評價、判斷,所以,必須列舉幾方面的具體行為,通過對這些行為的觀察,來判斷學生是否“熱愛集體”。對于表現(xiàn)性目標的運用,皮連生先生有言相勸:“表現(xiàn)性目標只能作為具體的教學目標的一種補充,必須慎用。教師切不可依賴這種目標?!保?]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設計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知識和能力的養(yǎng)成,也要考慮那些需要潛移默化才能形成的非智力因素。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合乎時代潮流,順應教育改革的理念。
[1](美)德博拉·A.韋斯特,著,劉衛(wèi)東,譯.體育基礎:教學、鍛煉和競技(第十五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54.
[2]張映雄.目標教學操作藝術[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29.
[3]張振華.體育教學策略與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3 -166.
[4]盛群力.21世紀教育目標新分類[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53-57.
[5](美)加里·D.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78.
[6]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9.
[7]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