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樺
(梅州市人民醫(yī)院五官科,廣東 梅州 514011)
分析綜合療法治療弱視患兒的療效及相關因素的影響
張 樺
(梅州市人民醫(yī)院五官科,廣東 梅州 514011)
目的探討弱視患兒綜合療法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影響療效的相關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158例弱視患兒的臨床資料,均予以矯正、弱視以及精細目力訓練、遮蓋療法等綜合治療,將治療有效的患兒作為觀察組,無效患兒歸為對照組,統(tǒng)計兩組療效。結果158例患兒平均治療時間為(1.48±0.43)年,有效119例,總有效率為75.3%;治療時年齡大、家庭學校管理差、斜視性弱視、患兒治療依從性低、弱視程度重等因素影響臨床療效,與性別構成、單或者雙眼不存在相關性。結論及早發(fā)現(xiàn),堅持合理、細致化的綜合治療,是弱視患兒的治療關鍵,弱視患兒的治療效果與多種因素關系密切。
綜合療法;弱視;影響因素
弱視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在視覺發(fā)育期間視覺細胞出現(xiàn)有效 刺激不足,導致兩眼的視覺輸入不相等,造成模糊物象與清晰物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從而引起單眼或者是雙眼視力減退[1]。在我國,其發(fā)病率為2.8%,嚴重危害患兒的視力以及視覺功能,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進行治療,將有益于患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本文以158例弱視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應用綜合療法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其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158例弱視患兒中,男86例,女72例,年齡3~13.5歲,平均(5.5 ±2.1)歲;弱視程度:輕度61例、中度67例、重度30例;雙眼弱視70例,單眼88例;弱視類型:屈光不正76例、屈光參差45例、斜視性3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①配戴合適的眼鏡進行矯正;②遮蓋法:據兒童的視力情況, 分別予以交替遮蓋、全遮蓋或者是部分遮蓋法;③光柵療法亦稱視覺生理療法,其對中心性注視治療效果優(yōu)越;④精細目力訓練:每天在戴鏡遮蓋的情況下,對弱視眼進行訓練,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如穿針、刺繡、繪畫、書法等等,每日2次,每次10~15min;⑤采用閃爍增視儀進行儀器訓練治療;⑥斜視性弱視患兒,待雙眼視力基本恢復平衡或者是治愈后予以斜視矯正術,術后再行療效鞏固。將治療有效的119例患兒作為觀察組,39例無效患兒歸為對照組,觀察兩組在年齡分布、弱視程度、性別、弱視類型、單眼或者是雙眼弱視、患兒治療依從性、家庭或者學校治療參與與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
1.3 療效判定
①基本痊愈:有立體視,且視力提高到1.0;②進步:視力提升2行及以上;③無效:視力不提高或者是僅提高1行。治療有效為基本痊愈+進步人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分析是采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8例患兒平均治療時間為(1.48±0.43)年,有效119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3%,無效39例;治療療效影響因素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影響因素對比[n(%)]
弱視治療目的主要是消除視覺抑制,恢復雙眼單視,提高患兒視力,目前其臨床治療方法亦日趨成熟與規(guī)范,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存在,帶來一些治療上的困難而影響其臨床效果。
3.1 年齡與療效
從表1中看出,觀察組中3~6歲患兒療效比率最好,為57.1%,對照組亦是3~6歲的患兒治療無效比率最低,為23.1%,且隨年齡增長兩組療效均呈遞減趨勢,無效率呈遞增趨勢。因此我們認為弱視患兒臨床治療的最佳時期為學齡前。主要是因為弱視主要發(fā)生在兒童視覺發(fā)育的早期,而在發(fā)育敏感和關鍵期,視覺形成較易因各種不利因素干擾而引起弱視[2],因而年齡越小,患兒弱視的治療效果越好。
3.2 弱視程度與療效
弱視程度越重,患兒黃斑中心凹的中樞抑制越深,其臨床治療效果越差[3]。本文觀察組中治療效果隨弱視程度的加重而減低,對照組無效率隨嚴重程度加深而上升,充分說明弱視程度與療效存在相關性。
3.3 家庭、學校管理與療效
表1顯示,家庭學校參與管理的患兒,觀察組治療有效比率為63%,對照組治療無效比率為38.5%,而未有家庭學校參與管理的患兒治療有效比率為37%,無效比率為61.5%。因此,家長如能督促患兒完成精細作業(yè)訓練、督促其將眼罩和眼鏡戴好、及時和學校以及老師聯(lián)系、堅持定期帶患兒復診、保證其營養(yǎng)搭配完善及合理飲食,則其臨床治療效果好。
3.4 患兒治療依從性與療效
本研究顯示,依從性好的患兒治療療效明顯高于依從性較差者。患兒自覺性差,眼鏡時戴時摘,不堅持融合功能訓練及長期治療,不接受治療儀治療,這些均會影響到弱視治療的效果。
3.5 弱視類型與療效
屈光不正性患兒的治療療效(57.1%)顯著優(yōu)于屈光參差性(26.1%)及斜視性弱視(16.8%)。屈光不正患兒因無雙眼融合障礙,兩眼的視力較為相近,因此,只要及時選擇適宜度數的眼鏡進行佩戴,再輔以弱視治療,就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屈光參差性患兒因雙眼的屈光度數差別較大,導致雙眼黃斑部所成物象、清晰度以及大小不等,雙眼融合出現(xiàn)障礙,久而久之則會形成弱視;并且由于患者有1眼視力較好,常常會導致就診治療時間的延誤,因此其綜合療法的治療效果亦相對欠佳。斜視性弱視患兒雙眼視軸分離,因此視網膜對應點無法接收同一物像的刺激,引起視混淆或者是復視[4],所以其臨床治療效果亦受到影響;因此,對于斜視性患兒的治療,應先予以綜合弱視治療,待患兒視力提高或者是雙眼視力平衡后再予以手術治療斜視。
假若視功能發(fā)育時期,患兒能夠再次獲得充足合理刺激,這種弱視引起的視力減退現(xiàn)象就可以得到改變治療,0~2歲是患兒視覺發(fā)育關鍵時期,12歲則為敏感時期[5],因此,患兒弱視應該及早地發(fā)現(xiàn)、治療。配戴正確合理的矯正眼鏡、準確檢影驗光是治療弱視的重點;遮蓋治療等可以有效清除因刺激注視眼而產生地弱視眼抑制作用;精細訓練配合光刷、后像、紅閃等綜合弱視治療儀進行治療,具有喚醒視錐細胞的作用而達到間接增視的效果。因此,本研究158例患兒平均采用綜合療法治療總有效率為75.3%,達到臨床滿意效果。同時,治療時年齡大、家庭學校管理差、斜視性弱視、患兒治療依從性低、弱視程度重等因素影響臨床療效,但是與性別構成、單或者雙眼不存在相關性。因此家長、學校需督促患兒養(yǎng)成一個良好用眼習慣,定期復診,并且認識到弱視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及時定期復診,讓醫(yī)師了解患兒病情變化,并作出相應治療調整,鞏固效果。盡快建 立弱視篩查或者是隨訪體系,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充分調動家長學校的參與管理積極性。
[1] 周碧娟.影響弱視患兒治療效果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13(23):89.
[2] 周巧云.弱視防治存在的問題探討[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7, 21(20):4.
[3] 李倩.基層醫(yī)院弱視患兒綜合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09,11(9):98.
[4] 舒建,耿美香,翟軍印.綜合療法治療兒童弱視148例療效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11):2215.
[5] 褚惠洪.影響弱視患兒治療效果的相關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現(xiàn)在醫(yī)生,2010,48(26):114.
R777.4+4
B
1671-8194(2013)18-0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