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靜海,張 遠
(河北大學 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通貨膨脹是一種頑疾,它似乎從貨幣經濟開始就伴隨著人類經濟的發(fā)展。通貨膨脹又是一個常新的問題,它不斷在新的背景下產生,以新的形式出現(xiàn);與此相對應經濟學家們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發(fā)展。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凱恩斯成功地用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論解釋了這次危機產生的原因。他認為總需求大于充分就業(yè)水平就會發(fā)生通脹,即“需求拉上型通脹”,這種通脹發(fā)生后會引起工資的上漲,引發(fā)“成本推動型通脹”;價格上漲影響實際工資水平以及需求推動通貨膨脹的理論包含著通貨膨脹和就業(yè)率反向運動的關系,后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也證明了這種反向替代關系[1-3]。同時凱恩斯認為需求的增長可以是貨幣增長率增加的原因,也可以是非貨幣因素造成,所以凱恩斯認為引發(fā)通脹的可以是貨幣性原因也可以是非貨幣性原因。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向右移動;到20世紀70年代通脹率和失業(yè)率的替代關系幾乎消失,凱恩斯主義對通脹的解釋遭到挑戰(zhàn)。在此之后,貨幣主義興起并逐漸取得了主流經濟學的地位,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用現(xiàn)代貨幣數(shù)量理論解釋通脹。他認為通貨膨脹是一個純粹的貨幣性問題,貨幣數(shù)量增長超過經濟增長水平是通貨膨脹產生的真正原因,也是唯一的直接原因,任何其他因素都要通過貨幣增長率對通脹產生影響[4-6]。在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學派之間似乎有一條隱含的線索那就是“市場”,凱恩斯主義從市場供求來看通貨膨脹問題、貨幣主義則從市場價格入手看通脹問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場所,供給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最終結果,而這種結果無疑可以用“有效需求”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同時市場中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又必須通過價格得以表現(xiàn),貨幣主義學派以此認為通貨膨脹是一個純貨幣性問題,貨幣主義學派較凱恩斯學派對通脹的認識無疑更為直接。本文想沿著凱恩斯主義學派和貨幣主義學派共同的線索——市場,來考察通貨膨脹的其他因素。在貨幣供給不變的前提下,市場供求決定價格,價格的變化又反作用于供求使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得到調整。市場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市場微觀主體之間的競爭得以實現(xiàn)的,本文選擇市場競爭作為切入點來考察形成通貨膨脹的因素①本文在梳理前人關于通貨膨脹的觀點時參考了諸多經典文獻這里不再一一列明。。
競爭理論的主要流派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以完善的產業(yè)結構組織理論形成了哈佛學派的競爭理論,重要代表人物有,梅森、貝恩等人。該學派把產業(yè)分解為特定的市場,按照結構、行業(yè)、績效三個方面分類形成了“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的分析框架,強調市場結構對市場績效的決定作用;20世紀70年代后一些經濟學和法學學者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博克、波斯納等,在美國反壟斷政策分析和哈佛學派的論戰(zhàn)中,形成了芝加哥學派的競爭理論。芝加哥學派關注市場集中以及定價是否提高了市場效率,認為即使市場是壟斷或高度集中的,但只要市場績效是優(yōu)良的政府就可以不用采取管制措施,不像哈佛學派那樣認為市場集中有損競爭而必須管制[7-8]
本文為了使市場競爭更方便的用于宏觀經濟學領域,將競爭劃分成兩種最基本的形式。第一種競爭形式,假定競爭者之間的技術是無差異的,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是資源擁有量的不同;第二種競爭形式,假定競爭者之間的資源擁有量是無差異的,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是技術差異。在忽略預期或者認為競爭者的預期是相同的前提下,這兩種競爭形式的結果是確定的。
市場中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變化是另一方的反面,所以只研究供給或者需求一方面。首先研究市場中商品的供給者之間的競爭,也就是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當供給小于需求時并且假定經濟中資源總量在一定時期內是穩(wěn)定的,第一種競爭形式下,在利潤率相等的時候自然是擁有資源量大的生產者獲得更多的利潤,那么資源就會不斷集中到擁有資源量大的競爭者手中;第二種競爭形勢下,擁有效率更高的技術的競爭者會獲得超額利潤,這種競爭形式是技術進步的一種基本動力。當供過于求的情況下,考慮第一種競爭形式,資源擁有量大的競爭者會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優(yōu)勢而使得競爭結果更有利于自己;考慮第二種競爭形式,擁有更高效率技術的競爭者仍然具有成本優(yōu)勢,競爭的結果也必然會對其有利。
經過上文的分析,這兩種基本形式的競爭都會導致資源不斷集中到強者手中,這種趨勢可以體現(xiàn)在財富的集中程度不斷提高。但是這兩種基本形式的競爭是市場競爭的兩種極端的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xiàn)的。市場中的競爭是這兩種基本形式交織而成的,就可能出現(xiàn)資源擁有量大的強者擁有先進的技術的情況、也有資源擁有量小的弱者擁有先進技術的情況,很明顯前者會導致資源集中,而后者會導致資源集中程度的降低(盡管可能是暫時降低)。這兩種基本形式的競爭的交織本質上是兩者相互轉化的過程。第一種基本形式的競爭是一種“量的競爭”,第二種基本形式的競爭是一種“質的競爭”,“量的競爭”會直接體現(xiàn)在價格競爭上,而“質的競爭”是讓質的競爭優(yōu)勢轉化成量的競爭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最終體現(xiàn)在價格上;同時“量的競爭”產生的資本積累是使生產者進行技術革新的物質基礎,它是“量的競爭”向“質的競爭”的轉化的必要條件。這兩種基本形式的競爭之間轉化的細節(jié)值得注意。由某一種特定的技術產生的質的競爭優(yōu)勢向量的競爭優(yōu)勢轉化的過程中,掌握這一特定技術的競爭者會逐漸增加,當所有的競爭者都掌握這種技術時,這種特定的質的競爭優(yōu)勢完全轉化成量的競爭優(yōu)勢,這一特定的質的競爭優(yōu)勢也將消失。而量的競爭優(yōu)勢向質的競爭優(yōu)勢轉化時存在著不確定性,當由量的競爭優(yōu)勢產生的資本積累達到技術革新要求時并不意味著量的競爭優(yōu)勢向質的競爭優(yōu)勢轉化成功,因為技術革新成功與否不是確定的,即使資本積累超過了技術革新的物質要求也不意味著革新一定成功,正是這種特性使“量的競爭”中的弱者有可能掌握更高效率的技術。從總體上審視這兩種基本形式的競爭以及兩者之間的交織,它們成了市場競爭的結果,市場競爭的結果本質上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它會完全體現(xiàn)在經濟增長上。
商品價格是商品需求和供給兩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這兩方的力量又形成于競爭(供給者之間的競爭形成供給方力量、需求者之間的競爭形成需求方的力量),這樣就可以認為價格源自于競爭,而通貨膨脹的表現(xiàn)是價格持續(xù)過快上漲,所以市場競爭與通貨膨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第一種基本競爭形式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資源的集中,從市場中消費者之間的競爭看,資源的集中程度和通貨膨脹有緊密的聯(lián)系。在需求者之間的競爭中,富有的消費者可以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下購買到更多的商品,也可以用較高的價格來競購某些單一的特殊商品(如文物)。如果在一定時期內某種商品的需求會一直大于供給,商品就有了投資價值。富有的消費者可以購買多于自己消費量的商品來作為對商品的投資,這樣市場中商品供給量會減小,商品價格繼續(xù)上升,從而形成通脹的趨勢。第二種基本形式的競爭對資源集中程度的影響有兩種情況,資源擁有量大的強者擁有先進的技術的情況會使資源集中程度得到提升,資源擁有量小的弱者擁有先進技術的情況下會降低資源的集中速度,這樣第二種基本競爭形式既可能提高通脹也有可能降低通脹。
本文所涉及的變量有國內生產總值、通貨膨脹率和表示兩種基本競爭形式的變量。首個選取的變量是國內生產總值,本文用的是經過價格調整后的實際年度值。通貨膨脹率選取的也是年度值。第一種基本競爭形式直接導致了資源集中程度的增加,因此選取資源集中程度來代表它,但是資源集中程度不是一個確切的概念,目前也沒有明確的統(tǒng)計指標表示,本文選取最富有的20%的家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表示大致的資源集中程度。第二種基本形式的競爭也就是“質的競爭”可以用某一國家的專利總量來表示,專利數(shù)量的增加是“質的競爭”的必然結果。以上變量本文選取美國1967到2008年的數(shù)據,其中:國內生產總值(以2005年為基年調整過的,用GDP表示)取自于美聯(lián)儲官方公布數(shù)據;通貨膨脹率數(shù)據來自于鏈接h ttp://www.usinflationca lculator.c om/in flation/historicalin flation-rates/ (用TZ表示);最富有的20%的家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用CF表示)取自美國統(tǒng)計局(U.S.Censs Bureau);專利總量(用ZL表示)取自于美國知識產權局(U.S.PATENTNDTRAD EMARKOFFICE)。表1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本文的實證分析有三個部分:第一,本文所涉及的所有變量的說明;第二,通過對國內生產總值與兩種競爭形式之間長期均衡關系的實證來證明對競爭分類的合理性;第三,通過對通貨膨脹之間長期均衡關系的實證來證明競爭是通脹的另一個原因。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續(xù)表1
在上文第二部分中所論述的關系都是長期的而且變量之間的短期的相互作用是不穩(wěn)定的:資源擁有量的弱者擁有先進技術時市場競爭會導致資源集中程度降低,資源擁有量的強者擁有先進的技術會使資源集中程度提高;在需求過剩的情況下資源集中程度的提高會加劇價格上升而產生通脹,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的作用又是相反的會使商品價格持續(xù)偏低。并且資源集中程度以及專利數(shù)量在短期內是不可控的,所以本文更關注所涉及經濟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也就只實證這些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即協(xié)整關系。實證的步驟為:首先,對數(shù)據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其次,在非限制的VAR模型下尋找Johansen協(xié)整檢驗的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以保證協(xié)整檢驗的可靠性;最后,進行J ohansen協(xié)整檢驗找到協(xié)整變量,得出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
1.數(shù)據的平穩(wěn)性檢驗
ADF單位根檢驗是檢驗時間序列平穩(wěn)性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對時間序列xt的一階差分進行如下回歸:
假設檢驗H0:β=0,檢驗統(tǒng)計量服從ADF分布。如果接受H0則序列存在單位根具為非平穩(wěn)序列,拒絕H0則意味著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wěn)序列。
用eviews5.0對變量 CF、ZL、GDP做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表2)。
表2 各變量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
由表2可知變量CF、ZL、GDP均為非平穩(wěn)序列,但是變量一階差分后都是平穩(wěn)的,所以這些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由此可進一步檢驗變量之間的協(xié)整關系。
2.尋找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
在對變量進行協(xié)整檢驗之前應該先確定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確保協(xié)整關系統(tǒng)計上的可信度。在無約束的VAR(p)下,可根據 HQ、LR、FPE、AIC、SC等準則,檢驗不同 VAR(p)模型對應值,得出VAR(p)的最優(yōu)自回歸階數(shù)。滯后
階數(shù)Log從0到6階對應的各檢測值,檢驗結果(表3)。
表3 對水平VAR模型最佳滯后階數(shù)檢驗
表3中有4個檢驗準則認為1階是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本文認為1階為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
3.協(xié)整檢驗
在對變量CF、ZL和GDP數(shù)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的基礎上,估計一個特殊的VAR模型,來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具有協(xié)整關系。Johansen提出了關于系數(shù)矩陣協(xié)整的似然比(LR)檢驗方法,協(xié)整似然比檢驗假設。假設檢驗H0:至多有r個協(xié)整關系;H1:有m個協(xié)整關系。檢驗跡統(tǒng)計量Qr的顯著性:
其中T是觀察總期數(shù),λi是大小排在第i的特征值。對變量進行Johansen協(xié)整檢驗,結果(表4)。
表4GDP、CF和ZL的協(xié)整檢驗結果
從表4中可以看到TRACE統(tǒng)計量值0.890406小于臨界值15.49471,所以接受協(xié)整向量小于等于2個;TRACE統(tǒng)計量值5.78716小于臨界值15.49471所以接受向量個數(shù)小于等于1個;TRACE統(tǒng)計量值32.01322大于臨界值29.79707,所以拒絕接受沒有向量個數(shù)小于等于0個即存在協(xié)整向量;綜合以上結果表明存在唯一的協(xié)整向量。
得到的協(xié)整方程為:
GDP=0.005629×ZL+1288.134×CF
經濟學的含義是美國的專利數(shù)量每增加一件,GDP就會上升562.9萬美元,財富集中程度每增加1個百分點,GDP會增加12881.34億美元。協(xié)整關系的成立、協(xié)整方程的得出以及協(xié)整方程的系數(shù)的經濟意義,足以證明本文第二部分對競爭的重新分類是成立的。
對市場競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進行實證,目的在于得出兩種基本形式的競爭與通貨膨脹的長期均衡關系,本文通過證明變量TZ、CF和ZL之間協(xié)整關系來實現(xiàn)[9-10]。
1.數(shù)據的平穩(wěn)性檢驗
用eviews5.0對變量TZ、CF和ZL做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表5)。
表5 各變量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
由表5可知變量TZ、CF和ZL均為非平穩(wěn)序列,但是變量一階差分后都是平穩(wěn)的,所以這些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由此可進一步檢驗變量之間的協(xié)整關系。
2.尋找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
在對變量進行協(xié)整檢驗之前應該先確定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滯后階數(shù)Log從0到7階對應的各檢測值,檢驗結果(表6)。
表6 對水平VAR模型最佳滯后階數(shù)檢驗
表6中有5個檢驗準則其中3個認為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為1階,所以認為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為1階。
3.協(xié)整檢驗
用eviews 5.0對變量進行Johansen協(xié)整檢驗,結果(表7)。
表7 TZ、CF和ZL的協(xié)整檢驗結果
從表7中可以看到TRACE統(tǒng)計量值0.228317小于臨界值3.841466所以接受協(xié)整向量小于等于2個;TRACE統(tǒng)計量值10.66015小于臨界值15.49471所以接受向量個數(shù)小于等于1個;TRACE統(tǒng)計量值34.29大于臨界值29.7907,所以拒絕接受沒有向量個數(shù)小于等于0個即存在協(xié)整向量;綜合以上結果表明存在唯一的協(xié)整向量。
得到的協(xié)整方程為:
經濟學的含義是美國的專利數(shù)量每增加一件,TZ就會下降0.000544個百分點,財富集中程度每增加1個百分點,TZ會增加66.1903個百分點。專利數(shù)量的增加、技術的進步會提高生產的效率,進而形成使商品價格下降的趨勢,所以ZL的系數(shù)是負值符合經濟意義。在本文第二部分曾經論述過,財富集中程度的提升會造成一部分消費者有富余的購買能力,一旦商品具備升值預期這種過剩的購買能力就會形成對商品的投資,從而減少市場中的有效供給,形成商品價格上漲的趨勢,所以CF系數(shù)為正值也符合經濟學意義。
結合本文第三部分中關于市場競爭和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結果(財富集中程度與通貨膨脹正相關以及專利數(shù)量與通貨膨脹負相關),可以得出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低增長低通脹的原因是財富集中程度過低和專利數(shù)量增長過快。這樣的結論表面看起來是近乎荒謬的,因為財富集中程度與貧富差距是正相關的,專利數(shù)量象征著技術進步,沒有任何經濟學理論會試圖說明貧富差距過低和技術進步過快會對經濟起負的作用。結合本文的第二部分論述的關于兩種基本形式的競爭相互轉化的機制,質的競爭優(yōu)勢在沒有充分轉化成量的競爭優(yōu)勢時就會出現(xiàn)技術進步相對過快的情景。美國較長時間的低儲蓄率以及美國長時期的巨額赤字說明美國經濟系統(tǒng)的需求能力已經挖掘殆盡,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長時間的低通脹率說明供給是過剩;而這種供給過剩的情況是在8%~10%的失業(yè)率持續(xù)近27個月的時間(2009年2月份到2011年4月份),這樣就可以說明美國的生產效率相對于美國國內需求是過高的(參與社會生產的勞動者偏少,產出又偏高),也就解釋了本文得到的美國技術進步過快的結論。至于財富集中程度2008年和2009年都在50%以上,處于歷史的高位(2001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下,2001—2009年一直比較穩(wěn)定),本文第二部分中已經闡明,財富集中程度與通貨膨脹正相關的邏輯是在用于消費品出現(xiàn)投資價值后富裕消費者釋放過剩消費能力的結果,而美國近期的供給過剩的情況下顯然消費品不具備投資價值,這樣也就解釋了財富集中程度絕對數(shù)量較高、相對通貨膨脹程度過低的結論。
在對實證結果做出解釋后,得出了美國市場存在質的競爭優(yōu)勢不能向量的競爭優(yōu)勢充分轉化的結論。而目前美國消費能力已經挖掘殆盡,所以國內市場不足以支撐這種轉變的實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美國技術占有競爭優(yōu)勢的領域卻又是限制向發(fā)展中國家出口的,如航天、電子、生物技術等等,這些出口限制已經成為美國目前低通脹高失業(yè)的推手。在國內需求不足以支撐技術進步時,增加政府開支、軍費開支以及大規(guī)模的軍售便成了慣用的手段,龐大的政府赤字、軍費開支自然無法避免,大規(guī)模的軍售又會給全球的安全局勢帶來隱患。從近兩年來的西方世界的軍事策略與行動也可以證明這種推斷的正確性,吹起“阿拉伯之春”風、強行絞殺了卡扎菲政府、對敘利亞虎視眈眈、不斷對伊朗施壓、暗中挑起南海爭端、不斷對中國進行圍堵等等。西方國家所采取的政策除了去爭奪戰(zhàn)略空間去爭奪戰(zhàn)略資源的目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舉動可以刺激需求,通過這些過程可以擴大軍事支出補償科技研發(fā)的支出。美國的這種做法和19和20世紀所發(fā)生的奶農往河里倒奶的本質相同,只不過浪費的不是牛奶。
基于通貨膨脹與市場競爭關系實證研究所得到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借鑒美國數(shù)據總結的結論,結合中國現(xiàn)實看通貨膨脹與市場競爭關系,中國的市場競爭是缺乏“質的競爭”的,是缺乏創(chuàng)新的。在缺乏創(chuàng)新的市場中“量的競爭”過多就會導致很嚴重的“馬太效應”,而馬太效應的長期存在會對我國的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第一,量的競爭過多不僅會直接導致通貨膨脹,它還會形成一種容易產生通貨膨脹的環(huán)境。量的競爭意味著只要社會成員擁有資本或有資源就可以獲得利潤,這樣只要社會中有富余的流動性,任何一種商品都可能具有投資價值造成價格的猛烈上漲,增加了從結構性的價格上漲演變?yōu)槿娴耐ㄘ浥蛎浀娘L險,近些年來生姜、大蒜、綠豆、住房等等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這樣社會成員的收入所得更傾向于投資,將獲取投資收益作為一種獲取效用的有效方法。
第二,創(chuàng)新不足、量的競爭過多使我國的收入分配問題不斷惡化。我國已經進行了市場化改革,按要素分配已經成為重要的分配原則,社會成員也是憑借自己擁有的生產要素、擁有的資源投入到社會生產中參與市場競爭,而量的競爭的過多就會使富有者更富有。這種分析方式是可以擴展到企業(yè)與企業(yè)的競爭、產業(yè)與產業(yè)的競爭、民營企業(yè)與國有企業(yè)的競爭、壟斷行業(yè)與非壟斷行業(yè)的競爭,這樣就可以分析我國更廣義的收入分配問題。
[1]FRIDMAN.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18):128-179.
[2]ALEXANDERW ROBERT.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dence From Agrowth Eauation[J].Applied Ecomics,1997,29(2):233-238.
[3]PARESH KUMAR NARAYAN,SEEMA NARAYAN,RUSSELL SMYTH.Understanding the Inflation–output Nexus for Chin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20(1):82-90.
[4]JEFFREYC FUHRER,Inflation Persistence[J].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0,3(9):423-486.
[5]PARESH KUMAR NARAYAN,STEPHAN POPP.An Application of a New Seasonal Unit Root Test to Inflation[J].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Finance,2011,20(4):707-716.
[6]DING DU.Monetary Policy,Stock Returns and Infl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6,58(1):36-54.
[7]陳秀山.現(xiàn)代競爭理論與競爭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0-55.
[8]楊公樸,夏大慰.現(xiàn)代產業(yè)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1999:80-83.
[9]PHILLIS PETER.Approximations to Some Finite Sample Distributions Associated with a First Order Stochastic Difference Equation[J]:Econometrica,1977(45):463-485.
[10]HANSEN DRUCE.Approximate Asymptotic P Values for Structural Change Test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97(15):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