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民
人手的5個指頭中,大拇指最忙。它既能獨立活動,又能與另外4個指頭取得聯(lián)系。人們抓榔頭、握筆管、穿針引線、端碗舉筷等,都少不了要用到大拇指。在古代,抓到俘虜后常會砍去他們的大拇指,為的是不讓他們重新拿起武器。雖說lO個指頭有長有短,各有各的用處,但作用最大的正是“首屈一指”的大拇指。
據研究,大拇指的功能要占全手功能的一半以上。各種精巧復雜的動作,都少不了要用大拇指來幫忙;沒有大拇指,手的掐、握、抓、捻本領都會大大削弱??善婀值氖?,其余4個手指都是3節(jié),唯獨大拇指是2節(jié)。歐洲古代的解剖學家認為,大拇指也有3節(jié),只是它缺少了掌骨的緣故?,F(xiàn)代研究表明,這第3節(jié)已下移與掌骨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只能露出2節(jié)來。但有時候也會看到有3節(jié)大拇指的人。奇怪的是,臺灣有個女嬰,每只大拇指都是4節(jié),真是難得。不過專家認為,2節(jié)的大拇指最合適,最適宜于勞動與活動。如果大拇指只是1節(jié),它就不便于與其他4指配合抓物;如為3節(jié),它將軟弱無力而難以勝任復雜的動作。人類學家還說,我們能夠成功地進化為今天的人,有3個主要的條件:一是有了較大的大腦,二是有了語言功能,三是有了兩只能與其他手指相對的大拇指。當然,大拇指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逐漸進化而成的。專家說,假如不進化我們的大拇指,我們或許最終也不過是又一種生活在單一而特定空間的猿猴。
正因為大拇指特別重要,所以美洲的印第安人稱頌它為“手指之母”;非洲的索馬里人把它看作是手指的“祖父”;我們漢語中的“拇”字,也有指中之母的意思呢?!睹献印る墓隆氛f:“于宋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本揠?,就是大拇指,這里則將仲子比喻為出眾的人物。
也正是因為大拇指特別重要,所以醫(yī)生對斷離了的大拇指,總要千方百計地使之接活。無法接活時也要努力裝個“人造拇指”,通常就是把病人自己的小手指或第二腳趾截下來,安到大拇指部位當大拇指用。英國醫(yī)生還曾用大腳趾移作大拇指。2006年我國媒體曾報道:山東一男子大拇指被機器軋碎后,醫(yī)生就切下他的一個足趾移作拇指,經8小時的“精雕細刻”和術后的細心護理而獲得成功,基本恢復了拇指的功能。
要知道的是,只有人類的拇指才這么發(fā)達、重要。拿大拇指的長度與手的長度比較,猩猩為44%,黑猩猩為47%,大猩猩為50%,長臂猿為54%,它們的拇指都不超過其余4指的基部:加之它們的大魚際肌都纖弱無力,所以連捏成一個有力的拳頭也辦不到??扇祟惖拇竽粗笧槭珠L的68%,超過4指的基部。大魚際又非常發(fā)達,因而大拇指靈活有力,作用特別大。此外,猿類指間有皮膜相連,大拇指與其余4指都不能分得很開,它們拇指與食指的自然張角只有20度左右,這也限制了猿類拇指的效能?!澳戏焦旁场钡哪粗概c食指的自然張角已達30度左右,已有一定的對掌作用,但仍不能去做精細的動作。我們的拇指與食指的自然張角則為44度,能與各指自由接觸,加上其他結構上的特點,才使人類拇指處于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睡覺以外,雙手幾乎從不休息,總共伸、屈指關節(jié)至少達2500萬次,而且在持續(xù)活動后極少有疲勞感??缮眢w別的部位是會疲勞的。假如你累了,感到體力不足時,不妨做做下列動作:將大拇指指尖放在桌上或合適的地方,做360度的圓形旋轉,先順時針旋轉1~2分鐘,再逆時針旋轉1~2分鐘即可。還有一個據說對糖尿病病人有益的方法:每天早晚用右手捏揉左手大拇指的關節(jié)(不捏右手拇指),每次在關節(jié)上各捏3分鐘,以達到減輕糖尿病的作用。有人如此這般的捏揉數月后,還撰文聲稱效果良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