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文超
一、躊躇不前的猶豫和徘徊
對于教學模式的不斷變革,我是始終抱著謹慎的態(tài)度的,尤其是面對歷史這一學科,我始終認為歷史是一門人文氣息濃厚的學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斷變換的教學模式容易流于形式,把一個整體的學科切割開來,影響學科的整體性和藝術性,也就影響了一個學科的潛在作用。
所以,在我執(zhí)教的課堂上,我一直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站在講臺上不斷地講解,并且生怕學生聽不懂,講得非常細致、認真。但是,一直以來有個問題不斷地困擾著我,在教學中,當歷史學科遇到了初中學生時,它的人文氣息是否能真的體現(xiàn)出來,在不斷地實踐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并不是非常合適。
首先,初中學生的年齡大多在十四五歲,正值叛逆期。他們自我意識高漲,反抗心理產生,煩惱突然增多,容易出現(xiàn)一些消極心態(tài)。而這些問題,很明顯地表現(xiàn)在每一次課堂上,這些問題的表現(xiàn),恰恰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互矛盾,在學生心態(tài)極其不穩(wěn)定,人生觀、世界觀還比較模糊的狀態(tài)下,教師的一味講解,不注重教學方式的轉換,只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初中生理性思維還沒有成熟,尚未形成完整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歷史課上,他們更多地是聽一聽故事,關注一下有趣的事情,而歷史課程的大多內容,如七下八下的歷史,大多講的都是政策制度、繁榮的文化、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舉措以及不同的會議等,理性知識非常多,占了絕大部分內容。對此,學生是極不感興趣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曾深入講解,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甚至聯(lián)系當下的實際,但是,看著學生茫然的眼神時,我也迷茫了。在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人文氣息,真的是很難滲透的,對此,我開始對我的教學方式反思和覺醒了。
二、小心謹慎的摘取和運用
迷茫之時,學校正在推行杜郎口教學模式,杜郎口教學模式就是結合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xiàn)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幾個模塊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講,而學生學習主要的形式是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對此,我也想過把杜郎口教學模式用于歷史課堂,但是后來仔細想想,這個教學模式雖然有其非常值得借鑒的一面,比如小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但是真正結合到歷史學科上,還是有其弊端的》歷史是這樣一門學科,書上體現(xiàn)出的內容很少,必要的內容需要教師加以補充。在缺少背景、詳細資料的前提下,學生很難進行自主討論。所以,完全把杜郎口模式照搬到歷史課堂上,還是偏離實際的。
為了提升課堂質量,打造高效課堂,我適當?shù)慕梃b了一些杜郎口模式的積極因素,穿插在我的教學中。例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上,我不再像以前一樣千篇一律的問題導入或者引領導入,而是切實到新課學習目標上,合理安排導入內容;如,在講課過程中,適時地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依據(jù)難易程度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解答問題;如,教科書上個別模塊內容詳細死板,沒有拓展的必要,我就不再一一解釋,而是適當?shù)刈寣W生自主學習,然后讓學生歸納總結。
在有針對性地采用了一些方法后,當課堂教學中遇到較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開始把大部分的機會留給學生發(fā)揮,讓他們自己分成小組去討論問題,集思廣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針對他們的不同看法,假設歷史發(fā)展的各種可能。這樣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教會學生知識,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教會他們如何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記住歷史教訓,如何積累歷史經驗。
適當?shù)夭迦胄路椒?,總能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果,我的課堂就相較于以前生動了一些,不再是死板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了,有些新方法,學生也易于接受。但是,隨著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初中歷史階段逐漸地深入和不斷地嘗試,如何構建高效歷史課堂也成為廣大教師越來越關注的問題,我也不例外。
三、大刀闊斧的采納和改革
五月份,新的教學模式——洋思教學模式在我校廣為流傳開來。洋思教學模式完全體現(xiàn)出了高效這兩個字,是力求對知識的學習理解運用落于實處的一種教學模式,洋思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形式。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當堂布置作業(yè),當堂檢查,課后不留作業(yè)。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減輕學生的負擔,解決后進生的問題。
經過分析,洋思教學模式比較有利于在歷史學科上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歷史學科知識脈絡比較清晰,能夠淺顯易懂地體現(xiàn)在教科書上,有利于學生較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學生能夠當堂消化。其次,結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來說,教師過多地補充內容反倒容易把教學內容復雜化,不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并且,初中生非常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洋思教學模式中當堂訓練,當堂解決問題就能很好地滿足學生期待關注,期待積極評價這樣一種心理。對此,學生期待自己展現(xiàn)能力的環(huán)節(jié),比較樂意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切實地學習知識,落實知識。
基于以上分析,主管教學工作的張校長極力支持把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歷史課堂上。但是,一種教學模式再怎么好,也不能照抄照搬,也要結合自己學科的實際情況。雖然現(xiàn)在教學主要以學生的學為主,但是歷史學科本身需要教師講解的部分也不能忽略,于是我把自己的困惑和張校長商量了一下,經過深入的分析,張校長提出建議,把一堂課的時間分開,45分鐘,合理把握,高效運用,多少時間讓學生自己學習,多少時間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多少時間教師穿插內容講解,剩余多少時間當堂測試。
經過張校長的指導,我心中大體有了一個模式,于是,開始了對課堂教學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是從七年級開始的,當時正進行的是七年級歷史下冊的教學。我采用的模式主要是板書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jù)板書自己學習8~10分鐘,時間依據(jù)內容多少而定,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自學反映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自己應該掌握哪些內容,教師依據(jù)學生反應的情況斟酌哪里應該補充講解,進行適當補充,然后馬上利用余下的時間達標檢測,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一系列的步驟運用下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刻地體現(xiàn)了高效課堂這一理念,洋思中學的經驗證明,平時老師需要講10幾分鐘的內容,學生自學3~4分鐘就可以了。學生自學幾分鐘就開始做題,不會的再回頭看例題或相互討論,基本就能做練習題了。這個過程是個不斷反饋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會了。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大,效率更高。因為老師規(guī)定學生自學幾分鐘就要做練習題,學生有一種緊迫感,不認真看就不會做練習題,落在別人后邊,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所以,學生自學比被動地聽老師講課積極得多,這樣才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突出了出來。
四、實踐過后的反思和建議
洋思教學模式的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一種教學模式長期的運用,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懈怠,只有不斷地改進創(chuàng)新,才不至于讓一種教學模式走上末路。所以,盡管現(xiàn)在我們有許多的新方法可以運用,但萬不可死用、用死,而真的要做到活學活用,合理運用,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才能永葆課堂的常青。而課堂的常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的興趣和積極地參與,對此,我深有體會。在學生懈怠時,適時穿插一些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改變課堂檢測模式,利用搶答的形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講清代文字獄時,我沒有詳細講解文字獄這個政策,而是提出問題:著名學士所寫的“維民所止”為什么會惹怒雍正帝(雍正帝認為其中的維止是對他不滿,斬首之意);在講明清經濟發(fā)展一課時,引進農作物一段,我故意把影視劇中的穿幫圖片放映出來讓學生找錯誤,這些都迅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