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被寄宿在親戚家甚至自己獨自在家,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本人通過對我校初二年級1068名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其中有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623人,而這623人中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占到470人,占到整個留守兒童數量的75%,寄宿在親戚家中的117人,占到整個留守兒童的18%,獨自在家的36人,占到整個留守兒童的5%。在調查中,有60%的兒童不愿意與爺爺奶奶、外婆外公進行心靈溝通,其中12%的兒童很少與寄養(yǎng)人交談,30%的留守兒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但總體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本人通過調查總結發(fā)現,留守兒童大多存在有以下問題:
1. 學習不求上進,學習意志、毅力不強,甚至有厭學、逃學想象。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總覺得自己不在孩子身邊,有愧于孩子,因此會經常給孩子錢以補償,寧愿自己在外節(jié)衣素食,也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其實,這樣反而對孩子不好,促使孩子形成好逸惡勞的習慣,安于現狀,在學習上不求上進,做事不能善始善終,遇到困難和失敗,缺少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對社會上的一些外在誘惑不能進行正確的分辨,常常有厭學或逃學的念頭出現。
2. 思想品德不良、有小偷小摸、撒謊欺騙現象。由于遠離父母,代管人又疏于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使學生形成一些不良的惡習。特別是代管人難以發(fā)現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和不良道德行為,主要表現在一些留守學生不懂禮貌,沒有教養(yǎng),不尊重師長、易怒、任性、隨心所欲、不聽勸阻等。有個別孩子甚至形成了小偷小摸、撒謊欺騙的習慣,成為學校和家庭難以共同教育的典型,有些甚至被多次送到公安機關,導致其失去上學的機會,最后只能隨父母外出打工。
3. 自卑感較強,常有嫉妒、憎恨、仇視心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境不好,大多留守兒童總覺得低人一等,但他們看到其他同學與父母朝夕相處,有人關心,有人疼愛,而自己卻沒有,相比之下必然會感到失落和自卑而導致情緒低落,不愿意和同學交往,從而封閉自己。久而久之,個別學生發(fā)展到嫉妒別人,表現出動不動和同學吵架,對同學冷嘲熱諷,脾氣暴躁,很難與同學朋友正常交往和相處,甚至個別學生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tài),有的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本人認為,應從政府、學校、家庭多方面進行教育,才能解決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
1.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尤其要搞好寄宿制學校建設。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獨生子女高峰期的到來,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人數出現急劇下降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小學出現了“空?!爆F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辦學成本高、教育投資效益低的問題。為此,各地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學和精簡師資的做法,以降低財政開支。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學給那些居住分散、離校較遠的學生上學帶來困難,尤其是父母進城務工留守兒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擔憂。為此,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梢越鉀Q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
2.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留守兒童檔案包括每個孩子的身體狀況、家庭經濟情況、與現有監(jiān)護人的關系、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和聯(lián)系電話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一旦發(fā)現問題,能及時采取措施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讓它們學會團結、互助合作、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往,有心里話可以向同學或朋友訴說,從而緩解因缺少家庭溫暖而出現的孤僻心理,消除孤獨、自卑思想;學校要配備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對學生中可能出現的不良思想問題進行及時的輔導和矯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 改變父母或監(jiān)護人的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父母應該積極培養(yǎng)良好的教育觀念,想辦法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應盡可能多地與子女聯(lián)系,加強彼此溝通情感,以便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為他們排憂解惑,給予精神上的幫助;臨時監(jiān)護人也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要加強被監(jiān)護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紀律法制教育,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