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
摘 要:提問是課堂常用的教學方式。高效的提問能促成高效的課堂。以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日常教學為例,從高效問題的特征、提問后的侯答時間和生動的反饋等角度闡述高效的英語課堂提問策略。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堂提問;高效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而大多數(shù)教師都在課堂上進行提問。
提問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是否已經(jīng)學會了指定的任務,提問能夠提供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機會。教師如何才能進行高效的提問,如何能把有效的提問融入現(xiàn)行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教學,使原本生動新穎的教材如虎添翼是一個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
一、問什么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而愉快地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對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和理解文本,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緊扣教學目標,問關鍵問題
教學目標是教師設計問題的指揮棒。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逐步推進,從而達到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的目的。圍繞教學目標提出的問題則是關鍵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對想出的問題予以取舍。
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2005,下同)必修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 為例,其閱讀課文是一篇新聞報道,報道了一個十五歲的小孩Justin Foster失蹤后警察介入調查,但懷疑與UFO有關,可能被外星人帶走的故事。很多教師在講課時,容易與學生探究Justin Foster 究竟哪里去了。其實他的去向并不是本文的重點,因為我們并不是警察。該閱讀文章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新聞類文章的寫作特點及閱讀要領?;谶@個教學目標考慮,筆者先讓學生讀第一段,同時提出了與事件相關的五要素問題:who,what,when,where,why,隨后對本課的重點內容進一步提問:Why do people doubt that Justin was taken away by the UFO?學生從多角度找到問題的答案,也就找到了證明這個觀點的證據(jù)。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也就知道了新聞報道中證據(jù)的重要性,從而領悟了新聞題材的特點和閱讀方法。
2.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問引發(fā)思考的問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課程目標之一是情感態(tài)度,也要求教師在帶領學生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問一些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獲得情感共鳴。
在教學必修1 Unit 3的課文 Dying to be thin時,理解完文章細節(jié)后,筆者設置了兩個問題:①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Dying to be thin”? ②What can you learn from Amys story ?這些問題既源于課文又高于課文,學生愿意思考,有話可說。
3.貼近學生生活,問感興趣的問題
教師應盡量從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的經(jīng)驗出發(fā)設置問題,這樣的問題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學生有話可說。如在講選修7 Unit 3閱讀文章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時,筆者用發(fā)生在前不久的一起網(wǎng)絡謠言引發(fā)的“鹽荒”導入。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滔滔不絕。筆者很輕松地由網(wǎng)絡弊端導入正文。再如選修7 Unit 4的閱讀文章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講述的是英國地鐵的歷史。文章講解完后,筆者根據(jù)前陣子在網(wǎng)絡上熱議的帖子,提出了一個問題:Its said that Changzhou is planning to build subway. Some citizens support it while others dont. 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it?學生從倫敦與常州的異同,常州現(xiàn)有的交通方式等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因為結合實際所有學生有話可說。
二、怎么問
好的問題預設加上巧妙的提問技巧才能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提問的藝術性和方式的多樣性。
1.提問要有層次性
提問的層次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問題呈現(xiàn)的層次性,二
是不同的問題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
(1)問題的呈現(xiàn)應具有層次性
由易到難的問題呈現(xiàn)更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
自信。
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上看到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講的是選修7 Unit 3的閱讀: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在文章細節(jié)處理完后,授課教師用Competition這個形式幫助學生鞏固文章。Competition下面呈現(xiàn)帶有數(shù)字1~8的8個蘋果,旁邊寫了“choose me”。教師鼓勵分成不同組別的學生主動站出來為本組選一個數(shù)字,回答與文章相關的問題,為本組贏分。8個問題的風格各有不同,有判斷題、填空題,有推理分析題,也有總結概括題。表面上看這種提問方式很民主,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但是這一方式卻打亂了問題呈現(xiàn)的層次性。學生可能先要思考總結概括題,然后去做簡單的細節(jié)題,這不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順序,因此,這個Competition的妥當性有待商榷。
(2)不同難度的問題應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
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教師應預設不同難度的問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否則,低水平的學生會有挫敗感,而高水平的學生很難有成就感。如在講解選修10 Unit 1 Reading:Give a man a fish時,教師應做如下定位:把細節(jié)題、事實題交給水平較低的學生回答,如:Why did Geldof organize a charity concert?What is WFP made up of?把應用、分析、推理的問題交給中等水平的學生:What is the best way to help the developing country?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Give a man a fish”?把綜合與評價層次的題交給水平較高的學生回答:What can you do to help the poor?If you were the UN secretary,what concrete measures would you take to fight poverty? 這樣的提問面向不同的學生,符合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給各個類型的學生以思考的動力。
2.認真傾聽,給予反饋
(1)對于回答失敗的學生,應耐心引導
在英語課堂上,學生有時會被點名回答后,站起來低頭不語。有時,教師為了教學節(jié)奏緊湊,常讓另外一個學生來回答。這種做法看上去似乎順理成章,其實會使那位學生產生失落感、挫折感或失敗感,甚至不再愿意積極思考了。有效的做法是,積極引導,給予一定的提示,或將問題分解,或給出關鍵詞。一旦學生最終回答正確,他就會產生成就感,日后也就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回答問題了。如必修1 Unit 2 Wordpower中出現(xiàn)了幾個口語。但一些口語表達,如“a wet blanket(無趣的人)”,字面意思與實際意思相距甚遠,學生容易遺忘。待到下次提問這個口語時,教師可以給出語境提示:Dont be a wet blanket. Have some fun! 學生就會想起這個口語的意思了。
(2)對于答題正確的學生,應給予生動的表揚或鼓勵
幾乎所有英語教師都明白鼓勵和贊許的重要性。在學生答題正確后,他們大多會說:Ok!/Great!/Youve done a good job!其實對這些千篇一律的表揚學生也會形成審美疲勞。我們不妨用心傾聽,給予生動的表揚,如:Absolutely!/You are the first to finish. Im proud of you./ Your creativity is beyond my imagination./Wow,how fluent your English is!鼓勵性的話語,如:All right,but thats beside the point./I want to see different hands. /Your answer makes sense,but...
課堂問題的設計是一種預設,但課堂終究是動態(tài)生成的。教師預設的問題遇到學生的差異性加上思維的多樣性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此時,教師應靈活應對,或分解問題或當堂生成新的問題。總之,有效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統(tǒng)一體。
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只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加上不斷的實踐反思才能逐步提高提問的水平。教師要不斷思考如何根據(jù)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問題,“因材施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真正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鮑金芬.初中英語課堂教師有效話語的個案分析與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9):26-2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