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勁松,劉 力
(1.北京市普仁醫(yī)院神經外科,北京 100062;2.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外科,北京 100050)
膠質瘤起源于神經外胚層,具有侵潤性生長的生長特點,同正常腦組織之間界限不清晰,多數膠質瘤呈指狀伸向腦組織外破壞腦組織,且可同時破壞多個腦葉。一般來說,良性腫瘤生長相對緩慢,病程較長,平均病程為兩年左右;而惡性腫瘤生長相對較快,病程較短,從出現(xiàn)癥狀到確診平均時間少于6個月[1]。腫瘤切除手術具有減少膠質瘤的細胞數量、緩解癥狀、降低顱內壓、可進行病理診斷等優(yōu)點,但是會刺激休眠的瘤細胞進入快速增殖期,導致術后腫瘤復發(fā)。本文回顧近6年在我院治療的228例腦膠質瘤患者,探討微創(chuàng)顯微手術對腦膠質瘤的治療方案及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2005年-2011年間入院治療的228例腦膠質瘤患者,男性患者133例,女性患者95例,平均年齡(44.56±14.23)歲,所有患者均為原發(fā)性病例。根據頭顱CT、MRI及病理診斷,幕上膠質瘤159例,其中發(fā)病部位于額葉52例(占32.7%)、顳葉39例(占24.5%)、頂葉30例(占18.9%)、中央葉18例(占11.3%)、枕葉9例(占5.7%)、島葉-基底節(jié)-丘腦區(qū)11例(占6.9%),幕下膠質瘤79例;星型細胞瘤35例,少枝細胞瘤69例,混合膠質瘤106例,室管膜瘤18例;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分級系統(tǒng),低級別膠質瘤(WHO 1~2級)103例,高級別膠質瘤(WHO 3~4級)125例。
1.2.1 手術方法 在全麻條件下,根據CT、M RI對腫瘤的定位,選擇冠狀、翼點或改良翼點、后正中或旁正中等入路方式,進行開顱,于顯微鏡下操作。 切除腫瘤時沿著病灶周圍進行最大限度地切除,對于邊界不清晰的大腫瘤先進行瘤內切除,等到內部減壓后再分塊切除;對于血供較為豐富的腫瘤,需先在腫瘤周圍水腫帶進行分離,等用電刀切斷供瘤血管后再行切除處理;對于覆蓋了功能區(qū)的腫瘤,可先進行適當分離后再分塊切除,不可勉強。整個手術過程中都須保護好腦組織,使用電凝刀止血時需同時進行降溫以避免腦組織的損傷。切下腫瘤均做術中病理切片。
1.2.2 術后治療 為防止腫瘤復發(fā),對于腫瘤只部分切除(切除程度為Ⅲ~Ⅴ級)的患者需進行術后治療。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每組83例,A組患者術后進行化療,B組患者術后給予放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fā)病部位、細胞類型及手術切除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備可比性(P>0.05)。術后隨訪6個月,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腫瘤復發(fā)率及毒副作用情況。
Ⅰ級:腫瘤全部切除且經病理診斷無腫瘤;Ⅱ級:顯微手術認為全部切除,未經病理診斷確認;Ⅲ級:腫瘤基本切除,殘留的腫瘤組織不超過總腫瘤組織的5%;Ⅳ級:腫瘤大部分被切除且切除部分大于80%;Ⅴ級:腫瘤切除部分小于80%。
有效:病理檢查無腫瘤組織或者腫瘤病灶的減少≥50%;無效:腫瘤病灶的減少≤50%。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2 8例患者行腦膠質瘤切除術,其中Ⅰ級切除2 4例(10.53%),Ⅱ級切除38例(16.67%),Ⅲ級別切除69例(30.26%),Ⅳ級切除84例(36.84%),Ⅴ級切除13例(5.70%)。腫瘤部分切除(切除程度為Ⅲ~Ⅴ級)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83例中Ⅲ級切除、Ⅳ級切除和Ⅴ級切分別為33例、41例、9例;B組83例中II級切除、Ⅳ級切除和Ⅴ級切分別為29例、46例、8例。術后發(fā)生完全性失語4例(1.75%)、偏癱5例(2.19%),無死亡事件發(fā)生。
2.2.1 有效率統(tǒng)計 結果顯示,A、B兩組患者有效率分別為91.56%、95.1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分別為32.26%、12.90%,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例,n=83)
2.2.2 并發(fā)癥統(tǒng)計 A組患者接受化療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副作用16例,出現(xiàn)發(fā)熱、頭暈等炎癥反應7例,出現(xiàn)白細胞或血小板下降等骨髓抑制反應2例,出現(xiàn)全身乏力、虛汗、嗜睡等身體衰弱現(xiàn)象4例;B組患者接受放療后,出現(xiàn)消化道副作用4例。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比例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例,n=83)
腦膠質瘤的成人患者大多病程長、發(fā)病慢,自癥狀出現(xiàn)到確診平均需要6個月以上。若腫瘤惡性程度較高或生長于顱窩,可能會使病程時間縮短;然而若是腫瘤為良性或生長于靜區(qū)則病程可能相對較長,如腫瘤發(fā)生出血或者囊變現(xiàn)象,其癥狀會加重甚至出現(xiàn)類似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由于顱內壓升高所致,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另一類是由于腫瘤壓迫、浸潤腦組織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早期出現(xiàn)局限性癲癇,后期發(fā)生癱瘓或功能障礙等癥狀。
本研究中所出現(xiàn)的主要臨床癥狀歸納如下:(1)星型細胞瘤35例,主要癥狀包括:以癲癇為首發(fā)的患者9例,約占1/3,此與文獻[4]報道相同;出現(xiàn)單側肢體共濟失調、肌張力和腱反射下降、持物不穩(wěn)等癥狀的患者6例;出現(xiàn)精神障礙、內分泌障礙及聽力障礙和上視障礙的患者4例;出現(xiàn)劇烈發(fā)作性頭痛、突然的意識喪失、記憶力衰退癥狀的患者3例。(2)少枝細胞瘤69例,主要臨床癥狀涉及:以癲癇為首發(fā)的患者24例,出現(xiàn)情感異常和癡呆癥狀的患者8例,出現(xiàn)失語癥狀患者3例,偏癱患者6例,偏身感覺障礙4例。(3)混合膠質瘤106例,癥狀包括:因顱內壓升高嚴重出現(xiàn)劇烈頭痛、嘔吐、發(fā)熱等癥狀的患者37例,此亦為混合膠質瘤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癥狀[5];有步態(tài)蹣跚、走路不穩(wěn)等小腦功能損傷癥狀的患者15例;面癱患者11例;視力損傷、眼球異位患者18例。(4)室管膜瘤13例,其中以顱內壓升高所表現(xiàn)出的癥狀為最主要的臨床癥狀,本研究中出現(xiàn)此類癥狀的患者有9例,所占比例高達69.23%;其次,本研究中共28例患者復發(fā)腫瘤,其中室管膜瘤的13例患者均復發(fā),類似情況也曾在文獻[6]中報道過。
對于腦膠質瘤患者的術后治療,臨床上多采用化療,但化療因受到化療藥物血腦屏障和毒副作用的影響而致療效不佳,因此國內許多臨床醫(yī)生把注意力轉向了放射治療和傳統(tǒng)的中藥治療。中藥治療的機理是中藥通過血腦屏障入腦后,透過瘤體封閉腫瘤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使正常細胞進行有序的分裂,隨后進入瘤體通過吞噬作用使病灶縮小[7],已有研究報道[8-9],人參皂苷Rh2可以明顯地抑制C6膠質瘤細胞的增殖作用,且易于通過血腦屏障。但目前為止中藥在腦膠質瘤患者術后治療的臨床應用療效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選擇了應用較廣的放射治療。結果顯示,放射治療相對于化療而言,副作用小且復發(fā)率低。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顯微手術輔以化療或放療對腦膠質瘤的治療效果滿意,有效率較高,但化療的毒副作用和腫瘤復發(fā)率明顯大于放射治療,建議臨床上對于此類腫瘤的術后治療選用放射療法。
[1] 孫建軍,王振宇.惡性腦膠質瘤的局部治療進展[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20):1 438-1 439.
[2] 鄭慧軍,許紅旗,胡國強.顯微手術治療腦膠質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0):99-100.
[3] 田向陽.顯微手術治療腦膠質瘤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5):137-138.
[4] 彭 苗,丁 穎,劉曉清.腦膠質瘤病22例臨床觀察和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5):2 570-2 572.
[5] Xiang-heng Zhang,Yun-fei Xia,Yu Chen,et al.Mixed anaplasia ependymoma-oligodendroglioma in children[J].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2012,10(2):107-112.
[6] 劉 娜,吳紅芳.室管膜瘤的臨床與病理分析38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4):169.
[7] 王德亮,于 筠,王 麗.腦膠質瘤術后應用中藥辨證辨病治療體會[J].中國醫(yī)藥,2012,7(1):104-105.
[8] 邱建武,羅俊生,顧立學.人參皂苷單體Rh-2促使人腦膠質瘤U251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38(4):773-776.
[9] 廖義林,張建平,孫新明.人參皂苷誘導大鼠C6腦膠質瘤細胞的分化[J].解剖學雜志,2010,33(2):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