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昆 雷鳴
【摘 要】研究區(qū)位于青海省都蘭縣境內,柴達木盆地以南、洪水川以北。本次研究結合以往地質工作,對找礦潛力的有利地段進行了地表追索控制,同時對該區(qū)成礦地質特征進行了綜合研究,基本查明了研究區(qū)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條件、控礦因素及成礦類型,總結了礦點的成礦特征及找礦標志,為區(qū)域找礦起到了指導作用。
【關鍵詞】礦床特征;成礦條件;找礦標志
【中圖分類號】P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2-0066-01
一、研究背景
研究區(qū)位于青海省都蘭縣境內,柴達木盆地以南、洪水川以北,從青藏公路的香日德鎮(zhèn)至哈爾汗銅礦約60km,到江巴尕日當銅礦床約120km,從花石峽有便道可達工區(qū)(距香日德鎮(zhèn)約120Km),交通尚屬方便。研究區(qū)屬昆侖山東段布青山脈,山勢陡峻,地形切割劇烈,海拔一般在3500m以上,平均4500m,最高為5486m,屬深切割高山區(qū),區(qū)內除托索河及清水泉為常年流水,可作為日常生產(chǎn)及生活飲用的水源,其余均為季節(jié)性水系,氣候干燥,少雨多風,晝夜溫差懸殊。
二、以往礦產(chǎn)地質工作
新中國建立以來,不同地質單位在本區(qū)開展過不同比例尺的地質礦產(chǎn)調查和勘查工作。其中60-70年代在工區(qū)東部分別對磁鐵山、海寺、小臥龍、大海灘等矽卡巖型或熱液型鐵礦進行了普查和詳查,同時對布青山超鎂鐵巖帶的含礦(鉻)性進行了初步了解。80年代,在本區(qū)東部的都蘭一帶重點進行了多金屬成礦前景的勘查評價,提交了Pb、Zn、Sn、W、Cu等金屬儲量20多萬噸,同時還對那一帶的硅灰石、晶質石墨、玉石等非金屬資源進行了評價,提交了大型硅灰石礦床(海寺)一處。90年代以來,微金分析技術的突破使化探異常找金的工作有了廣闊的前景,本區(qū)先后發(fā)現(xiàn)了滿丈崗、日干山小型金礦床及布青山、馬尼特等一批Au或Au、Sb礦點。
三、區(qū)域地質
本區(qū)位于東昆侖造山帶東段,夾于昆中斷裂與昆南斷裂之間(處于牙馬托—可可沙“山”字型構造的弧形轉折部位),地處昆南Cu、Co、Au成礦帶的南東段,區(qū)域構造線呈北西—近東西向展布。
由于受多期構造活動的影響,區(qū)內的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褶皺較發(fā)育,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有哈圖向斜,扎本特和拉溝向斜、益克光向斜、托素河復背斜、可可脫力復向斜、可可塔復向斜。遠景區(qū)斷裂十分發(fā)育,以壓性或壓扭性構造組成區(qū)域構造骨干,張性和扭性斷裂居于從屬地位。按展布方向可分為東西向斷裂、北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及南北向斷裂。
四、礦床特征
4.1 哈爾汗銅鈷礦床
本礦床所在成礦地質背景位于南北兩大古陸的拼合部位,新元古代為裂谷環(huán)境,形成了萬保溝群海相基性火山巖,該火山巖中星點狀孔雀石化普遍,銅、鈷含量明顯較高,分別為160.3×10-2,和39×10-6,可作為礦源層為成礦提供物質來源;華力西期該區(qū)處于島弧或陸內俯沖等相對活動的環(huán)境,形成了早石炭世的火山巖和華力西期花崗巖,并發(fā)生廣泛的構造變形,北東向控礦構造的延伸方向恰好與昆中大斷裂斜交,深大斷裂為巖漿和礦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運移通道,在北東向次級斷裂中有一些輝長巖脈,閃長巖脈、閃長玢巖,石英斑巖脈等侵入對成礦再次起到了活化、富集作用,北東或近東西向次級斷裂為成礦提供了儲礦的空間。根據(jù)張德全等的資料,該區(qū)塊狀黃鐵黃銅礦礦石中黃銅礦δ34SVCDT為11.9%,黃銅礦的鉛同位素組成為:206Pb/204Pb為16.78354±0.00014,207Pb/204Pb為15.43310±0.00026,208Pb/204Pb為36.54869±0.00068,在鉛構造圖上位于造山帶和近上地幔之間,表明成礦物質來源較深。從以上各方面的特征看,很可能該礦點早期為火山噴氣作用形成原始礦坯,晚期受構造熱水活動疊加改造,使成礦物質進一步活化、富集,所以成因類型為火山噴氣-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復合型礦床。
本區(qū)找礦標志主要有:(5)找礦標志:a、區(qū)內萬保溝群的中基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與板巖的接觸部位是沉積-改造型銅礦的重要賦礦層位;b、中基性火山巖中北東向、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及其復合部位是找礦的有利部位;c、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蝕變發(fā)育地區(qū),銅礦化也較強;d、斷裂帶內的孔雀石化、藍銅礦化及原生黃銅礦化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e、Cu、Co、Au化探組合異常以及低阻、高激化的物探異常是尋找銅多金屬礦床的基本標志。
4.2 江巴尕日當銅礦點
各礦化帶中含礦的圍巖主要為碎裂狀硅化灰?guī)r,碎裂狀硅化灰?guī)r中銅礦化不均勻,同一層碎裂狀硅化灰?guī)r中可圈出幾層礦體,江巴尕日當?shù)貐^(qū)共圈定銅礦(化)體11條,礦石為碎裂結構,浸染狀構造。圍巖蝕變?yōu)楣杌?、碳酸鹽化。
本區(qū)銅礦化受控于區(qū)域昆中和昆南大斷裂之間的昆南裂陷造山帶,晚石炭世東昆侖華力西期基底發(fā)生活化、裂解,首先形成北西西向的裂陷盆地,沉積了一套局限盆地海相碳酸鹽,沿基底同生斷裂發(fā)生海底火山作用,有杏仁狀、斑狀安山巖噴出,這時成礦物質硫主要來源于沉積巖中的石灰?guī)r中,而Cu主要來源于火山巖中,淺海相還原環(huán)境有利用銅礦的形成,成礦作用以沉積作用為主,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后來地殼上升海水退出,在華力西晚期—印支期發(fā)生區(qū)域性斷裂和褶皺(距工區(qū)印支期昆南斷裂直距8km,該區(qū)的構造活動規(guī)模大、活動時間長,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沿沉積礦層有北東向—近東西向的層間(或斜交)斷裂通過,沿斷裂蝕變閃長玢巖脈發(fā)育,后期的動力變質作用,對成礦起到了多次活化富集作用,礦石多呈碎裂狀結構,銅礦化沿構造裂隙及圍巖蝕變較強地段品位明顯變富。但也存在破礦構造,使礦體沿走向尖滅。沿傾向產(chǎn)狀變化較大。礦床成因為沉積―變質型。
本區(qū)找礦標志主要有:a、上石炭統(tǒng)安山巖與碎屑巖夾碳酸鹽接觸部位及黑色碳質板巖與碳酸鹽接觸部位;b、北東向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中的碎裂狀碳酸鹽;c、地表孔雀石化,藍銅礦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可作為直接標志;d、圍巖蝕變:硅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e、方鉛礦重砂組合異常及低阻,高極化物探激電異常是尋找銅多金屬礦的間接標志。
五、結論及建議
基本查明了研究區(qū)銅礦點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條件、控礦因素及成礦類型。且對所獲的成果資料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綜合分析和綜合研究,總結和歸納了該區(qū)的成礦特征及找礦標志,為區(qū)域找礦起到了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郭偉革;劉悟輝;;縉云壺鎮(zhèn)盆地沸石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山西建筑;2007年11期.
[2] 陳少青;倪舜鑫;;廣東省連平縣三角銅礦區(qū)找礦標志及遠景評價[J];中國科技信息;2006年14期
[3] 陳婉君;楊智榮;;浙江縉云中生代陸相火山巖沸石礦床地質特征[J];安徽地質;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