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最近有媒體報道,進口車國內外價格差異巨大。例如,某款路虎車在英國的出廠價滿打滿算不到60萬元人民幣,而在中國則賣到了180多萬。記者按現(xiàn)行的稅率加上關稅和增值稅以后,再扣除從陸虎中國總代理到具體4S店的差價10多萬以后,發(fā)現(xiàn)仍然有40多萬的高額利潤。記者發(fā)問:路虎的高價到底是在給誰的GDP做貢獻?
估計每個人都希望高檔車賣得便宜一些,讓更多的人可以買得起。但媒體對此問題的分析有問題。首先,路虎由于其進口價未變,在國內加高的價格當然會算在中國的GDP以內,至于說擁有這個錢最后的股東是外國人,那是算在GNP(國民生產(chǎn)總值)以內,與我們通常所講的GDP(國內生產(chǎn)總值)是有區(qū)別的。其次,車的總價進入中國已經(jīng)翻了一倍多,記者卻只追究后面40萬的高額利潤。就像一個人吃五個餅會吃飽,所以按這邏輯來講,一切都是因為第五個餅,那沒有前四個直接吃第五個,能行么?
其實記者還漏算了一塊,路虎并不是英國人直接在中國賣,而是中國的銷售公司在經(jīng)營,因此按常識來計算,這些銷售公司5%左右的營業(yè)稅,25%的企業(yè)所得稅是免不了的,這還不算上針對員工的各種稅費和隨著中國地產(chǎn)市場日益升高的店面房租等成本……
某些東西之所以貴,并不完全是物理成本決定的。就像LV、愛馬仕等奢侈品箱包如果按記者的說法,那暴利就沒邊了,但我們也不會去計較人家在物理成本以外加了多少暴利。 因為說品位形象也好,說攀比炫耀也罷,雖然并不提倡某種消費形態(tài),但畢竟這些商品在華銷量節(jié)節(jié)高升,商家自然不會覺得價格不合理。所謂市場經(jīng)濟,“看不見的手”,如果真的不合理,無人問津,商家自然會降價,用得著我們去和人家國內的售價比么?當然,媒體也指出,國內很多人購買路虎以為是豪華車用于炫耀,其實在國外也就是高檔越野車而已。話說回來,Holiday Inn在國外也就是路邊類似如家一樣的小旅館,Levis在美國的超市里扎堆販賣,當中國的肉夾饃也可以在紐約賣3-5美元一個的時候,我們難道還不允許某個商品在全新的市場改變一下形象么?只要那個市場接受了,你還用得著來比較肉夾饃在中國賣多少錢一個么?
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