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李昌寶,李杰民,孫 健,朱 斌,李 麗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食品藥品檢驗所,廣西南寧530021;2.廣西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廣西南寧530007)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滇橄欖(大戟科Euphorbiaceae,葉下珠屬Phyllanthus),在我國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于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臺灣、四川、重慶、貴州等9省市[1]。余甘子含有多酚類、有機酸、黃酮類、還原糖、多糖、幽醇、揮發(fā)油、維生素、SOD、蛋白質、氨基酸、生物堿、硫胺以及微量元等,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抗菌、保護心血管等作用[2-5]。目前,國內外對余甘子的化學成分、藥理和藥效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開發(fā)了余甘子果粉[6]、果汁飲料[7-9]、含片[10]、果脯[11]、果酒[12]等產品,但對余甘子加工副產物的研究很少。宋佳[13]等人采用有機溶劑萃取法提取余甘子果核中的揮發(fā)油成分,并對其成分進行了分析,表明余甘子籽油的品質較好,不飽和度高,且游離脂肪酸含量較少;趙謀明等[14]利用超臨界CO2萃取(SCDE)技術對廣東惠州野生余甘子籽進行了研究,表明余甘子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總脂肪酸含量的91.33%,余甘子籽油是一種優(yōu)良的保健用油。余甘子籽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加熱回流法和超臨界萃取法,但將閃式提取法應用于余甘子籽油的提取尚未見文獻報道。閃式提取方法是常溫下,利用高速機械剪切力、攪拌力迅速破壞植物組織細胞,使細胞內部的化學成分與溶劑充分接觸,溶解轉移,并在很短時間內達到溶解平衡,實現高效提取的目的[15],與傳統(tǒng)浸提方法相比,閃式提取具有提取時間短、提取效率高、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本研究采用閃式提取法對余甘子籽油進行提取,并運用響應面法對提取條件進行優(yōu)化,旨在確立快速高效的余甘子籽油提取工藝。
余甘子籽 廣西大玉余甘果有限公司提供,系該公司加工余甘子果脯、果酒后的副產物,余甘子籽經55℃干燥后粉碎,過40目篩后得到余甘子籽粉;石油醚(60~90℃)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分析純。
JHBE-20A閃式提取儀 河南金鼎科技有限公司;RE-52AA型旋轉蒸發(fā)儀 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DFY-5L/40型水浴鍋 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公司;KDF-2311型多功能食品粉碎機 天津市康達電器公司。
1.2.1 余甘子籽油的提取 提取工藝流程:余甘子籽→粉碎→過篩→加入石油醚→閃式提取→過濾→低壓脫溶→干燥→稱重→余甘籽油。
1.2.2 單因素實驗 在預實驗的基礎上,選取液料比、提取電壓和提取時間作為參考因素,以余甘子籽油得率為測量指標進行單因素實驗。
1.2.3 響應面分析實驗 基于前期單因素預實驗的基礎上,采用響應面方法中的Box-Behnken設計,以提取電壓(A)、提取時間(B)和液料比(C)3個因素為自變量,以余甘子籽油的得率(Y)為因變量,運用Design Expert8.0.6軟件進行響應面分析,各因素水平和相應編碼見表1。
表1 響應面因素水平及編碼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2.1.1 提取電壓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 稱取余甘子籽20g,在液料比為10∶1(mL/g),提取時間1min條件下,考察不同的電壓(50、75、100、125、150、175、200V)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結果如圖1。
圖1 不同提取電壓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Fig.1 Effect of extraction voltage on extraction rate of seed oil from frui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從圖1可以看出,余甘子籽油的得率在50~150V范圍內隨提取電壓的增加而顯著提高,當提取電壓高于150V后,余甘子籽油得率不再上升,這可能是隨著提取電壓的增高,閃式提取器的刀頭轉速加大,在相同時間里提取溶劑溫度升高加快而導致溶劑揮發(fā)嚴重。因此,響應面實驗選取提取電壓數范圍為125~175V。
2.1.2 提取時間對余甘子籽油的影響 稱取余甘子籽20g,在液料比為10∶1(mL/g),提取電壓為150V條件下,考察不同的提取時間(0.5、1、1.5、2、2.5min)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結果如圖2。
由圖2可知,0.5~1.5min范圍內,隨著提取時間的延長,余甘子籽油得率迅速上升,這是由于隨時間的延長,閃提探頭不斷剪切,越來越多的油溶解于溶劑中,當時間到達1.5min時得率最高,說明此時已達到提取平衡。此后再延長時間,余甘子籽油得率有所下降??赡艿脑蚴菚r間過長,體系溫度會逐漸升高,溶劑揮發(fā)比較嚴重。因此響應面分析實驗選擇提取時間的范圍為1~2min。
圖2 提取時間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Fig.2 Effect of extraction time on extraction rate of seed oil from frui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2.1.3 液料比對余甘子籽油的影響 稱取余甘子籽20g,提取電壓為150V,提取時間為1.5min條件下,考察不同的液料比(6∶1、8∶1、10∶1、12∶1、14∶1(mL/g))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結果如圖3。
圖3 液料比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Fig.3 Effect of liquid-material ratio on extraction rate of seed oil from frui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從圖3可以看出,余甘子籽油得率隨液料比的增加而增大,當液料比為10∶1(mL/g)時,其出油率達最高值為15.64%,其后,加大液料比并不能提高余甘子籽的得率。主要原因是隨著液料比增大,液相主體的溶質濃度降低,擴散速度增加,當達到一定程度后,余甘子籽油已經基本上被浸提完全,液料比再增加對余甘子籽油的得率基本沒有影響。因此響應面實驗選擇液料比的范圍為 8∶1~12∶1(mL/g)。
根據以上單因素實驗的結果,選取提取電壓A、提取時間B、液料比C為自變量,以余甘子籽油得率為響應值Y進行響應面分析,實驗方案及結果如表2。
各因素經回歸擬合后,得到二次多項回歸方程為:
表2 響應面分析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2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表3 回歸模型方差分析表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表3為回歸方差分析結果。該模型回歸顯著(p=0.0083),R2=0.9364,說明該模型與實際實驗擬合較好,可以用于閃式提取余甘子籽油實驗的理論預測。從 F值的分析結果 A(F=6.03)、B(F=1.25)、C(F=0.2)可以看出,在所選的各因素水平范圍內,對余甘籽油得率的影響順序為:提取電壓>提取時間>液料比。
圖4直觀反映了各因素交互作用對響應值的影響。從圖4A可以看出,不同的液料比對提取時間的響應拋物曲線最高點位置的影響較大,不同的提取時間對液料比響應拋物曲線最高點位置的影響也較大,等高線呈橢圓形,說明提取時間和液料比兩個因素存在的交互作用顯著。圖4B中3D曲線較為平滑,等高線幾乎呈圓形,說明提取電壓和提取時間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很小。圖4C中3D曲線較為平滑,等高線呈圓形,說明提取電壓和液料比兩個因素存交互效應不顯著。
圖4 兩因素交互作用對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響Fig.4 Response surface plots for the effects of cross-interactions among two factors on extraction rate
結合回歸模型的數學分析可知,余甘子籽油閃式提取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提取電壓153.25V、提取時間1.0min、液料比 11.04∶1(mL/g),在此條件下余甘子籽油的理論得率為15.69%。為了方便實際操作,將最佳工藝條件取為153V、提取時間1.0min、液料比11∶1(mL/g),進行3次重復實驗驗證,實際得率為15.62%±0.06%。因此,響應面法優(yōu)化所得的閃式提取工藝參數準確可靠,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稱取20g余甘子籽,按表4工藝參數進行熱回流提取并與閃式提取法比較,結果如表4。
表4 不同提取工藝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process
從表4可知,閃式提取法提取余甘子籽油的效率高于熱回流法。閃式提取利用高速機械剪切力和振動作用使植物組織迅速破碎,繼而有效成分在負壓滲透的作用下快速達到溶解平衡,因而提取效率得到顯著提高[16]。相對于趙謀明[14]等報道的產于金沙江地區(qū)的余甘子籽中含油脂26%,本文余甘子籽油得率相對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余甘子產地不同而導致余甘子籽油存在差異,其次可能是本文所用的余甘子籽為企業(yè)生產果酒、果脯后的副產物,余甘子籽油在生產過程中受到了損耗。
采用響應面法優(yōu)化余甘子籽油的閃式提取工藝,得到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提取電壓153V,提取時間1.0min,液料比11∶1(mL/g)。該條件下余甘子籽油得率為15.62% ±0.06%,與預測值基本一致。閃式提取是一種快速、高效的提取方法,適合于余甘子籽油的提取。
[1]王瑞國,林久茂,鄭良樸,等 .余甘子的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yī)學報,2004,14(2):48-50.
[2]陳智毅,劉學銘,吳繼軍,等.余甘子的藥理研究和利用綜述[J].中國南方果樹,2004,33(1):58-61.
[3]A KUMARAN,R JOEL KARUNAKARAN.Nitric oxid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e components from Phyllanthus emblica L[J].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2006,61:1-5.
[4]S K El-Desouky,Shi Young Ryub,Young-Kyoon Kima.A new cytotoxicacylated apigenin glucoside from Phyllanthus emblica L[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08,22(1):212-216.
[5]Xiaoli Liu,Mouming Zhao,Wei Luo,et al.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Phyllanthus emblica L.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y[J].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2009,12(2):423-428.
[6]陳曉敏,張敏.余甘子(橄欖)果粉制作工藝研究[J].食品科技,2002(11):56-58.
[7]唐莉英,劉鳳書,李紹家,等.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藝及設備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9,14(4):402-405.
[8]鄭元福,鄭榮章,郭彩華.余甘果汁飲料生產工藝研究[J].廈門水產學院學報,1996,18(1):71-76.
[9]楊梅,張其昌,張文煥.余甘果汁飲料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6,12(4):96-99.
[10]許淼清,謝進金.余甘子含片的生產工藝研究[J].林產化工通訊,2005,39(3):33-36.
[11]趙蘋,劉鳳書.余甘子營養(yǎng)成分及果脯加工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1997(4):71-72.
[12]張敏.余甘果酒釀制工藝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2,23(10):65-68.
[13]宋佳,朱岳麟,熊常健,等.余甘子果核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J].山東化工,2012,41:48-50.
[14]趙謀明,劉曉麗,羅維,等.超臨界CO2萃取余甘子籽油及其成分研究[J].林產化學與工業(yè),2007,27(5):107-112.
[15]劉延澤.植物組織破碎提取法及閃式提取器的創(chuàng)制與實踐[J].中國天然藥物,2007,5(6):401-407.
[16]謝捷,曹銘希,朱興一,等.響應面法優(yōu)化閃式提取陳皮中橙皮苷工藝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0,31(10):28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