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重組華糧,正值中糧的艱難時日。面對國資委送出的這份大禮,在寧高寧設立兩年的時間表里,中國最大的糧商將經歷怎樣一番脫胎換骨,才能不負眾望?
3月28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糧集團)、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下稱華糧集團)重組大會上,當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提議現場百余名中糧集團員工起身鼓掌,歡迎華糧集團員工加入時,那種極具節(jié)奏感的拍三下停一下的掌聲,在會場回蕩了足有半分鐘之久。
出席會議的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說:“重組可以同時破解兩家企業(yè)的發(fā)展難題,實現優(yōu)勢互補。建立高效的新型糧食流通和加工產業(yè)體系,提高華糧集團糧食物流設施的使用效益,同時增強中糧集團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和市場影響力”。
獲取了華糧集團的倉儲和物流之后,中糧集團傾十年之力打造的全產業(yè)鏈,至此獲得形式上的完整。但中國第一大糧企的掌門人寧高寧也意識到:“今天兩家公司合到一起來,不是這個慶祝會完了以后就解決了,還需要很長的逐步提升和重組過程。”
對中糧集團而言,重組只是挑戰(zhàn)的開始。
環(huán)境所迫
重組正值中糧集團的艱難時日。
2012年,中糧集團旗下7家上市公司中,利潤實現正增長的,只有2家企業(yè):中糧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糧包裝控股有限公司。而另外涉及糧油食品加工業(yè)務的5家上市公司,則全線利潤下滑。
位于新疆的中糧屯河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虧損額達7.3億元,該公司年報稱:“2012年,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公司所屬產業(yè)食糖、番茄制品兩個行業(yè)持續(xù)低迷,以及國內原材料、勞動成本的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給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帶來了較大挑戰(zhàn)。”
此外,主營酒類、飲料及休閑食品的中國食品有限公司,去年的凈利潤下滑近40%。中糧生物化學(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利潤下滑幅度更大,超過48%。中國蒙牛乳業(yè)有限公司2012年的總收入也同比減少了十幾億元。
這種業(yè)績的下滑,也許與中糧集團在糧油加工多個領域進入較晚,不敵競爭對手有關。
據艾格農業(yè)網的統(tǒng)計,在中小包食用油領域,新加坡控股的益海嘉里集團占領了大約45%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中糧集團領先了30個百分點;在面粉加工領域,目前中糧集團年加工量,大約只有行業(yè)排名第一的五得利集團的一半左右,并且還有被益海嘉里后來超越的可能;在稻米加工領域,中糧集團主要受惠于政府授予的進口低價越南稻米配額“特權”,其加工產能仍不及北大荒公司。
盡管中糧在諸多細分領域位居第二,但從糧油全產業(yè)鏈的大格局上看,仍稱得上是中國第一糧商。但是如果與國際上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這四家簡稱ABCD、操控了全球80%糧食交易的國際大糧商比,中糧還是一個小個子。
自2011年以來,中糧集團在財富世界500強公司榜單上的排名,已經持續(xù)兩年下滑至393名,領先排名第500名的美國公司萬寶盛華只有30億美元左右。中糧集團在其官方網站的企業(yè)介紹中曾以“持續(xù)名列美國《財富》雜志全球企業(yè)500強”為自豪。
“如果不是華糧集團并入,按照目前下滑速度,說不定不出兩三年,中糧集團將從500強名單中消失。”艾格農業(yè)分析師馬文峰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盡管最近幾年,在央企中,中糧的業(yè)績增長已算上乘,但是與榜單里的其他國際大公司相比,還是慢了點。
不過,馬文峰的擔憂暫時不會出現。當華糧集團成為中糧集團一級子公司后,后者的年營業(yè)收入將最少增加200億元。受惠于這一重組效應,預計中糧在今年的財富世界500企業(yè)排名,將提升至少40個位次。
重組供應鏈
作為出資人代表,對于中糧集團的近況,國資委自然再清楚不過。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重組會上發(fā)言時,肯定了中糧是最優(yōu)秀的央企之一,但他同時也指出“中糧集團隨著業(yè)務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也遇到一些問題,包括自有糧食收儲和物流不足,這個矛盾也日益突出,制約了企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贝送猓芭c世界一流的糧食企業(yè)相比,我們自己在業(yè)務結構,區(qū)域布局方面還有差距。”
李榮融主政國資委時代,他曾不止一次告訴央企高管,“三年之內要做到行業(yè)前三名,否則國資委給你們找婆家?!蓖跤略?010出任國資委主任后,央企重組延續(xù)了強調數量壓縮、“數量服從質量”“成熟一家,重組一家”的思路。王勇在多個場合表示,央企重組的方向和目標不變,但具體進度“要服從工作質量和效果的需要”。
中糧集團重組華糧集團,正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
2012年7月,時任中糧集團副總裁的遲京濤,接到國資委的一紙調令,出掌華糧集團總經理兼黨委副書記。事后看來,這一人事安排部分透露了國資委對于華糧集團未來歸宿的意向。但當時,國資委并未透露任何有關華糧集團重組的信息。
此時,華糧集團成立不過6年,主要服務于北糧南運,在國內擁有8個糧食中轉專用港口,擁有全國40%以上的散糧專用車。這些遍布東北、長江、京津、西南地區(qū)的基礎設施,被中糧集團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幾乎同時看中。兩家企業(yè)也通過不同渠道表達了重組合并意愿。寧高寧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把與華糧合作稱之為是“幾代人的愿望”。
中糧的迫切愿望,不僅來自益海嘉里等外資企業(yè)的壓力,還與兄弟企業(yè)的競爭有關。
此前,三家國資背景的糧企本來各司其職:中儲糧主要負責全國糧食的收購和儲藏,中糧集團側重糧食下游產品加工,而華糧集團則主要負責將東北糧食以散裝這種現代物流的方式向關內運輸。
但近年來,三方業(yè)務上不再井水不犯河水,中儲糧在去年推出了自有食用油品牌,在下游加工領域與中糧集團相互競爭;而中糧盡管每年仍從中儲糧處購買大批糧食,但已經開始在東北加大糧食采購,向上游擴張。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與中儲糧相比,中糧集團市場化程度更高。能夠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糧食加工領域發(fā)展起來,說明其有著相當的整合能力。此外,中糧集團在業(yè)務上與華糧的互補性更強。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后,國資委最終批準了中糧集團重組華糧集團的方案。
老國企的新難題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給重組后的新中糧提出的希望是:“加快企業(yè)的發(fā)展,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水平。”
但二者整合的難度超乎想象。華糧集團總經理遲京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果把中糧集團比作新國企,華糧集團則更像一個傳統(tǒng)的國有企業(yè),市場化運營的體制機制還沒有跟上企業(yè)的定位和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在這樣一種老國企的管理方式之下,成立近七年來,華糧集團幾乎連年虧損,總負債接近180億元。如何讓老國企,融入中糧的新體制?按照寧高寧的計劃,未來雙方的整合,將采取兩步走的方式,他給出的時間表是兩年。
第一步,“華糧先進行自身經營和內部管理的完善”。成立華糧集團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便于統(tǒng)一管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立的73個糧食流通項目。但是,由于華糧集團在東北等地建有大量的糧庫,與地方政府在投入上有較為復雜的利益關系,股權長期難以理順,因此現代企業(yè)制度也無法建立。
早在2012年3月,華糧集團剛剛移交國資委管轄時,國資委即要求華糧集團盡快理順管理體制,其中核心的一點,就是希望處理好中央與地方上的利益分割,之后再安排中糧對華糧進行并購或整合。
但是直到宣布中糧重組華糧時,這一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因此,寧高寧先得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然后才有可能進行第二步的工作:“等到思路一致了,業(yè)務配合默契了,就會進行進一步的整合。”
在寧高寧看來,進一步的整合主要是指,中糧和華糧的業(yè)務進行整合,主要是糧食加工、貿易、物流整體整合在一起,最終達到不分哪些是中糧、哪些是華糧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避免出現“買車貴過租車”的情況。即,整合使用華糧的物流倉儲渠道,其成本甚至超出了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成本。
不過,相比第一步,第二步的難度也許相對小一些。類似的整合嘗試,早在雙方尚未重組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今年2月,華糧集團3000噸的玉米,從位于吉林松原的華糧糧庫,運送到中糧在安徽蚌埠的加工廠,其協(xié)同效應已經初步發(fā)揮作用。但這一成功經驗能夠在多大范圍推廣,兩家企業(yè)之間能否克服重組的“排異反應”,仍然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