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英 孫海雙
(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河南 洛陽 471003)
“校地共建圖書館”是指高校圖書館和地方公共圖書館的聯合共建,是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的全面、長期、緊密合作,共同投資、共同利用,受共同認可的協議和合同制約的圖書館聯合體[1]。共建圖書館可以為政府、企事業(yè)單位以及社會公眾提供高校圖書館資源服務,滿足社會公眾的信息資源需求。高校圖書館通過共建,可以加快發(fā)展進程,促進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深層次挖掘、開發(fā)和利用,進而擴大高校館和公共館在本領域和其他領域的知名度以及社會影響力。共建圖書館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新舉措。利用文獻計量法統(tǒng)計1997~2012年我國校地共建圖書館研究領域發(fā)表的論文,以揭示15年間該領域研究發(fā)展軌跡,對研究熱點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
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為數據源,統(tǒng)計時段為1997~2012年(檢索日期:2012.12.19),選用“校地共建圖書館”、“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共建”等檢索詞進行組配檢索,在CNKI中進行“主題檢索”(包含題名、關鍵詞和摘要字段),在萬方中進行“題名或關鍵詞”檢索。檢索結果利用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處理,自動從CNKI和萬方數據庫中導出題名、作者、單位、基金、刊名、關鍵詞、年份、摘要等字段信息,經該軟件去重篩選并進行內容分析后得到與校地共建圖書館相關的期刊論文125篇。
文獻發(fā)表年代分布反映出校地共建圖書館研究的規(guī)模和動態(tài)變化,揭示研究熱點時期。15年間我國校地共建圖書館研究文獻發(fā)表年代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文獻數量及年代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共建圖書館研究起步于20世紀末,1997年開始出現相關研究論文,論文年度數量分布呈現出明顯的遞增趨勢,可將國內共建圖書館研究劃分為3個階段:1997~2003年是起始階段,發(fā)文量8篇,約占總數的7.2%;2004~2006年是平穩(wěn)發(fā)展期,論文量占15.2%,共建圖書館研究引起重視;2007~2012年是我國共建圖書館研究的快速發(fā)展時期,總體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在這期間的論文發(fā)表量明顯大于前兩個時期,占論文總量的77.6%。
對某一領域研究論文的期刊分布進行分析可以確定出該領域的核心期刊,并且為讀者提供信息指導。共建圖書館相關論文分布比較分散,本次統(tǒng)計的125篇論文分布在71種期刊中,根據發(fā)文量大體相當的原則,將125篇論文分為3個區(qū)(見表2),其中載文5篇以上期刊5種,覆蓋論文29篇,占論文總量的23.2%,為核心區(qū)。載文2~4篇的期刊16種,覆蓋論文46篇,占論文總量的36.8%,為相關區(qū)。載文小于兩篇的期刊有50種,覆蓋論文50篇,占論文總量的40%,為離散區(qū)。其發(fā)文量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論文離散情況
英國學者布拉德福指出:“對某一主題而言,將科學期刊按其刊登相關論文減少的順序排列時,都可以劃出對該主題最有貢獻的核心區(qū),以及含有與區(qū)域論文數量相同的幾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里的期刊數量為1:n:n2…[2]?!备鶕?的統(tǒng)計數據計算,3個區(qū)域的期刊數之比為 5:16:50,等于 1:3.2:10,不符合布拉德福文獻離散規(guī)律規(guī)定的1:2.1:2.1[2]??梢员砻鬟@15年間國內共建圖書館領域發(fā)表文獻的期刊尚未形成核心效應,我國共建圖書館的研究還處于起步、發(fā)展時期。
由表3可以看出,刊載4篇以上共建圖書館研究論文的期刊有10種,載文量49篇,占總載文量的39.2%,其中6種屬于圖書情報類的核心期刊,是共建圖書館研究領域的重要情報來源。
表3 1997~2012年國內刊載共建圖書館研究論文4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通過對共建圖書館研究論文的著者進行分析,可以了解該領域作者發(fā)文的大體情況,確定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實現對該領域的跟蹤研究,從而促進學術研究與交流。筆者對125篇論文按照第一作者進行著者分析,如表4所示,發(fā)表1篇的作者占總人數的82.4%,形成一個長長的尾部(圖1),可以看出大多數的作者還處在突發(fā)性的研究階段,研究內容尚不深入,研究的連續(xù)性也有待加強。
表4 著者分布
圖1 相關研究論文著者分布
長尾(TheLongTail)是統(tǒng)計學中冪律(Power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個口語化表達。長尾理論認為,在網絡時代,由于關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們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關注正態(tài)分布曲線的“尾部”,關注“尾部”產生的總體效益甚至會超過“頭部”。將長尾理論應用到共建圖書館研究領域,隨著共建圖書館的推廣和研究的深入,圖中的“尾巴”部分,也即瞬間作者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超越現在的高產作者和核心作者[3]。
由洛特卡定律可知,發(fā)表1篇論文的著者人數應占總人數的60.79%左右,發(fā)表兩篇論文的作者約占發(fā)表1篇論文作者的1/4。根據表4可知,發(fā)表1篇論文的有103人,占作者總數的82.4%,高于洛特卡定律的60.79%;而發(fā)表兩篇論文的僅有4人,占發(fā)表1篇論文作者數的3.8%,低于洛特卡定律。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共建圖書館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核心作者群還未形成,所沒有達到采用洛特卡定律的條件。
表5 發(fā)文量兩篇以上的第一作者分布
某特定領域文獻的第一作者分布是確定該領域核心作者群的依據。根據普賴斯定律:“杰出科學家”或“核心作者”應該完成所有專業(yè)論文總和的一半,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數m的值為,其中Nmax是指發(fā)文最多的作者的發(fā)文量,0.749是一個常數[2]?;诒?的統(tǒng)計數據,這里發(fā)文最多的是黃淮學院的耿有三,5篇,算出m約等于2。統(tǒng)計數據表明,發(fā)文兩篇以上的作者共8人,占總作者數的7.2%,他們發(fā)文22篇,占總論文量的17.6%,尚不符合普賴斯定律,未達到所有專業(yè)論文總和的一半,所以我國的共建圖書館研究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因此,不論以洛特卡定律為準,還是從普賴斯定律出發(fā),國內關于共建圖書館的研究都還沒有形成核心著者群體。
按照關鍵詞統(tǒng)計,共有125篇論文標引關鍵詞,共483個,平均每篇論文約3.8個。關鍵詞大多是作者自行標引的,并沒有進行規(guī)范化,因此會出現不同詞匯體現同一內涵的現象,如“共建”與“合作共建”、“共建共享”、“館際共建”、“校地共建”等。為了統(tǒng)計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筆者在統(tǒng)計前對這些多詞一義的情況進行了適當調整,最終得到詞頻在3次以上的關鍵詞有27個,列舉如下:高校圖書館(40次)、圖書館(38次)、共建共享(36次)、合作共建(16次)、校地共建(13次)、信息資源(13次)、公共圖書館(12次)、高等院校(11次)、資源共享(10次)、地方文獻(8次)、城市(8次)、文獻資源(7次)、圖書館聯盟(6次)、地方政府(5次)、文獻資源建設(5次)、共享(4次)、模式(4次)、社區(qū)圖書館(4次)、高校(4次)、共建圖書館(3次)、圖書館服務(3次)、地方高校圖書館(3次)、校企合作(3次)、研究綜述(3次)、網絡環(huán)境(3次)、資源建設(3次)、館舍建筑(3次)。
從這些關鍵詞排名可以看出,共建圖書館主要依托于高校圖書館和地方政府以及公共圖書館,隨著高校圖書館的擴建和地方政府文化建設力度的加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圖書館的新建,地方的文化建設以及扶持高校建設與發(fā)展都是地方政府的工作職責,為了有效節(jié)約經費,地方與高校共建圖書館成為一種可行模式。
根據以上關鍵詞頻次統(tǒng)計分析,并結合所選取論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出近年來國內共建圖書館研究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3.5.1 共建圖書館的理論探討。在共建圖書館的實踐初期,關于共建圖書館必要性、可行性及定位和特征是多數文章所論述的要點,如耿有三[1]、楊麗華[5]等人主要分析了公共館與高校館的現狀,并指出各自職能的缺失和不足,提出共建圖書館的定位和特征,綜合來看,共建圖書館兼具雙重圖書館的職能,資源共享,館舍公用。葉明青等人從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共建的意義出發(fā),指出高校館與公共館共同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必要性[4]。聊城大學圖書館的王云、許磊從作者所在高校圖書館與市級圖書館實際狀況出發(fā)進行了共建圖書館的必要性論述[6]。
3.5.2 共建圖書館的實證研究。根據文獻調研來看,部分學者集中于研究共建圖書館的實踐并進行館本研究,特別是高校圖書館,“高校圖書館”、“高等院?!本歉哳l詞匯。一方面研究者主要針對國內校地共建圖書館建設的整體狀況或個案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共建圖書館的過程、運行模式、組織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等。另一方面,研究者結合共建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分析其運作過程中的現狀和不足,探討機制建設、資金保障、運行管理、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問題。如楊麗華分析了當前我國現有圖書館管理體制的現狀和不足,提出共建圖書館的運行機制,討論了管理體制和組織制度的創(chuàng)新、建立保障機制、改革用人制度等方面的問題[7]。孫海生介紹了中國圖書館校地共建模式的背景和發(fā)展,談到新模式下圖書館在制度建設、文化建設、資源建設、服務方式、社會聽證制等方面的問題[8]。宋淑紅介紹了大慶市圖書館及大慶石油學院圖書館的情況,闡述了兩館整合后的具體工作情況,指出整合后存在的問題,如館舍位置、高校館和公共館的服務對象、任務與側重點的差異等,提出了整合的建議[9]。
3.5.3 綜述。由于我國共建圖書館研究起步較晚,綜述類論文比例相對較少。李愛芳系統(tǒng)地概括了我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實施校地共建的實踐狀況,得出了比較全面的科學統(tǒng)計數據,并結合實施校地共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總結了我國校地共建的實踐狀況和使用效果,同時也觀察到存在的實質性問題并給予了意見和建議,希望為我國今后高校圖書館和城市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與發(fā)展提供指導和參考[10]。劉勇敏總結了校市共建共享圖書館的模式:共建館舍,運營經費投入缺失型;短期“共建”,長期共享型;合資共建,共享服務缺失型;共建共享,持續(xù)投入型。校市共建共享圖書館呈現出館舍的公共性、文獻資源的共享性、職能的雙重性等特點[11]。王雪燕對我國校地共建圖書館研究文獻的主要內容和觀點進行梳理,包括共建的必要性、定位、運作模式以及具體的實施對策,并對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和研究趨向[12]。綜述論文專題性較強,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所以廣大學者還應加強對這一方面的研究。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我國的共建圖書館研究尚處于起步和發(fā)展階段,研究熱潮一般出現在實踐之后,研究群體大多為“館本研究”[12],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角度比較單一。在后續(xù)的研究和實踐中,可以注意如下幾個方面:①拓展共建圖書館研究的隊伍。以共建圖書館領域的高產作者為首,開展專題研討活動,加強各研究機構和圖書館的交流合作,帶動共建圖書館研究隊伍的發(fā)展,逐步形成核心作者群。②拓寬共建圖書館研究的角度。共建圖書館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研究涉及資金、系統(tǒng)論、管理學、人力資源等各種領域的問題,需要從不同科研角度共同參與,不同思想交流融合,學科內容相互滲透,從而進一步擴大研究的廣度和深度。③深化共建圖書館研究的領域。研究文獻大多是概念性的理論探討,比較缺少對一些具有現實意義論題的研究,學者們可從一些關鍵性問題上如運行管理機制、服務模式等方面著重研究,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體系。隨著國內共建圖書館的逐步發(fā)展,研究熱度會越來越高,內容也將更加細化,研究領域也將會有更大空間。
[1] 耿有三.城市與高等院校共建圖書館的可行性定位[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4).
[2] 王崇德.文獻計量學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許洪軍.我國信息共享空間研究文獻的計量學分析[J].情報雜志,2010(5).
[4] 葉明青.校地共建圖書館的運作模式[J].圖書館學研究,2011(17):31-33,47.
[5] 楊麗華.雙重身份圖書館的構建[J].圖書館論壇,2008(1):147-149.
[6]王云,許磊.關于校地共建共享圖書館的探索與思考——以聊城大學與聊城市共建共享圖書館為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5):95-98.
[7]楊麗華.論城市與高校共建圖書館的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4):31-33.
[8] 孫海生.關于校地共建圖書館實踐的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8):132-133.
[9]宋淑紅.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整合初探——以大慶市圖書館與大慶石油學院圖書館的整合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9(22):60-62.
[10] 李愛芳.我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實施校地共建的總體概況[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14):151-153.
[11] 劉勇敏.校市共建共享城市文體設施的模式、特點與問題[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2):90-93.
[12] 王雪燕.我國校地共建圖書館實踐及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