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針對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現(xiàn)狀,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討論了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課件使用的適宜性問題,分析歸納了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化微觀為可視、化陌生為直觀、化“遠”為“近”等適宜使用的情形,也分析總結了忽視情感體驗,忽視文本涵詠,忽視學生活動,忽視界面美觀等不合理使用傾向。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 語文教學 適宜 不宜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信息,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各類學習資源,獲取更多的知識,也是對“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通過多種媒體手段綜合利用的“立體”的教育方式,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但是,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也出現(xiàn)了濫用亂用多媒體課件的現(xiàn)象。在此,筆者將多年教學實踐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一些體會整理如下,與大家分享。
一、四個“宜”
1.宜化抽象費解為形象生動
學習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時,適宜運用多媒體軟件,讓優(yōu)美迷人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樂、引人入勝的影片片段、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等進入課堂,將抽象費解的學習內容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圖文聲像,在保證充分信息量的同時,做到直觀可感,生動活潑,激發(fā)學生思考探求的興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學生往往對托爾斯泰不太熟悉,對于文中所涉及的地域風光、關聯(lián)人物等不了解,這時就可以用視頻片段介紹托爾斯泰的杰出成就與不朽地位,再用一些圖片,介紹文中涉及的莎士比亞、歌德和拿破侖墓,讓學生通過對比感受其宏偉豪華,再引入托爾斯泰墓的圖片。用人的偉大與墓的樸素的強烈反差,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托爾斯泰墓驚人的樸素這一特點。
2.宜化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
有些教學內容如語句結構、病句分析等比較枯燥乏味,單純的講解容易使學生昏昏欲睡,使用文字動畫技術,用Flash或者3dmax把語句分解為片段,用卡通角色的動畫來表現(xiàn)他們之間的結構以及搭配、修飾關系,就能使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比如講解辨析病句要“注意復雜單句中的主干詞語搭配”這一知識點時,把重點例句的主干和修飾語分解成若干卡通角色舉著幾塊小木板(詞語寫在板上),通過小卡通角色的移動與換位表現(xiàn)主干詞語的搭配關系以及修飾語和主干詞語的關系,用角色的哭笑等表情表現(xiàn)搭配的正確與否,生動直觀、活潑有趣地把枯燥的學習內容呈示出來,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宜化微觀為可視,化陌生為直觀
一些涉及微觀世界的科技說明文,比如微粒的運動,運用動畫模擬把本來無法觀察的微觀世界演示出來,使很難講清的知識一目了然,在增強課堂感染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4.宜化“遠”為“近”
有不少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較為遙遠,如文言文或外國作家作品。學習《論語》中的《侍坐章》或孟子的文章時,由于學生對這些歷史名人了解有限,僅用口頭介紹,容易給學生一種沒有依托的虛浮感,只能產生表層的空泛的印象。如果借助了多媒體課件,可以借助有關的圖片、動漫等,讓遙遠的故事走到學生身邊,使課堂聲情并茂,在激趣的同時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能夠多側面深層次地了解這些歷史名人。另外,一些外國作家的作品,學生往往覺得隔膜甚多,同樣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將具體的情景播放出來,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體味情感,把握內涵。
二、四“不宜”
1.不宜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一些抒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教學中,如《故都的秋》,如果過分依賴課件,使用大量圖片、視頻等視聽信息,結果學生往往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無法沉靜地體味文章中的情感,失去獲得情感陶冶的良機,這便是喧賓奪主了。
2.不宜忽視學生對文本的涵詠
語文教學中,字句的揣摩、文句的涵詠是提升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之一,可以使用其他媒體手段促進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認識與掌握,但是圖只是不得已時的輔助手段,不宜用讀圖代替讀文。
3.不宜忽視學生活動
如果濫用多媒體,用大量的多媒體信息淹沒課堂教學,沖淡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把“滿堂灌”變成“電灌”,就難以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科能力,提升學生素質的目標了。
4.不宜粗制濫造,忽視界面美觀
語文教學中使用的課件,應該更典雅、美觀,最好在界面等外觀因素方面也唯美迷人,富有詩意。教師可以平時多收集有關素材,展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外觀上的詩意,也會給學生一種美的浸潤與熏陶。
(作者單位:河北省元氏縣勞動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