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在對口單招的文化課總分中所占比例較大。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單招語文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生現(xiàn)狀,從制定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學生想學的最佳情境以及做好課后的反饋工作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單招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對口單招 語文學習 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對于要參加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對口單招班學生而言,文化科目總分400分,其中語文占150分,可見語文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現(xiàn)在的中職語文教學,包括對口單招班的語文教學并不理想。在學校里,大多數(shù)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缺乏熱情,直接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內容一知半解或根本不知;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作文枯燥無味,空洞無物,甚至是文句不通。究其原因,仍是沒有能夠針對學生現(xiàn)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能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結合多年來的對口單招語文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提高對口單招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針對學生現(xiàn)狀,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功能、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間的關系等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教師應針對學生現(xiàn)狀,掌握目標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這樣在目標導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般來說,語文教學有許多很重要的目標要求。但如果每堂課都以此高標準要求學生,學生往往會因無所適從而收獲甚微。加之,中職的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相對薄弱,若要求過多,學生本已不多的學習自信心更會消失殆盡,無奈、厭煩的情緒由此而生,何來學習的興趣。語文大家張志公說過:“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模模糊糊……”因此,一堂45分鐘的語文課,定一兩個明確的學習目標足以,課堂的頭緒也要簡潔清楚,教學中要做到刪繁就簡,最有效的語文課應該是簡潔的。
譬如,在文言文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筆者通常把一課時間放在把書讀通上。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古文本就晦澀難懂,多數(shù)學生讀都讀不通暢,如果教師一味講解文章的含義甚至是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必然導致學生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以《赤壁賦》的新授課為例,由于“賦”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它外似散文,內似詩詞的獨特性,讓第一次接觸它的學生一時無從下手。與其絮絮叨叨地講“賦”的特點,翻譯文章的內容,搞得課堂死氣沉沉,不如整堂課讓學生讀書。反復讀,一節(jié)節(jié)地讀,一個個地讀。讀通、讀順,感情就來了,感覺也就到了。由此可見,圍繞一兩個問題來學習,有的放矢,教學效率更高。
二、課堂創(chuàng)設學生想學的最佳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是讓學生知道要學的東西有什么用,在什么情況下用,掌握應用能力無疑是學生學習的真正目的;二是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要學的知識,例如通過日常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知道某個詞的深層含義以及感情色彩;三就是學得有趣,讓學生在聽說唱演畫辯等活動中,在一個個任務或故事的氛圍中去學,相對于一位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情境更能吸引學生。
1.有效地選擇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結合,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它將文字演繹成精美的畫面,讓無聲的作品顯得多姿多彩。適當運用網絡資源,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有效穿插多媒體音視頻課件,能夠身臨其境還原教學內容環(huán)境??傊?,教學內容的引申和實際運用,勢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些都是常規(guī)教學無法比擬的。
但必須指出的是,由于中職生相對自控能力較差,基礎水平不高,不少學生會抓住其中無效的信息不放,或曲解信息。如在《離太陽最近的樹》課上,有一片段反映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洪水泛濫,慘不忍睹,人和動物在劫難逃。學生在看到動物逃生掙扎、狼狽不堪的畫面時嬉笑不止。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預設到課堂可能發(fā)生的種種情況,盡量避免會引起誤會的資訊出現(xiàn)。當然課堂千變萬化,學生的課堂情況是無法準確預料的。當認知出現(xiàn)偏離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及時糾正。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2.運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的“灌”為主,學生圍繞著教師轉,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就養(yǎng)成了對教師的依賴,習慣于被動接受,不敢也不想向教師提出問題,學習中也更談不上主動性、積極性。而事實上,課堂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提供研究的時空,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要以學生為主,設計符合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得情境,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參與,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使學生成為主動、積極、自覺的學習者、參與者和實踐者。
例如在講授《雷雨》時,劇本中人物的潛臺詞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常的教學做法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起先學生會忸怩羞澀,但一旦進入角色表現(xiàn)都不錯,中職生雖然學習能力相對普高學生有差距,但表演欲還是很強的,而且表現(xiàn)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寬松的環(huán)境、自由的時空,學生才能暢所欲言,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3.語言評價提升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學習中,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習興趣產生,學習自然就有了主動性。那么,教師如何使學生保持這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呢?在這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評價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職學生,缺少的就是教師的肯定和表揚。教師對學生誠懇、認真的表揚,會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態(tài)度產生積極持久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不應吝嗇,應多利用評價,對學生積極引導,催生學生課堂的智慧和活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特別在作文講評課上,對水平低于一般同學的學生,及時中肯的表揚,給他們以行之有效的學習指導和看得見的目標,有助于他們克服寫作的恐懼心理,逐步樹立信心。
三、做好課后的反饋工作
課后反饋是了解學生的聽課效果最直接的依據(jù)。反饋,一方面看學生作業(yè)。首先,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對作業(yè)進行充分設計,再根據(jù)課堂教學情況做適時調整,這是對教學目標達成的鞏固,也是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最直接的反饋;其次,根據(jù)學生作業(yè)情況,可再進行適當?shù)慕虒W補充,使得教學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教師課后要多和學生交流,聽取學生上課的感受。很多時候執(zhí)教者自我感覺頗佳,但學生由于個體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的差異,未必可以達到教者自認的教學效果。同時,課堂教學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結合課堂教學情況及時的反思,在教學中不斷地反思,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可以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并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