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體性教育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靈魂,在德育學科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教學中“以學生為本”的意識,使課堂成為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主要陣地,突破教材、學科、學校的界限,提高開放性,在大環(huán)境中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以達到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之目的。
關鍵詞:德育學科 主體性教育 主體作用 自主學習
全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而主體性教育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靈魂,那么在德育課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筆者做了如下探索與實踐。
一、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教學中“以學生為本”的意識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存競爭日益激烈,時代呼喚著具有自我學習能力、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一代。學校教學應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增強主體意識,培養(yǎng)主體能力。德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德育學科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教師一定要明確:教是為了學,離開了學,教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必須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教師要擺脫“師道尊嚴”的舊觀念,意識到教師的主導作用。正如葉圣陶所說:“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以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苯處煙o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應該從思想上把學生看作認識的主體,充分信任并幫助他們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拋卻“唯命是從”的舊觀念,不唯書、不唯世,敢于質疑、敢于挑戰(zhàn),形成主體觀念,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二、課堂應成為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主要陣地
學生在校時間中絕大部分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課堂理應成為主體作用發(fā)揮的主要陣地。贊科夫說:“單純地聽教師講解,不能調到學習的精神力量。”課堂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必須堅決摒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滿堂灌”形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向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變。為此,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營造寬松、和諧、安全的教學環(huán)境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視學生為有情感、有自尊、有自主意識、需要贊賞與關愛的活生生的人,通過發(fā)掘學生的特長和潛能,使其身心與智能更加健康地成長。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不尊重學生,有意無意訓斥、貶低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情況屢見不鮮,長此下去,師生隔閡愈深,學生不敢或不愿與教師交流,這對教學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安全的教學環(huán)境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首要前提。教師要把微笑和民主帶進課堂,尊重、信任和寬容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面前感覺不到在其他老師那里的距離和壓力。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師生關系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情境才能激發(fā)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沒有了精神束縛,敢于提問,踴躍發(fā)言,思維就會特別活躍,其思想也會特別的富于創(chuàng)見,更能發(fā)揮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教師還應真誠贊美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與成功,特別是對學困生要給予更多的鼓勵,要意識到教師的贊美對學生來說有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激勵作用。筆者在教學中經常碰到一些自卑的學困生,他們經過教師的真誠贊美和關愛而恢復了自信,學業(yè)進步很快。
2.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以自學、思考、質疑、討論
課堂究竟是誰的用武之地?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而長期以來政治學科“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抹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摧殘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學生應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啟發(fā)、引導、點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保證有充分的課堂時間去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條件。課堂上教師要少講、精講,有的放矢,重點講解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著力于“導”,著眼于思維方法的訓練和各種能力的提高,特別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先學后教”的方法,即先讓學生預習課本理清脈絡,撰寫讀書提綱,提出疑問,并組織同桌探討,其間再給予適當的指導,如有難度的共性問題引導學生一起討論解決,最后進行重點講解。
3.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進入某種社會角色
根據西方心理學家的角色理論,如果在課堂里,臨時變學生的學生角色為某種其他社會角色,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需要,成為學生自覺閱讀和鉆研課本的動力,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講述《經濟法》中稅收的基本特征之前,設計了三種情景:一是月初張三在沒有辦理任何手續(xù)的情況下,把店鋪轉讓給李四,問當月稅款誰交?二是王某因當月生意清淡,因此拒交稅款。三是趙某愿意按時繳納稅款,但要求稅務部門首先幫他解決貸款問題。問學生:如果你是稅務人員,上門幾種情況如何處理?學生興致很高,迫不及待的看書、探討,尋找答案,從而比較深刻地理解了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進一步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注重形成開放性,在大環(huán)境中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學校教育僅僅是一個人學習的一小部分。因此,學習要打破課時、教材、校園的束縛,把學習的觸角由課內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在開放、立體的大環(huán)境中學習、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三個突破”。
1.突破教材界限,堅持多渠道積累
學習知識不能只限于讀教科書,而應當多渠道積累,筆者采取了幾個做法。一是課外閱讀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書籍,如《證券知識讀本》《漫畫哲學》《實踐論》等。二是組織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查找有關資料、信息,如“315”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狀、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的情況、“兩會”精神等。三是鼓勵學生上互聯(lián)網查找與學科相關的最新資料。通過多種途徑探索知識,不僅拓寬了視野,而且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習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突破學科界限,堅持多角度求知
知識經濟社會要求知識化的人才不僅能掌握多門學科知識,而且必須具備對各科知識系統(tǒng)掌握、融會貫通、相互滲透、綜合運用的能力。德育學科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學科相互聯(lián)系的。在教學中,當涉及其他學科知識時完全可以讓學生來說,這樣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大大提高,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實踐證明由學生自主進行學科知識的滲透和綜合,不失為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條有效途徑。
3.突破學校界限,堅持多方位實踐
德育學科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時代性強,與實際聯(lián)系密切。在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社會,進行實踐和調查,不僅有利于更好地消化、深化書本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社交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鍛煉他們的膽量,磨練他們的意志。如,筆者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范村莊,讓學生接受一次生動而有效的愛家鄉(xiāng)、愛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日常的教學中筆者還經常鼓勵并要求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小組調查和個人采訪,如向稅務部門了解寧波市的征稅情況,調查消費品市場,到銀行了解存款利率等。
總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要探索與實踐的東西很多,需要全體教師繼續(xù)努力,以適應新世紀教育教學的需要。
(作者單位:象山縣就業(yè)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