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揭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對南京云錦文化內涵的分析,探討其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以此為例,提出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云錦;文化內涵;商業(yè)創(chuàng)新;現代纖維藝術
1 概述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現狀分析
在現代文明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矛盾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難題,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非物質文化似乎正漸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中國非物質文化更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為非物質文化“存活繁衍”的“土壤”即中國社會在短短的一百年時間里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值得欣慰的是,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卻遇到了種種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重承用,輕創(chuàng)新。上文提到,非物質文化的社會土壤已經不復存在,要完全恢復其本來面貌是不切實際的,然而,我們在繼承與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卻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重其內在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只得其勢而不得其意。最終的結果就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遇到重重阻礙,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生活等需要。
第二,重保護,輕揚棄。隨著改革開放與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深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證其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時,有必要去其糟粕,甚至可以拋棄其古老的形式,而賦予其以現代化的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是神秘的、古老的,而應該是大眾的,民族的,滿足現代人生活的。
第三,重利益,輕文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有生活品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號更多時候作為獲得經濟利益的銷售噱頭存在,然而,人們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與理解可以說少之又少,長此以往,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必將流失。
1.2 “南京云錦”的概述與現狀
南京云錦是一種富含傳統(tǒng)科技和文化特征的織錦,在幾千年的絲綢發(fā)展史上,南京云錦集歷代織錦工藝藝術之大成,位于中國三大名錦之首。云錦的名字是以該類絲織物的色彩、花紋絢爛如云霞而來。它始于元朝,盛行于明,流行于清,是當時皇家御用貢品和賞賜禮品,其傳承至今的云錦織造工藝,是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的活化石;云錦圖案藝術及配色規(guī)律,集中了我國傳統(tǒng)圖案的精華;云錦的“妝花”工藝無法以機器代替,其制作方法由師徒口頭相傳,至今已屬罕見,因此,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世紀初,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與社會的更迭,云錦絲織業(yè)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直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加上后來國民黨發(fā)動的內戰(zhàn),云錦的生產幾乎斷絕,到解放前夕全市云錦織造機僅存150臺左右,能生產的只有四臺而已。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政府的保護與恢復中,南京云錦開始逐漸恢復生氣,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云錦這一古老的工藝蓬勃發(fā)展,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運特許商品”,2009年9月30中國南京云錦織造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近半個世紀以來,南京云錦的科研人員經過努力,把瀕臨消亡的南京云錦織造工藝逐漸恢復,并搜集整理了云錦圖案和畫稿,恢復了失傳品種“雙面錦”、“凹凸錦”、“妝花紗”等,復制了漢代的“素紗禪衣”、宋代“童子戲桃綾”、明代“妝花紗龍袍”等珍貴文物,為云錦的保護與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礎。
可見,南京云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對于其保護與研究是成功的,然而如何使它們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本文通過南京云錦的傳承與發(fā)展,來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思路與借鑒。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思路
南京云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份子,我認為,為了其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題材內容形式的豐富與擴充,才能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的審美觀念以及現代審美的意識;第二,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突破傳統(tǒng)形式的束縛,才能體現社會的新要求與新時代的美;第三,產品形式的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服飾、禮品、室內裝飾品等的局限,創(chuàng)造面向未來的產品形式;第四,繼承傳統(tǒng)工藝并引入新技術,才能滿足生產與銷售需要;第五,加強云錦產業(yè)化,將其商業(yè)銷售擺到與其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中,走向世界,只有這樣,南京云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成為大眾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如何實現上述五點思路,本文將在下文進行討論與研究。
2 南京云錦的古今文化內涵
2.1 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南京云錦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禮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古代封建皇權的行為規(guī)范,其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等級社會,這深深影響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南京云錦作為皇家御用之物,與其他封建社會的產物一樣,是等級制度的典型代表,帝王自命“天子”,受命于天,駕臨人世,統(tǒng)治眾生,在服飾上大量采用“龍”的形象,象征皇權。云錦圖案中尤以代表“天子”的龍的表現形式最引人注目,同時配以日、月、星辰等傳統(tǒng)圖案,均具有皇權的象征意象。除皇權以外,各級官員按不同品級其官服圖案各有不同,一品至九品所用禽獸圖案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賞賜的賜服,配以特殊的圖案。綜上可見,傳統(tǒng)云錦是社會等級的象征,是區(qū)分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等級制的物質表現。
云錦還是中國古代吉祥文化的表現,做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其核心主題,即福祿壽喜財,按照題材,可分為人物類、動物類、植物類、文字類、器物組合等等。表現手法有象征、寓意、諧音等等。例如:石榴、葡萄等多子植物,象征多子多孫,生生不息;鴛鴦、并蒂蓮(一蒂開雙花的荷花)等等寓意夫妻恩愛;玉蘭、海棠、牡丹三者的組合諧音“玉堂寶貴”等類似表達方式也在云錦圖案中非常普遍。此外,將各種表現方式綜合運用的方式也很常見。
最后,云錦與其他中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一樣,都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哲學觀與思維方式的體現。第一,云錦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和諧與圓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云錦圖案力求完整、和諧、圓滿,不求矛盾、殘缺、突兀,圖案線條彎曲柔和,圖案表達細至微毫,線條生生不息,構圖完滿,圖案取材于自然,體現了中國人擁抱自然、親和自然的藝術造物法則。第二,云錦與其他服飾色彩的運用一樣,體現了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觀”,中國古代色彩制度按照“五行相生”為法則,五行分別對應五種顏色,即金木水火土對應白青黑赤黃,其中“以土為尊”,黃色也在隋代起成為皇帝專用色。第三,南京云錦的手工制作過程也體現了中國人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其部分復雜的制作過程無法分段成具體的步驟,缺少現代文明的邏輯性與數字精確性,更是無法用機器代替,必須靠制作者心眼手的協調一體與藝術直覺來完成。
2.2 新時期南京云錦的新發(fā)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南京云錦的文化內涵已經發(fā)生了更本的改變,在封建社會中,云錦為滿足皇家及其皇權統(tǒng)治的需要而存在,在其華麗外表的背后,是無數高超藝人腦力與體力的辛勤勞動與汗水,當封建皇權統(tǒng)治被徹底推翻之后,其華麗的外表以及其封建文化的內涵,已經成為次要方面,而在現代社會中,南京云錦更多的代表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高超的技藝,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更是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風采。此外,南京云錦在與現代文明的對話中,二者相互融合、吸納,衍生出更多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新風貌,體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民族氣質。
云錦在現代社會中更多地的作為純觀賞性的高級藝術禮品的產品形式出現,通過藝術的高度與工藝的難度上吸引群眾;云錦還與現代文明相結合誕生出了云錦西服、禮服等等,走入了人民生活之中;作為室內陳設與裝飾,如地毯、壁掛、床上用品等等,也是現代云錦的發(fā)展方向之一。
3 南京云錦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3.1 南京云錦文化內涵與品牌化
品牌化的根本是創(chuàng)造差別使自己與眾不同。所謂品牌,也就是產品的牌子。它是企業(yè)給自己的產品規(guī)定的商業(yè)名稱,通常由文字、標記、符號、圖案和顏色等要素或這些要素的組合構成,用作一個企業(yè)產品或產品系列的標志,以便同競爭者的產品相區(qū)別。品牌化其實是對某一類或一系列產品的認知標準化、宣傳標準化。以達到市場突出和市場區(qū)別的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發(fā)展方式就是通過商業(yè)化運作促進其發(fā)展。為此云錦南京云錦必須加強品牌化意識,制定品牌戰(zhàn)略,通過深度挖掘云錦藝術的文化內涵,創(chuàng)造出更加具有競爭力的銷售品牌,這樣才有利于云錦文化深入人心,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云錦的發(fā)展以及云錦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其中品牌文化是品牌化的核心內容,而南京云錦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內涵使得品牌文化成為其市場競爭的重點,為此,要充分利用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優(yōu)勢,把握民族傳統(tǒng)與時尚潮流的關系,將現代文化理念應用到其品牌文化中,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同時營造出符合其品牌文化的銷售氛圍與經營文化。
3.2 云錦文化內涵與文化設計
傳統(tǒng)文化也需要設計,為了使云錦文化內涵得到更好地表達與傳承,同時又符合現代人對于流行化與個性化的審美生活需求,必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其圖案題材等等進行再設計,提高綜合設計水平。從藝術的角度講,可以從色彩、構圖、肌理方面借鑒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運用多種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給云錦產品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和藝術效果;從科技角度講,借鑒例如人體工程學、色彩心理學等現代科學原理與手段,全面改良產品的外形、色彩、面料等等,使其功能性更強,同時引進新的科技,一方面擴大使用人群,另一方面更好的展現云錦的文化內涵,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3.3 南京云錦的商業(yè)創(chuàng)新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要使得類似南京云錦已經初步產業(yè)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進一步傳承與發(fā)展,僅僅靠部分政府部門或部分人的研究與保護是不可行的,必須打造其特有的文化藝術品牌,并且對其商業(yè)運作予以創(chuàng)新,融入特色消費品市場,通過競爭博得更多人的關注,進而有利于其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1)將南京云錦定位于奢侈品市場。南京云錦在元明清一直是皇室御用的高檔生活用品,憑借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精美的工藝,復雜的制作過程,完全可以發(fā)展成為中國獨特的奢侈品品牌而在世界范圍內大放異彩。
2)大力發(fā)展南京云錦“網絡營銷”。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21世紀,貿易溝通只需要網絡即可達成,南京云錦的銷售也是如此。
3)建設以“云錦文化”為主題的各種公共空間,例如酒店、商場、公園、游樂場、廣場、步行街等,真正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云錦文化,在視覺的沖擊與心靈的震撼下,讓云錦文化得以普及,從而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去。
3.4 南京云錦與現代纖維藝術的融合
纖維藝術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它使用天然纖維、人工纖維、化學纖維、有機合成纖維,通過各種技法構成軟體或者綜合材料構成體?,F代纖維藝術是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門類之一。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源于傳統(tǒng)纖維藝術,中國的傳統(tǒng)纖維藝術尤其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南京云錦正是這其中的一部分。
在古代中國,云錦大多作為一種服飾文化而出現,隨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誕生與發(fā)展,我認為,南京云錦可由單一的創(chuàng)作思路向多元化復合型模式發(fā)展,結合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筑空間等等,運用現代設計思想和審美理念,配合以現代裝飾手法,如聲光科技等等,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代文化的云錦藝術品。這種傳統(tǒng)文化技藝與造型的蛻變,也是文化內涵的蛻變,必須始終貫穿云錦藝術制作的全過程,融入現代結構與材料,將舊有的觀念轉化為全然不同的造型、構圖及表達方式的現代理念。例如,借鑒西方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新經驗,打破平面式的纖維藝術范疇,創(chuàng)造云錦造型藝術的“軟雕塑”;將云錦藝術移植到現代建筑環(huán)境中,演繹為一種獨特的室內裝飾風格,這也符合西方纖維藝術與建筑環(huán)境和諧共存的學術思潮;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引入云錦文化,將云錦藝術部分系統(tǒng)化、程序化,使得云錦藝術文化更加普及。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挖掘、開創(chuàng)新的文化內涵,只有引導南京云錦藝術與生活環(huán)境的同化并將纖維藝術與環(huán)境意識同高科技手段結合起來,才能使其更加貼近現代生活,才能保持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4 結語
南京云錦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們燦若云霞,華貴美麗,傳承著古老的華夏文明,走到今天進入了21世紀日新月異的時代。通過對南京云錦其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先天發(fā)展優(yōu)勢,國家政府以及部分群體個人也大力保護與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我們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現代文明,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與消費觀念。我相信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能憑借其深厚文化底蘊的優(yōu)勢,發(fā)揮其璀璨的光芒,開拓出一片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王寶林.南京云錦的文化內涵[J].學海,2003(02).
[2]闕碧芬.南京云錦設計口訣的探討與其創(chuàng)新應用[J].東華大學學報,2004(04).
[3]“云錦織造”今何在·[N].邯鄲日報,2010619.
[4]南京云錦保護的30年坎坷沉浮[N].中國文化報,201141.
[5]任!.南京云錦的歷史進程及文化內涵[D].南京師范大學.
[6]周雷.南京云錦營銷環(huán)境分析與價值開發(fā)建議[D].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7]耿紅路.南京云錦產業(yè)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8]郭曉燕.傳統(tǒng)云錦工藝的現狀分析和設計開發(fā)[D].江南大學.
[9]許慧宏.論民俗文化產業(yè)的開發(fā)[D].福建農林大學.[10]周海燕.論南京云錦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D].東南大學.[11]閔光輝.關于我國文化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
[12]卞戎戎.云錦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D].南京藝術學院.
[13]徐仲杰.南京云錦史[M].江蘇科技出版社.
[14]朱盡暉.現代纖維藝術設計[M].山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媛媛(1987—),山東濰坊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研究生,工業(yè)設計工程專業(yè),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