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樂教育通過它特有的教育手段和特殊的表達方式,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成為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之中。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滲透
音樂是一種奇妙和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撫慰人們的心靈,俄國音樂理論家霍姆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永遠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
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教化作用,用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浸潤學生的心靈遠勝于用空洞的說教。音樂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在培養(yǎng)學生個性,塑造人格,陶冶學生情操方面能產(chǎn)生具大的滲透力和內化力,音樂教育、教學的目標不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yǎng)出高尚、完美———追求完美的現(xiàn)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國現(xiàn)階段音樂教育目標明確規(guī)定: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tài)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xiàn)、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個生的核心發(fā)展,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使年輕一代了解、熟悉、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目標,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主要是通過藝術形象去感染學生、啟迪學生的心智,從而去美化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品質。1 音樂教育與德育
(1)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音樂教育的真諦是以音樂為手段,以育人為宗旨、換言之在整體化的音樂教育中,以音樂為主體,智育為脈絡,德育為靈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為一體,有機結合起來,旨在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說:感人也深,化人也速,這是在談到音樂藝術時對德育的作用時提出的觀點,美的健康向上的音樂,可在潛移默化中給人以情感上、性情上、道德情操上的感化作用。
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xiàn)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2)音樂審美的體驗,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yǎng)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映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在音樂教學中,以歌唱、欣賞等方式增進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chuàng)造的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覺,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心靈凈化,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藝術形象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個性,通過審美達到陶冶情操、樹立理想、塑造人格的目的。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寓教于樂”任何德育教育如果沒有情感的基礎,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是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的,音樂正是借助于有組織的音響活動,去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以曲動人、以情感人、在音樂藝術的氛圍中、使學生受到熏陶,心靈得以凈化。
2 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2.1 音樂教育的文化內容
音樂教育的文化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從歌曲教學、欣賞教學等進行歸類,并系統(tǒng)的進行文化素質教育。1)了解音樂家的生平事跡,頑強的生活、創(chuàng)作的毅力,音樂作品的意義價值,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所表現(xiàn)出的頑強人生和它的時代精神;2)了解世界各國及祖國的人文地貌、民情風俗、音樂風格如:印度尼西亞民歌《星星索》的異國風情,新疆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的民族風情;3)認識傳統(tǒng)的音樂童話故事如:《彼得與狼》,敘事歌曲《蘭花花》的寫實音樂知識;4)了解中外樂器的發(fā)展史等。
2.2 音樂作品
音樂作品是以音樂別史、音樂題材、音樂體裁、音樂的民族精神、風格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一部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是道德的升華,它以崇高優(yōu)美的音樂語言喚起人們對美好未來追求的思想感情,學生則是從音樂形象引起的情感感染而得到思想審美的教育,如:對《祖國頌》、《我愛你中國》、《歌唱祖國》、《走進新時代》等合唱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對心靈撞擊出的“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的火花,充分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利用音樂形象的思想性、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情緒、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因素,使其自覺樹立一種生活的信念和理想以及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2.3 音樂教材
音樂教材內容應是豐富的、鮮活的、選擇學生宜于接受的,由淺入深的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融入德育內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是學生們早已熟悉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但學生們唱起時依然能感愛到作品的宏大氣勢,黃河的洶涌澎湃,體會中國人民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斗爭的偉大形象,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2.4 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方法
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方法是借助教材中的歌曲作用,用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去感染學生,喚起學生發(fā)自內心的高尚情感,以達到提高修養(yǎng)、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如:歌唱最易使學生直接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同時又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過程,歌曲以它獨特的美———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表達的情感美,在學生心靈中扎根,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凈化學生的心靈,美化學生的行為。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首優(yōu)秀的兒童歌曲,傳唱了四代人仍然備受人們的喜愛,上下起伏的優(yōu)美的旋律,貼進兒童化的語言,使歌曲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歌聲隨著琴聲,一張張笑臉是那么燦爛,學生們盡情抒發(fā)著對幸福生活的贊美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3 在音樂課外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
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僅靠音樂課堂實施是遠遠不夠的,要給學生實踐的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身心的陶冶,提高美的欣賞水平,得到更多的德育教育,通過課外音樂活動的開展,一方面使學生擴大音樂視野,增長音樂知識、發(fā)揮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鍛煉音樂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和愛好,促進身心健康。另外通過開展各種緊張激烈的競賽,從中滲透教育,如:歌詠比賽,通過演唱那些激勵一代又一代奮勇前進的歌曲,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愛國情。學生們不但在藝術水平上有所提高,對加強集體主義感是一個最好的體現(xiàn)。
總之,音樂教育中加強德育教育,不但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鮮明的音樂形象,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浸入學生內心世界,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chǎn)生巨大的形為力量。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2]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