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布迪厄論述的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的幾個具體表現(xiàn):教育起點的不平等、性別的不平等、專業(yè)選擇的不平等、學習結果的不平等。同時歸納了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影響因素:經(jīng)濟因素、文化因素、慣習因素。以期為解決中國高等教育由于擴招而引發(fā)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提供借鑒。
關鍵詞:布迪厄;高等教育;機會平等
0 引言
上世紀末,由于實施了大學擴招政策,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時代。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機會均等問題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布迪厄是20世紀末世界著名的社會學思想家,他曾經(jīng)在相關著作中探討過學校制度問題,對高等教育社會學理論也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布迪厄利用“場域”的視角來試圖分析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的表現(xiàn)及原因,至今在學術領域仍有深遠的影響。利用布迪厄的理論來分析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的機會不均等問題,將為解決我國高等教育不公平問題提供的思路。
1 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表現(xiàn)
布迪厄關于高等教育機會問題的理論,是一種超越主客觀二元論傾向并在充分認識到現(xiàn)實世界復雜性與多樣性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揭示學校教育不平等的社會學理論。[1]雖然統(tǒng)治階級在表面上宣稱“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去獲取社會資源,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卻根本無法公平地享受社會機會和資源,對此人們會產(chǎn)生一種不公平感。在教育起點、性別差異、專業(yè)選擇、學習結果等方面,這種不平等性顯得尤為明顯。
(1)教育起點的不平等性。由于學生的出身階層不同,導致學生在主觀愿望、教育抱負等方面表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布迪厄將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劃分為四個層次,他認為:處于最低層次的家庭,他們將子女送入大學進行學習的機會不足5%;某些中間層次的家庭,例如手工業(yè)者、一般雇員、小商人等,雖然近幾年來他們將子女送入大學的機會有所增長,但也僅僅在10%~15%之間;中級職員階層的家庭將子女送入大學的機會要比前者整整高出一倍之多,達到了30%;自由職業(yè)者和高級職員的家庭將子女送入大學的機會更多,甚至達到60%。雖然人們并未有意識地對這些學習機會差異做出評價,但它們是客觀存在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在我們的日常感覺之中,并影響了不同階層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存在三種看法:“不可能”、“可能”、“很正常”。[2]布迪厄認為,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和高級職員家庭出身的孩子對高等教育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和體驗。前者會認為能接受高等教育是難以想象的,因為他們進入大學的幾率不足20%,而后者進入大學的機會超過了50%,對這些人來說,接受高等教育是很平常的事。
(2)性別的不平等性??傮w上看,根據(jù)不同階層家庭出身對高等教育學習機會的不平等分配中,男女幾乎是平等。據(jù)統(tǒng)計,女孩接受高等教育的幾率稍高于8%,男孩的幾率也只有10%。可在下層社會中,男女接受等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在中高級職員家庭中又趨于消失或減弱。[3]此外,在專業(yè)的選擇上體現(xiàn)了很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和女生分別選擇理科和文科的可能性最大。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女生大多數(shù)會選擇進入文、理類高等學校。研究統(tǒng)計說明:出身一般雇員家庭的男生和女生選擇這兩類學院的幾率分別為63.6%和74.4%;出身中級職員家庭的男生和女生選擇這兩類學院的幾率分別為68.5%和84.1%;出身高級職員家庭的男生和女生選擇這兩類學院的幾率分別為59.3%和74.3%。[3]
(3)專業(yè)選擇的不平等性。不同階層家庭出身的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的選擇上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布迪厄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出身下層社會的學生在選擇專業(yè)方面所受到的限制遠遠高于出身上層社會的學生,而且女生受到的限制高于男生。在專業(yè)選擇的科類差異上,高級職員子女學習法律、醫(yī)學或藥學的機會為33.5%,農(nóng)業(yè)工人子女為15.3%,工人子女為17.3%,中級職員子女為23.9%。由此可以看出,出身階層最低的學生常常會被安排到最不利的學科上[3]。
(4)學習結果的不平等性。通過對大學生學業(yè)成就的研究,布迪厄發(fā)現(xiàn):學生家庭的所處階層越低,學生的入學年齡越大,并且學業(yè)進步越慢。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在高等學校的各種水平的課程中:家庭所處的階層越低,標準適齡年齡的學生所占比例就越?。环粗?,高等學校中年齡組越高,那出生于低級階層的學生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2 影響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因素
(1)經(jīng)濟因素。經(jīng)濟條件尤其是學生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以及學生對家庭的經(jīng)濟依賴程度,這些是影響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主要經(jīng)濟因素。布迪厄研究發(fā)現(xiàn):低級階層(包括農(nóng)民、工人、一般雇員和下層職員等)家庭出身的孩子中只有14%的學生能完全依賴家庭資助完成大學學業(yè)。而在高級階層(包括自由職業(yè)者和高級職員等)家庭出身孩子中,這一比例達到57%。低層階級出身的學生中有36%的人必須要通過做兼職才能完成學業(yè),而在后者中所占比例僅僅為11%。
(2)文化因素。學生之間文化能力差異的產(chǎn)生,不僅有出身家庭階層不同的原因,也有學校文化的原因。布迪厄認為,學校文化所推崇的文化是一種精英文化,更是一種特權階級文化。學校推崇的“自由”文化在學生之間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學生的家庭階層越高,他們的知識量就越豐富。而對于那些來自于中下階層家庭的學生,學校是獲取文化的唯一途徑。所以,知識結構和大學教育的差異,導致來自下級階層家庭的學生在專業(yè)選擇、專業(yè)學習成功率等方面明顯處于劣勢。
(3)慣習因素。社會等級意識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里已根深蒂固,下層階級常常把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看成為“應該如此”、“自我選擇”。布迪厄稱之謂“慣習作用的結果”,反映了不同階層所處場域的不同特性。以高級階層的子女為例,他們常常以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為榜樣,認為進入大學是自然而然的事,并為此做好思想準備。慣習作用還會影響學生的專業(yè)選擇,出身低級階層的學生會主動放棄醫(yī)學、法學等陌生學科,進入文、理學院學習。
3 結語
“場域”是布迪厄分析高等教育問題的一個視角、一種方法。布迪厄利用“場域”理論分析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性問題。場域產(chǎn)生于社會中各種資本的相互競爭,同時它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社會中各種資本之間相互競爭以及相互對抗的緊張狀態(tài)。權力場域以高等學校為運作、承繼、轉換的空間,并滲透于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場域,在經(jīng)濟、文化以及慣習作用等因素的影響下強化了社會的不平等。高等學校不但沒有通過實踐實現(xiàn)教育公平,反而加強了社會等級秩序。高等教育已經(jīng)成為維護社會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張德祥,周潤智.高等教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3.
[2]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2.
[3]P.布爾迪約J.C.帕斯?。ǚǎ?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6.
作者簡介:楊建磊(1980—),男,河北石家莊人,蘭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網(wǎng)絡與信息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