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是文學的源頭,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銀河中,愛情詩歌是這條銀河中燦爛的一顆明星,欣賞這些作品,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一個個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關(guān)鍵詞:愛情詩歌;女性;形象
1 附屬形象
圣約金書上說:“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中國封建社會也認為“女人是男人身上的衣服”。如果要追溯人類歷史淵源,按古希臘神話傳說:上帝造出了男人,因為男人寂寞,又從男人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女人。這樣女人似乎成了男人的附屬品。其實,人是大自然的杰作,女人則是大自然最美麗的贈品,然而,性別的差異如同階級打著社會的烙印,這種生理上的差異,雖然不能說明男女本質(zhì)上的差異,但是,在歷史的大河中,它與歷史文化合謀“自然而然”地將一些詞語套用在女性身上,“溫柔、性感、嫵媚、細膩,甚至妖艷”。在文化的歷史積淀中形成這種愛情觀念,讓女性成為愛情世界的弱者,特殊品,男人呵護的小鳥,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并愈益合法化。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加之人類剛剛從動物界中演化來,身上還不能擺脫動物界的某些獸性。因此,女性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顯著。但是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女性的軟弱逐漸暴露出來,男性地位不斷上升。然而無論男子地位上升到什么程度,總經(jīng)不住女性溫柔、性感的“誘惑”,總是不斷地征服女性,并把她們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工具?!对娊?jīng)》中“關(guān)關(guān)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君子追求淑女,如癡如狂,似乎沒有淑女,君子不能活,這在人們深層意識中打下了女人就是為男人而生的烙印。又如“采霞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 棄婦形象
幾傷周折,幾番風雨,有情人終成眷屬?!睹ァ分信魅斯?,在結(jié)婚后如“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年老色衰、遭人遺棄。有的甚至成為不幸婚姻殉葬品,《孔雀東南飛》本身就是一曲不幸的悲歌,柳蘭芝被拋棄之后,萬念俱滅,用死來同這惡的封建社會抗爭?!翱兹笘|南飛,五里一徘徊”那蕩氣回腸的悲歌至今回蕩在人們的心坎上。她們的悲慘命運是什么導致的,根源在于罪惡的封建社會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男女不平等,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女人身上束縛著四大繩索:“神權(quán)、族權(quán)、夫權(quán)、政權(quán)”,在家長制的封建社會中,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從小要讀《女兒經(jīng)》,如果稍有違背或者越軌,甚至不生育,婆家看不順眼,就視為“大逆不道”或者丈夫手寫休書一封,休了罷了,自古以來,有多少女人美好幸福就葬送在這區(qū)區(qū)一紙休書上。
3 忠貞形象
在傳統(tǒng)敘事詩中有的女性總是弱者犧牲品,有的是男人的玩物,然而女性表現(xiàn)出對男性的無比忠貞?!渡闲啊贰吧綗o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群倉/”柔情似火,殘陽如血,至死不渝的愛情,忠貞觀念,使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千古流芳,一道道貞節(jié)牌坊樹立在人們的心中。代代流傳、仿效,警示世人,某女性只是某男性的專利,而這種專利又是女人們自己申請的,哪怕男人是雞也罷,是狗也罷,因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如有紅杏出墻,視為賤貨甚至處死,這些忠貞的婦女,她們至少擺脫了女人是男人的玩物這一觀念,有獨立愛情觀念是異期女性意識的獨立者。
4 紅顏禍水形象
有獨無偶《長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蓮理枝”的楊玉環(huán),這個近乎完美女性的化身,豐滿、絕美、與唐玄宗相敬如賓,同棲同飛,演奏出一曲曲愛的絕唱,應(yīng)該傳為千古佳話。但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用政權(quán)把愛情炒得過火,使唐玄宗不理朝政,戰(zhàn)亂四起。與“安史之亂”掛起鉤,脫不了歷史干系,躲避不了世人譴責,成了“紅顏禍水”。類似的還有“烽火戲諸侯”的褒妃;“引清入關(guān)”的陳圓圓。靜心細想,區(qū)區(qū)一個弱女子,只懂得彈琴,跳舞,怎有如此翻天覆地的本領(lǐng),到底是誰惹的禍,“男人”還是“女人”?歷史的眼睛是雪亮的。
5 自我犧牲形象
匈牙利偉大詩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恐怕被認為是愛情的崇高闡釋,他肯定了為愛情犧牲個人幸福的價值觀念,“我愿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嶇的山路上/巖石上經(jīng)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流來流去/”詩句的美麗,低婉的筆調(diào)書寫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這種崇高犧牲自我的愛情觀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腦海中傳遞,女人們更是情不自禁地向往著做小河中的一條快樂的小魚,做一只為大樹歌唱的小鳥,做一條攀援的長春藤。當代女詩人天涯也有這樣一句詩:“我愿意自己是飛瀑/千萬次跌落/即使粉身碎骨”。即使是文壇上最負盛名的李清照也被愛折磨得“人比黃花瘦”。這種為愛而犧牲的精神似乎是女人們對愛情含義最經(jīng)典的理解。
固然人的性別是天生的,它反映是生理上的差異從母系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男性對女性的趣味大有不同了。已經(jīng)從單純的賢妻良母型轉(zhuǎn)化為具備知識、時尚、溫柔、賢惠等特點的復合型女性。女性是由男性來命名的,正如尼萊所說“男性為自己塑造了女性形象。女性又按照這個形象塑造了自己,已故法國作家潑夫姓同樣指出:女人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變成的。正是這種潛在意識的影響,女性在一種渾然不覺的狀態(tài)中,按照男性中心文化的要求不斷改變自己塑造自己。因此上述幾種女性形象,這是一種傳統(tǒng)女性意識。
6 獨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
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在她的《致橡樹》中寫道“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雷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菌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這是對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背叛,震撼著傳統(tǒng)女性的愛情觀。她的詩從人的高度,關(guān)懷著女性,關(guān)懷著人。這首詩,一方面一反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女性形象與自我意識。否定了在兩性世界中,依賴他人的女性形象;否定了攀龍附鳳,以抬高自己,同時也喪失了自己人格的女性;也否定了像泉源險峰、月光、春雨那樣,給人帶來溫暖、慰藉的缺乏獨立的自我意識的人,否定了帶有不平等的色彩愛情?!拔冶仨毷悄憬砸恢昴久?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F(xiàn)代社會,女性和男性一樣同是世界的一頁,頭頂半邊天,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更不被男性意識左右。女性和男性一樣有獨立的愛情意識觀。并和男性一起肩負著建設(shè)祖國的歷史責任。《致橡樹》從一個新的角度揭開了女性這一命題。已把女性的意識上升到獨立人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