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讀政治學博士就是老老實實地呆在校園里啃專著、寫論文,我的社會活動可真不少。就拿今年5月來說,參加完哈佛大學舉行的汶川地震5周年研討(巨災應對及社會發(fā)展)會,月底我將回到國內,對阿拉善地區(qū)的荒漠進行實地考察——這是哈佛公民與社會創(chuàng)新種子班校友會發(fā)起的一項環(huán)保公益活動。作為活動發(fā)起人之一,今天我想談談美國公益組織的現(xiàn)狀以及我們這些留學生為了把先進慈善理念的種子傳回國內,所作的努力與嘗試。
公益慈善在美國
美國的公益組織相當成熟,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樂意參與。美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社區(qū)服務活動可以參加,這些經歷都會被妥善記錄并轉換成一定分數(shù),對申請大學(獎學金)或者畢業(yè)找工作都是相當有利的。所以美國學生習慣了利用各種時間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既幫助了別人又對自己有利,何樂而不為呢。我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就經常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在颶風卡特琳娜襲擊新奧爾良之后,我和幾個同學利用秋假時間一起奔赴災區(qū),幫災民造房子。當那些無家可歸的人緊握我們的手,聲淚俱下地表示感激的時候,我真正體會到了公益的價值。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方有難,八方相助。美國傳統(tǒng)的公益模式也是如此:公益組織從慈善家、基金會那里獲得資金,用它為需要的人提供服務。然而這樣的傳統(tǒng)模式已經在慢慢轉變,變得更人性化,更有可持續(xù)性。從人性化角度來說,關注受助者心理的人都知道,受助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羞恥感,覺得拿了別人的東西丟人,不敢面對社會。不少公益組織正在嘗試把受助者也變成捐助者,雖然他們不能捐錢,但同樣可以通過自身或從公益培訓中獲得的技能來服務他人,那不僅讓正能量得以傳遞,也讓受助者的尊嚴得到了維護。
傳統(tǒng)公益組織要靠四處募款才得以存在,收入很不穩(wěn)定(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如今不少公益組織開始提供有償服務,用以維持自身的正常運作。很多國人對“公益組織”的認識還比較狹隘,以為公益就該無償奉獻。但事實上,任何組織的正常運作都會有成本產生,而這些成本是需要一定的收入來抵消的。非營利組織并不代表不能有任何收入,只要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就好。更重要的是,只有我們在觀念上有了這樣的認識,這些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組織才能可持續(xù)地發(fā)展壯大。
哈佛大學商學院和斯坦福大學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最近發(fā)現(xiàn),很多公益機構正慢慢地向“雜交模型”過渡。這些公益機構不僅擁有一個可獲得收入的部門,而且把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放在同一件事情中去完成。大家熟知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所做的“小額貸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保證一定質量的情況下,給出的小額貸款越多,公益組織的收入就越多,而同時產生的社會效益也就越大。(低收入者用貸款買牛,然后賣牛奶還貸,不用很久牛就變成了家庭資本,生活得到改進。這樣的家庭越多,產生的社會效益就越大。)
我一直想讓更多有志于公益的國內朋友了解這些先進理念及操作方式,機會終于來了。
“種子”的起源
2011年底,哈佛大學兩位學生組織的負責人找到我,想合作辦一個中國學研究的暑期班。因為我有一些辦活動的資源(包括資金、授課活動內容、團隊成員等),參與社會活動及學術研究也還是比較頻繁的,前前后后參與過數(shù)次南京大學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合辦的中國學研究暑期班,也參加過復旦大學為青年學者舉行的研討班等一系列活動。但我更想做的是,把暑假活動變成一個有助于推動中國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項目。哈佛有各種各樣的暑期班,但針對社會創(chuàng)新層面的,尤其是針對中國年輕公民的工作坊之前還不存在。
經過討論,我們定下了暑假活動的主題:“公民與社會創(chuàng)新”。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與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中國近幾十來年的巨大成功,不僅僅在于由上往下的改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基層個體的突破性創(chuàng)造——或許小崗村秘密的包產到戶協(xié)議,真正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或許拖著拉桿箱在全國各地賣打火機的溫州商人,真正促成了中國市場經濟的恢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今社會最最需要的也許是一種從普通公民開始的社會創(chuàng)新。
我牽頭發(fā)起了一次全體團隊成員的大聚會,討論我們的活動所要推崇的理念。有意思的是,大家提交的理念很多都是英文“S”“E”“D”開頭的,為何不直接給我們的活動起一個昵稱叫“SEED”呢?精心挑選一批種子,在哈佛的土壤中孕育,在大家各自學習生活工作的地方生根、發(fā)芽,給世界帶來美好?!癝EED哈佛公民與社會創(chuàng)新種子班”這個名稱,正式誕生了。
我們最終選出了社會責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共情能力(Empathy)、增權意識(Empowerment)和專注精神(Dedication)作為SEED的理念。雖然我們是一個所有人都無償奉獻的志愿組織,但大家都熱情高漲,斗志滿滿。
行動是最完美的成長
2012年8月,種子班第一期暑假活動在哈佛大學舉行。我們邀請了以Marshall Ganz(曾擔任奧巴馬競選團隊的顧問)為代表的一批哈佛大學、麻省理工、波士頓大學等名校教授及美國知名的基金會代表,給精心選拔的30余位優(yōu)秀大學生或畢業(yè)生作了有關組織能力、談判能力、斡旋能力等才能的培訓。我們還邀請了當年發(fā)起“希望工程”的徐永光先生以及“多背一公斤”的安豬先生等國內知名人士給學員作講座,并組織大家參觀美國的一些公益組織?;顒酉喈敵晒?,所有學員及組織者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哈佛公民與社會創(chuàng)新種子班校友會”。我很榮幸地被選為第一任會長。
夏天過后,一些“種子”對暑假培訓討論設計的公益項目做了跟進、孵化,把它們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活動。比如文章開頭講到的“行走阿拉善”,就是讓各種背景、各個領域的朋友一起去探訪沙漠化的最前線,尋求解決之道。更多的慈善種子正在“發(fā)芽”。比如我們有一個項目是通過獎券的形式,讓做好事的人能夠得到好報;我們的校友正在經營北京大學陽光愛心診所,專為看不起病的人提供醫(yī)療、健康服務……
行動是最完美的成長。不要害怕失敗,真正的問題反而在于淺嘗輒止。我們年輕人最大的優(yōu)勢是熱情和想法,但是能把構想落到實處的人不多,這需要大量知識和經驗的累積,而我們最缺的就是經驗。你自信滿滿拿出來的計劃,往往在現(xiàn)實面前千瘡百孔,一無是處。唯有不斷行動,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可能性,不斷發(fā)現(xiàn)更好的解決方案,堅持到底,方能成功。還在讀中學的你,如果也想做些公益活動,我建議最好先從簡單的活動做起,培養(yǎng)執(zhí)行經驗和團隊能力,不斷獲得成就感和信心,以走向更大的活動和更大的成功。
也許你是叱咤風云的班級(學生會)領袖,習慣了班長(會長)有話語權,班長(會長)指揮大家的傳統(tǒng)“校園模式”,但在公益組織中,這樣做是行不通的。對于社團的組織者(領袖)來說,為每一個成員考慮,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點和長處,讓大家在做事的時候都感覺有提升,有收獲,這樣才能保證大家都發(fā)揮主人翁精神。根據(jù)哈佛Marshall Ganz教授的理論,一個好的團隊應該是“雪花片式”管理:每個人都是雪花片,分管一整塊任務,大家相互支持形成一個網(wǎng)絡。這種管理模式會讓團隊效率迅速提高。正如“包產到戶”讓農民可以分享自己耕耘的果實,“雪花片”模式讓每個人更深入地去思考自己行為的后果,并努力把工作做好。我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理想聚到一起,必須培養(yǎng)像家一樣溫暖平等的感覺。
從“種子”到“火種”
“種子班”在2013年不斷發(fā)展壯大,我們的新課程分為三部分:哈佛課堂、暑期實踐和中國課堂。課堂不是目的和結果,而是公益行動的開始,通過培訓,“種子”們看世界的視角變了,遇到很多社會問題的時候首先想的是有沒有辦法去解決它,一旦條件成熟便付諸行動。
在忙碌之余,我們也進行了反思。目前種子班的招生對象仍然是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很多已經是研究生、博士生或社會工作者,他們的人生道路已經基本成型。能不能讓更多更年輕的朋友,在選定人生道路之初就能接觸社會創(chuàng)新活動,接觸公益慈善事業(yè)呢?這樣的“火種”,多多益善!針對中學生群體的“火種(SPARKS)青年領導力研行班”就是在這樣的構想中誕生的,也許在8月的美國,將寫下屬于青春的嶄新樂章!
孫太一:美國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學及政治科學講師,政治學博士侯選人,校長獎學者。哈佛大學商學院創(chuàng)新實驗室社會創(chuàng)新引擎發(fā)起人之一,哈佛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工作坊負責人之一,美國互動基金會亞洲及新英格蘭地區(qū)負責人,波士頓城市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如果你對“火種班”感興趣,可登陸www.gyouth.org做更多了解,孫太一的郵箱是:suntaiyi1118@gmail.com,你也可以寫信給他,他將選擇讀者最關心的問題在本刊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