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新聞與好的文學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聞可以是“急就的文學”,文學則可以是“常新的新聞”。唐詩是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望之彌高,鉆之彌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聞”,杜甫、白居易等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不少作品,“為時而著,為事而作”,堪稱“短實新”的典范。
關鍵詞:唐詩;新聞;“短實新”的典范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45-02
新聞與文學看似對立的兩極,因為新聞以真實為本,文學以虛構為基。然而,就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本質(zhì)真實來說,好的新聞與好的文學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聞可以是“急就的文學(literature in a hurry)”,文學則可以是“常新的新聞(news that stays news)”。唐詩是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望之彌高,鉆之彌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聞”,杜甫、白居易等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不少作品,“為時而著,為事而作”[1],堪稱“短實新”的典范。
一、唐詩“新聞”的范本——《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2]。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從“車轔轔,馬蕭蕭”到“哭聲直上干云霄”,杜甫以栩栩如生的詩句,展現(xiàn)了一個人哭馬嘶、肝腸寸斷的凄慘送別圖景,觸目驚心,震人心弦。緊接著,通過“道旁過者”即詩人提問,引出“詩眼”或“新聞主題”——“行人但云點行頻”,即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頻繁征兵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至此,以歷歷如在目前的現(xiàn)場描寫引入的“導語”完成。
從“或從十五北防河”起,詩人引用了“行人”的話提供了一個“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的鮮活典型案例,有力地闡述印證了導語。接著詩人從眼前的場景蕩開,將自己在各地的所見所聞,濃縮在“邊庭流血成海水”到“被驅不異犬與雞”八句中,實現(xiàn)了從個別到一般的飛躍,拓展深化了主題。再下來,詩人又回到現(xiàn)場,引用“役夫”的話,說出“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的無奈和憤懣。緊接著,詩人又跳出眼前情景,發(fā)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的千古喟嘆,最后用鬼哭白骨、天陰雨濕的陰森慘淡畫面結束全篇。
綜上,在這首現(xiàn)實主義杰作中,詩人有如一位出色的“記者”,親臨現(xiàn)場,細致觀察,深入采訪,擷取典型案例、細節(jié)和引語,融入宏大的時代背景,輔以類“倒金字塔”式的謀篇布局,最終成就了這一“常新的新聞”。
二、針砭時弊、憂國憂民——唐詩“新聞”的主旋律
以杜甫、白居易為代表的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他們深入民間,了解民生疾苦,同情百姓,嫉惡如仇,針砭暴政、亂政、苛政、腐政,矛頭所向,直至宮廷皇家。
風雅比興、針砭時弊一直是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之一。他自述“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登樂游園》寄足下詩,則執(zhí)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1]”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四年間,江南等地大旱,白居易上疏請求“減免租稅”獲準,唐憲宗還下了罪己詔。詩人沒有居功自賞,也沒有歌頌“皇恩浩蕩”,因為他發(fā)現(xiàn),盡管“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但為了政績,“長史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直到“十家租稅九家畢”時,才傳達免除租稅詔令,讓百姓“虛受吾君蠲免恩”。在《杜陵叟》中,詩人通過“歲種薄田一頃余”的杜陵叟的經(jīng)歷,揭露了皇帝和地方官員合演的“蠲而不免”的“雙簧戲”,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唐朝許多現(xiàn)實主義詩人憂國憂民,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為己任,以詩人的敏感洞察現(xiàn)實,留下許多名篇佳作,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就是優(yōu)秀的代表作之一。天寶十四載十月,“驪山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杜甫途經(jīng)驪山,在歌舞升平中看到了社會大動亂的端倪,發(fā)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疾呼和“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輟”的感慨??上В菩诼牪坏健岸帕瓴家隆庇谩翱魞A太陽”之心寫成的這份“調(diào)研報告”或“深度報道”。十一月,安祿山舉兵造反,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從此衰落。千百年后,俞平伯評價說,“詩人敏銳的觀察力,不能不為人所嘆服。[3]”
以議論入詩,是杜詩的一大特點。 “自比稷與契”的詩人關心國事,感時議政,留下不少堪稱“時評”的佳作。如嘲諷朝廷將帥無能、邊患難除的《諸將五首》之二:“韓公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首聯(lián)引述前賢“韓公”大敗突厥偉業(yè),頷聯(lián)以“諸將”屢屢借助回紇騎兵作對比,接下來點出借助回紇騎兵的危害,最后直斥“諸將”無能卻坐享升平。全篇環(huán)環(huán)相扣,鞭辟入里。
三、唐詩“新聞”的寫作借鑒
“辭達而已矣。[4]”新聞在寫作上,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準確表達、傳達、通達新聞主旨。唐詩“新聞”千百年膾炙人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寫作技巧爐火純青,曲盡其妙,值得當代新聞工作者借鑒。
(一)以人為本
任何新聞事件、任何政策措施,最終都必須落到每個人身上,從具體的人著眼,最能引起受眾推己及人、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共鳴。
杜甫的《三吏》、《三別》正是因為塑造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典型人物,才使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躍然紙上,千百年后仍讓人一唱三嘆?!度齽e》主要用人物獨白塑造人物形象,如泣如訴,錐心刺骨?!缎禄閯e》中,“暮婚晨告別”的新娘身陷“妾身未分明”的窘境,心懷“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的牽掛,卻深明大義,鼓勵新郎“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無家別》中,“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回來卻發(fā)現(xiàn)“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即使這樣,“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最后,“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的“賤子”發(fā)出“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的浩嘆?!洞估蟿e》中,“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幸有牙齒在,所悲骨髓干”的老人原想對老妻不辭而別,不料“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崩戏蚱尴噱σ阅那楦小⑸x死別的情景,至今讀來,仍令人“塌然摧肺肝”。
(二)聞聲見人
新聞寫作要求盡量客觀呈現(xiàn),避免主觀陳述,引用受訪者的語言,尤其是精彩的直接引語,是行之有效的有手段。
《三吏》主要用問答對話體寫成,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潼關吏》中,關吏“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后說,“連云列戰(zhàn)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惫湃嗽u價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5],讓人仿佛看到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士昂然挺立。
劉禹錫的《平蔡州三首》之二有異曲同工之妙。元和十二年,名將李愬雪夜奔襲蔡州,兵不血刃,破城擒敵,詩人用“路旁老人前致辭”,盛贊這一重大勝利:“官軍入城人不知。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绷攘葦?shù)句,抵得千言萬語。
(三)細節(jié)傳神
新聞寫作中,細節(jié)運用得好,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最終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往往是那些似乎不經(jīng)意間展示的富有人情味的細節(jié)。
白居易的《買花》大半篇幅講述富貴人家賞牡丹揮金如土、極盡奢華:“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弊詈笤娙藳]有發(fā)表空洞的批判議論,而是巧妙地用了一生動細節(jié),對這種畸型事態(tài)進行有力抨擊:“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薄疤锷嵛獭钡摹伴L嘆”不僅令人悲憤,更點出達官貴人驕奢淫逸的根源——賦稅。
(四)言簡意賅
既要短,又要言之有物、“言必有中”[5],這是對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但往往也是最高要求。在微博時代,疊床架屋、拖沓冗長、堆砌“美言”的寫作方式,更是新聞的“殺手”。
唐詩“新聞”的精煉,令人嘆為觀止。杜甫的《石壕吏》全篇僅一百二十字,卻生動形象、平白如話地講述了一個“有吏夜捉人”的曲折故事,堪稱“其事何長、其言何簡”的典范,微博體最需要這種洗練文字。
詩人以“暮投石壕村”開頭,不僅點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更成功地烘托出緊張詭異的氛圍;緊接著詩人直入主題——“有吏夜捉人”,肅殺之氣撲面而來。經(jīng)過“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的慌亂后,詩人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綱,借老婦泣訴,串起“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婦夜往”的慘絕人寰的遭遇。最后,詩人以“夜久語聲絕,獨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頭,既交待故事結局,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幽咽”之聲,至今猶縈回讀者耳際?;羲闪衷u價說:“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fā)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jié)省了很多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6]”其實這不正是對新聞寫作的要求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5]”包括唐詩在內(nèi)的中國古典文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值得新聞工作者細細品讀探究,應用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實踐中。
參考文獻:
[1]白居易.與元九書,古文鑒賞辭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78.
[2]杜甫.兵車行,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俞平伯.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4]楊伯峻.論語譯注[M].上海:中華書局,2006.
[5]浦起龍.讀杜心解[M].上海:中華書局,1961.
[6]霍松林.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