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語文專家認為,“語文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chǔ)”,這句話闡釋了語文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北大教授錢理群提出,“從語文的基礎(chǔ)性質(zhì)出發(fā),我想強調(diào)的是‘打底子’的概念:打好終身學習的底子與終身精神發(fā)展的底子,以保證每一個人的‘一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而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當語文教師以滿腔的人文情懷去引導學生時,常常遭遇到許多尷尬的事情。比如,高一的孩子就會急不可待地問:“老師,現(xiàn)代文的題目怎樣答題才會得高分?”“老師,作文有沒有固定的模式,背幾篇高考作文管用嗎?”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語,看著他們那充滿期待的眼睛,筆者的內(nèi)心就會感到萬分悲涼,為他們,更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
語文,在許多時候是“讀”出來的,“寫”出來的,而絕不僅僅是教師的幾句技巧、方法就幫得了忙的。筆者試圖找出一條路,一條清晰一點的路來指導教學,來幫助學生們,引導他們閱讀我們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引導他們寫出更靈性的文字,從而,為他們打好終身學習的底子和終身精神發(fā)展的底子。
筆者嘗試以《月下獨酌》教學為引子,以讀促寫,以寫悟讀,以教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升對李白的認識,在寫作中實現(xiàn)自我的豐富與發(fā)展。
一、拓展閱讀的寬度
語言不僅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教材中每一篇作品背后,一定都樹立著一個大寫的“人”。這群作家或豪放曠達,或憂國憂民,或婉約細膩,他們的精神品格足以引導我們的學生在閱讀中得到精神的滋養(yǎng)。因此拓展閱讀的寬度,就是要以文本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與文本相關(guān)的文章,引導學生從了解作者到喜歡作者,從簡單的理性概括到深入的感性交流,從而在體悟作者精神的基礎(chǔ)上,自動自發(fā)地去閱讀,去寫作,最終達到精神的豐盈。
在教授《月下獨酌》時,筆者嘗試從以下方面去拓展學生閱讀的寬度:課前編制學案,引導學生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李白的詩歌,了解李白一生的四個階段、李白的思想與性格,以及李白詩歌的藝術(shù)成就、李白的詩酒人生,進而思考“李白是一位怎樣的人?”這一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月下獨酌》之前,先對李白有了一個具體的認識。課中,比較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讓學生深入理解李白的內(nèi)在孤獨。課后,師生動手選美文、頌美文、寫美文,與學生一起編選余光中的《念李白》《尋李白》、鮑鵬山的《興高而采烈——讀李白》等關(guān)于李白的詩歌和文章。許多學生在閱讀之后躍躍欲試,寫下了不少精美的文字。
其實,閱讀教學,不應該僅僅把閱讀的視野放在一篇一文的閱讀上,而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文章背后隱藏的那位有血有肉的作者。例如,學生讀完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后,不是簡單地知道魯迅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就可以了,而是進而了解先生那種直面民族劣根性的勇氣和擔當,了解先生的幽默和睿智。同樣,學生學完《像山那樣思考》后,不是簡單地知道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國的生態(tài)學家就可以了,還應該知道這位名叫利奧波德的生態(tài)學家不僅是生態(tài)環(huán)保思想的倡導者,還是一位踐行者,并且在踐行的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傊?,我們要努力做到把這些作家們請下“神壇”,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近他們,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二、挖掘閱讀的深度
不同的詩歌,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進行解讀。我們不應該把教學目標僅僅建立在簡單的背誦或者技法的指導上,而應該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豐富自我、發(fā)展自我。
教授《月下獨酌》時,筆者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并思考在這首詩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最后,在閱讀和思考中,學生體悟了李白在浪漫和瀟灑的底色上無盡的孤獨和寂寞,也體悟了李白把人生的大孤獨升華為以天地為友的大歡樂的無盡的寂寞和凄涼。
在閱讀與思考中學生進一步明白:實際上,但凡人在孤寂的時候,常常會找點什么東西來做伴,一只狗、一只貓,都可以成為良友,一棵樹、一座山也可以成為知己。
這樣,學生在閱讀中進一步確認,古今中外,許多能影響千秋萬世,在后世被稱賢稱圣的偉人,大多數(shù)在當時處境中都很凄涼、孤獨、寂寞。學生有的提到了梵高,有的提到了孔子,有的提到了魯迅,也有的提到了盧梭。還有的學生干脆引經(jīng)據(jù)典提供了周國平先生對孤獨的一番解讀:“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獨,這怎么可能呢?然而,盡管注定孤獨,仍然會感覺到孤獨的可怕和難以忍受。上帝給了他一顆與眾不同的靈魂,卻又賦予他與普通人一樣的對于人間溫暖的需要,這正是悲劇性之所在。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有越強烈的孤獨感。在內(nèi)在豐盈的襯照下,方見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諳孤獨也許正意味著內(nèi)在的貧乏?!睂W生說,讀完這些文字,感覺就應該是寫給李白的,寫給李白那顆與眾不同的靈魂的,并進一步體會到了孤獨的價值所在。甚至學生開玩笑,原來能夠孤獨還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這樣,學生在鑒賞技巧、品讀意向等基礎(chǔ)上對一首小詩的解讀,讀到的不僅僅是李白的豪放豁達、李白的寫作技巧,更重要的還有李白內(nèi)在的孤獨和寂寞,落點依然落在心與心的交流上。
當然,每一篇文章、詩文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某一個或幾個側(cè)面,學生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不僅要讀到杜甫的憂國憂民之情懷,更重要的還要讀到他的胸懷天下;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不僅要讀到毛澤東的領(lǐng)袖氣概,還要讀到他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讀李白的《將進酒》,不僅要讀到他一貫的豪放飄逸,還要讀到他的傲骨和灑脫。這樣,用人來教育人,用人來引導人,用人來塑造人,學生的精神世界自然也會豐盈起來。
三、強化閱讀的自由度
課堂是教師的課堂,也是學生的課堂,但首先應該是學生的課堂。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中自由地讀,快樂地讀,才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在閱讀中體驗、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在閱讀中收獲,進而在閱讀中成長。
學習《月下獨酌》,我們對這首小詩進行了多方面的閱讀。首先,請學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情感;其次,請學生交流讀,對對方的閱讀展開溝通評價;再次,聽錄音示范讀,師生共同評價;最后,學生選用恰當?shù)那?,唱出他們所解讀的《月下獨酌》。在最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表現(xiàn)出乎筆者的意料,他們或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選取自以為最能闡釋情感的曲子,唱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月下獨酌》。其中尤以郭志曉和張竟予同學演唱的最為精彩。她們選了王菲的《我愿意》的曲調(diào),旋律輕柔緩慢,營造出一種淡淡的悲傷和純潔的氛圍,扣人心弦。在闡述選歌理由時她們說,這首歌曲與李白的《月下獨酌》所闡釋的感情有著諸多相同之處,《我愿意》這首歌描述了孤獨的單戀情,而《月下獨酌》則描述了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孤獨之情,相同的孤獨感才能使旋律和詩詞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撼動人們的心靈。
學完《月下獨酌》,許多學生要求把這一“唱詩”的方法運用到其他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在學習李白的《將進酒》時,用《神話》的旋律歌唱,譜寫了他們詩歌學習中的“神話”。還有學生說,原先總覺得背詩很難,可是當把這些詩歌“唱”出來,也就自然而然地記住了。其實,當學生投入了智力與情感,學習也應該是快樂和簡單的了。
當然,強化閱讀的自由度,不單單落在“讀”的自由上,還應關(guān)注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解讀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讀”中讀出屬于自己的體驗。在閱讀《月下獨酌》時,筆者請學生自由朗讀該詩并思考在這首詩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是通過哪些信息獲得的。有學生說,這是一位寂寞的李白,他一個人,對月飲酒;有學生說,這是一位瀟灑的李白,即使是一個人,也能幻化成三個人,快樂飲酒;也有學生說,這是一位浪漫的李白,他能想到讓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飲酒;還有學生說,這是一位孤獨的李白,浪漫也罷,瀟灑也好,有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有既歌又舞的熱鬧景象,在春光明媚的春天,在花前,在月下,詩人只能舉杯邀月,但詩人終歸是一個人;更有學生說,這是一位曠達的李白,他孤獨,但是他甘愿享受這份孤獨,并且要“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詩人表面上寫歡樂,寫歌舞,實際上更反襯出他的孤獨和寂寞。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我們可以關(guān)注教師的引導作用,但更應該關(guān)注學生與文本的思維碰撞,盡可能地讓學生“自由”解讀,并在“自由”中獲得提升。
四、關(guān)注閱讀的清晰度
“語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說的背后是人的心靈世界。因此,對語言的敏感、駕馭能力,也應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質(zhì)的重要標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變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卞X理群這段話深入地闡釋了寫作的重要意義。其實,寫作不僅是心靈世界的簡單表達,同時也是內(nèi)在精神的升華。讓我們的學生在閱讀經(jīng)典作品、親近大家的同時,寫下自己的文字,把自己朦朧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體驗明晰化,修正零星、殘缺的思想片段,并進而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從而實現(xiàn)內(nèi)在自我的豐盈與發(fā)展。
教授《月下獨酌》,筆者安排了兩次寫作任務(wù):一是課前請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chǔ)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二是課后,請學生在閱讀鮑鵬山等人的文章之后,結(jié)合在《月下獨酌》中對李白的認識,重新修改或創(chuàng)作自己的文字。
學生文字:
李太白,你是一位豪邁而有傲骨的人。那被濤聲洗濯被浪花滌蕩的傲骨啊,是在怎樣的渾濁中闖出最動魄的豪邁!那時的你,一定是一襲青衣款款邁步,一定是目光炯炯篤定不移,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一定是一壺一酒笑傲“江湖”。多想叩開你的內(nèi)心,撫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苦悶,分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氣。
—— 張爽(課前創(chuàng)作稿)
憶太白
李太白,那被濤聲洗濯被浪花滌蕩的傲骨啊,是在怎樣的渾濁中闖出最動魄的豪邁!那時的你,一定是一襲青衣款款邁步,一定是目光炯炯篤定不移,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一定是一壺一酒笑傲“江湖”。
多想叩開你的內(nèi)心,搜尋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寂,撫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苦悶,分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氣。只是,李太白,你丟給我們比霧氣更縹緲的一生,終究讓我們在呼吸了淋漓的空氣之后,竟是就這么輕輕一拂,便舍棄了所有。
你的抱負,終是難能實現(xiàn),我仿佛看見一個洗盡鉛華、面容恬淡的你,在涼氣逼人的月色中,一絲塵埃也不帶走,就這么一步三回頭,留戀著,觀望著,走到了盡頭。
—— 張爽(課后修改稿)
真正的閱讀,需要智力的參與,是讀者與作者文本心靈的對話。我們教師所能做的就是采用多種方法,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知識,升華精神,最終提升自己的生命本質(zhì),豐富自我的內(nèi)在品格。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第一中學,聊城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