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麗
摘 要:《地理新課標》提出“關注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地理。要改變傳統(tǒng)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教學正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筆者就《澳大利亞》教學實踐中的嘗試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地理教學;教學實踐;嘗試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5-086-1
一、我的課堂疑惑
1.這樣的答案錯了嗎?在進行《澳大利亞》中“澳大利亞地形”的教學時,我希望學生能通過讀圖自行分析出澳大利亞具有“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qū)”的特征,體驗從圖中獲取地形特征的過程,從而也體會讀圖的快樂。于是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通過閱讀地形圖,根據(jù)顏色判斷和概括出澳大利亞的地形特征。也許是我選擇的地圖色差太小,或者是圖幅太小,但是學生根本就沒有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有這樣的地形特征,于是出現(xiàn)了下面這段對話:
師: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很大,如果把它轉(zhuǎn)化在平面圖上,我們怎樣表示不同的海拔高低呢?
……
師:你們再觀察平原和盆地的關系,是不是在盆地的底部就是平原啊。
這段對話表明,顯示澳大利亞任一剖面線上的地形剖面圖,對給予學生直觀的圖象信息以支持學習效果非常明顯,應給予肯定。但我對于自己課堂上對某些問題處理做了如下反思:
①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不是僅僅讓學生能復述澳大利亞的地形特點?
②是不是只有教材上講的澳大利亞地形為“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qū)”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③學生根據(jù)老師提供的地圖,依據(jù)不同的顏色認為“美國澳大利亞地形可以分為四、五部分”是否有其合理的方面?
通過反思,我意識到自己的教學行為依然沒有擺脫“以教材為本”和“教師權威性”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由于教師更關心的不是在讀圖過程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圖的真實的理解,而是是否符合課本中敘述的結論。因此當學生沒有按老師希望的回答時,老師就強行將學生拉向自己預先設定好的答案上去。
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使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得到發(fā)展,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答案背后的思維過程。學生認為澳大利亞地形可以分為“四部分”也好,“五部分”也好,是根據(jù)老師提問的要求和他已有的知識——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經(jīng)過“感知地圖——概括地圖信息——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才形成的答案,雖然答案與課本中的答案不同,但其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是合理的,這樣的思維能力的獲得比僅僅能依據(jù)課本要求復述澳大利亞地形特點是“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qū)”更為重要。由這樣的思維過程得出的答案有他合理的地方,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答案背后的思維,揣摩他們的想法,允許他們有不同與教材的合理的觀點。
2.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嗎?經(jīng)過學習和反思以后,我又在第二個班級重新組織了《澳大利亞》的教學。
在這個班級學習澳大利亞地形特征時,我設計了先請學生找出澳大利亞主要的地形區(qū),然后請他們比較澳大利亞和印度地形特征,最后得出澳大利亞地形特征的教學過程,在課上我又遇到了與上節(jié)課相似的問題。
師:那說明它們地形特征不同,請同學們找找澳大利亞地形區(qū)在分布上有什么規(guī)律?
(沒有人舉手,開始小聲討論)
……
在課后反思時,我想到:當出現(xiàn)第二個答案時,我愣了一下,但我馬上意識到從澳大利亞地勢的角度更容易讓學生明白其地形分布的特點。而且那個孩子的問題提得太妙了,我絞盡腦汁想突破的問題被他一問,學生便豁然開朗了,這在課本上是沒有的,學生能夠捕捉到這個細節(jié),并用語言表達出來,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應當予以肯定。但是如果能讓這位學生解釋一下為什么會這樣思考,再請其他學生議論一下,聽聽他們是怎么想的,可能對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更有利。如果老師能抓住學生的情緒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更主動,也可以使他們的質(zhì)疑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二、對整堂課兩次實踐后的再反思
1.我們的步子還可以邁得再大點。從兩堂課的設計和教學實施來看,我們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雖然學生能比較多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師預先設定的路在走。同時過于周密的設計往往會導致過度的控制,對于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教師的處理仍然帶有比較強的傳統(tǒng)教學的痕跡,不敢大膽放手。如何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探究的空間更大。如何將教師用以教學的資料變成學生學習的資料,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方面。
2.教師教學行為的轉(zhuǎn)變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不斷反思的過程??梢哉f《澳大利亞》這兩節(jié)課都經(jīng)過了“精心”的準備。兩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一樣,教學手段不同,不同的是第一節(jié)課是在純自然狀態(tài)下完全由我想象設計的,總以為學生會按照自己思路想法去思考問題,結果很明顯。而第二節(jié)課是經(jīng)過我從新設計,并用新的教學理念重新審視,從“揣摩”學生思維習慣、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到真正“尊重”學生的思維,只是向前邁了一小步。我感覺到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轉(zhuǎn)變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真的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步履維艱,當然這就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我堅信有努力就會有收獲,學生思維的火花會由此而被點燃,創(chuàng)新的種子也會由此而被催生。教海探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