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霞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在深入理解改革的前提下,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論是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使用優(yōu)秀的教材,都是要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行為得到改變。
信息技術教育理念開放式課程活動教學當前,新的教育理念逐步走進我們的教學課堂。新課程改革主要是對基礎性教育進行深刻的改革。不論是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使用優(yōu)秀的教材,都是要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行為得到改變。
一、要在新課程環(huán)境下教師要明確教育理念
1.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理念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就要從知識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促進學生個體的全方位發(fā)展。換而言之,課程核心要從靜態(tài)知識型轉向為動態(tài)生成型,重視師生對課程進展的真切體驗與感受,主張師生對所經歷課程的自我解讀。在這種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需要教師轉變自己的知識觀和教育觀,轉變自己在知識傳遞、教育教學方面的角色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職業(yè)形象和職業(yè)信念。
2.多元化和個性差異的教育理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從方法論層面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鼓勵課程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建設性教學策略。具體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學生的人格、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可見,在課程展開中充分釋放學生個體,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潛在激情和敢于突破陳規(guī)的思想個性,將學生真正作為課程主體之一而全方位、有深度地介入課程的學習中去,課程發(fā)展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才能真正達成。
3.開放性課程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模式下的教師的職責己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要適應這一轉變,教師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轉變,從而適應新的教學理念。
二、教師應怎樣轉化教學方式
1.應由傳授知識向引導發(fā)展轉化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主體精神進行呼喚,就是說要實施“生本教育”。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處于主體地位,對書本知識進行單方面?zhèn)魇?,學生對知識進行被動性學習。所以,新課程理念就是要轉變教師的角色,由知識傳授轉變到知識的引導上。教師要發(fā)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最終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2.應由組織教學向探究教學轉化
由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會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新的課程改革就要求教師進行探究性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理念中,教學過程其實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傳統(tǒng)的教學要轉變?yōu)榻處熍c學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從而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當教師在進行傳統(tǒng)的組織性教學的時候,主要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分解,從而通過講解的方式將知識完整呈現出來。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反復練習和背誦,從而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而新課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知識點提出不同的問題,并且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將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
3.應由教學權威向學習伙伴轉化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發(fā)展空間。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不再是知識傳授的權威者和壟斷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這樣,教學就成為了師生和諧交往、平等對話的互動過程。也可以說,在這次改革過程中,就是要將師生之間的關系變?yōu)楹椭C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教學模式。
4.應由傳統(tǒng)教法向現代教法轉化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因此需要太多的信息人才。對信息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依靠教育的信息化。但是,目前的教材主要是文字教材,電子教材和音像教材作為輔導工具,正在逐步向多媒體教材發(fā)展。多媒體教材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主要是比傳統(tǒng)教材更為直觀。這樣的教材能夠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更好的指導,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從而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便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
5.應由依賴教材向科研創(chuàng)新轉化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有著很大的依賴性,總是按照書本的課程計劃進行相應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積累相應的教學經驗,總是借助于教參書進行教學。這樣,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無法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沒有相應的科研創(chuàng)新意識,總是常年從事單一的教學工作,無法提高教學水平。
6.應由模型化的單一評價到多元化評價轉化
很明顯,在我國,對一個學生的評價,基本上就是以分數與升學率為基礎,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都以此為唯一準繩。新課程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建立多元的評價指標,要讓評價手段多元化。在評價的時候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充分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全方位了解被評價者,同時在評價過程中對自己進行一定的反思、自我教育,從而提高自己的相關能力。
三、結語
在新的形勢下,教師通過探究教學、體驗教學、討論教學、活動教學等教學方式擺脫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理念,將課堂設計為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地方,又是發(fā)展身心、開發(fā)潛能的地方。不應該是知識的“交易所”,而應該是學生的精神家園;不應該是被承認壟斷的場所,而應該是由學生擁有的生活世界;不應該是單純接受、復制的既定的“流水線”,而應是實踐、體驗、理解、創(chuàng)造的空間,從而以積極的態(tài)度、忘我的熱情為新課程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閻亞軍.教師教學行為方式變革的實踐邏輯[J].教育學術月刊,2009,(11).
[2]王平.論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方式的建構特征[J].當代教育科學,2004,(22).
[3]盧立濤.淺析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方式的變革[J].教學與管理,2007,(11).
[4]李森,楊正強.論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其變革[J].當代教師教育,2008,(1).
[5]李秋野.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雞西大學學報,2008,(2).
[6]王平.論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方式的建構特征[J].當代教育科學,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