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
【摘要】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方法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獲取知識的質與量。閱讀不僅是理解知識、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閱讀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閱讀文章能體會思想感情,領悟一些表達方法,注意積累語言材料……”在這些能力形成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閱讀的指導者,就必須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一般特點有足夠的了解,并能根據(jù)這些特點,結合學生閱讀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便使學生盡快地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一、開展啟發(fā)式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特征是不固定的,還處于引導發(fā)展期。閱讀這種在他們看來不算是學習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在心理上更容易主動地去接觸而非慣性地排斥。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對于教師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方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輔以富有啟發(fā)性、趣味性的引導,與閱讀內容有關的疑問便會被學生表達出來,教師要抓住這樣的機會,引導他們更有效、更深入地閱讀,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興趣與學習相結合,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例如:在閱讀《狐貍與烏鴉》這篇文章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狐貍的當?對狐貍的這種騙術,如果換一只餓極的烏鴉,會不會這樣輕易地上當?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繼續(xù)發(fā)揮想象力編故事,講述狐貍騙到肉后又會發(fā)生什么?有的小學生就會說,狐貍拿到肉又遇到了老虎,狐貍乖乖地把肉讓給了老虎;也有的小朋友說,如果烏鴉的那塊肉是臭的,是烏鴉在故意騙狐貍來上當;還有的小朋友會說,狐貍拿到肉后剛要吃,覺得對不起烏鴉,烏鴉沒有肉吃,會餓肚子,于是與烏鴉分開來吃肉……種種結局,不一而足,但都是學生出于自己的思維考慮,自己來編故事、講故事。
二、開展質疑性閱讀,引導學生提高解疑能力
所謂質疑性閱讀,就是通過閱讀活動,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小到解決字、詞、音、義,大到篇章結構,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大家共同歸納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在質疑性閱讀中,解疑是我們要取得的教學目標,因為它直接決定了質疑性閱讀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采用一些技法去引導學生釋疑。對這一類疑點,有的給予點撥即可,有的則需要提供思路,還有的不僅要“扶其上馬”,還應“送上一程”。例如:在閱讀《找駱駝》這篇文章時,對文中“商人向老人打聽走失的駱駝、老人向商人詢問走失駱駝的情況”時,我們不妨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幾個學生來讀。然后引導他們讀課文后引疑:讀了這段人物對話描寫后,你有什么疑問嗎?這時學生的疑問馬上就出來了。在描寫人物對話中,為什么不寫“誰誰說”、“誰誰答”呢?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書上的對話描寫,讓學生把“誰誰說”、“誰誰答”加上與原文對比朗讀,從而把商人找駱駝的急切心情表現(xiàn)出來,同時學生又體驗了描寫人物對話的手法。
三、開展求解性閱讀,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
閱讀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明確提出一些帶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從課文中自行尋找答案、掌握要點,以便解決問題。這就是求解性閱讀。這種閱讀方法能否打開學生的閱讀思路,關鍵在于教師對問題難易程度的把握。如果閱讀內容確實較難理解,不妨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尋求答案。最好采取這樣的策略:先讓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興趣,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可以自發(fā)地展開交流討論,從而促進求解性閱讀的順利進行。例如:在閱讀《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時,可先設計一個填空題:“因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資源被破壞了),我們就(別無去處),所以(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然后再提問,學生的問題很有新意,如:為什么說地球很可愛?為什么說地球負擔太重了?為什么說破壞了地球資源,我們就難以生存?這些問題正是作者所要闡述的內容,通過開展求解性閱讀,既讓學生提出了質量很高的問題,同時也加強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開展課外閱讀,滲透閱讀過程學法指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要重視課外閱讀。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各類課外讀物是重要的語文教育資源,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shù)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所以,教師應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開展課外閱讀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自行選擇課外讀物,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此外,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忽視了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目前,小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汲取的營養(yǎng),結構仍不夠合理。所以,教師既要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又要加強對課外讀物選擇的指導。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jīng)歷有限,教師不能直接地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塞給學生,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學習,發(fā)揮其主體作用,讓“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的實踐探索中讓學生領悟學習方法。
總之,掌握閱讀方法與提高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生命。開展閱讀教學新模式是探索閱讀教學的途徑之一,需要廣大語文教師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禁錮,努力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開拓語文教學的新天地。讓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徜徉文學殿堂、徹底感悟心靈的知識海洋。
參考文獻
[1]石缺梅.精雕細琢,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09).
[2]伏大順.教師須“有味” 課堂才味濃[J].考試周刊,2011(01).
[3]王小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教育評論,2009(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