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念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在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口中出現頻率頗高的經典名言,恐怕是許多奮戰(zhàn)在一線的老師們最反感、頭疼、無奈的一句話了。當前形勢下,這句話幾乎成為懸在教師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成了教育行政領導對教師的最大責難。
由這句話可以引申出很多類似的語句:沒有管不好的員工,只有不會管的領導;沒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會破案的警察;沒有贏不了的官司,只有不會贏的律師;沒有醫(yī)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醫(yī)的醫(yī)生……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這引申出來的句子是多么荒謬!而對于原句,為什么就沒人覺得它荒謬呢?
這句名言,出自教育家陳鶴琴之口。陳先生是在何種情形下說的這句話,其原意是什么,文獻中沒有提及。但通過了解陳先生的生平及教育思想,我們大概可以揣度出他的原意。
陳鶴琴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早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后留學美國五年。
在美留學期間,陳鶴琴深受杜威、克伯屈的實驗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回國后面對舊教育的因襲舊法、脫離生活、死讀書本,立志改革創(chuàng)新。從此,陶行知先生走在前面,他跟在后邊。陶行知先生批判舊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對其教育思想影響很大,因而他把這句話改成:“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彼岢觥盎罱逃钡目谔枺⒃噲D以此改革中國的舊教育。
他提出了方法論和十七條教學原則,突出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思想及“活”“做”兩字,使兒童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體現了其兒童觀和教育觀。
然而,其教育思想和今天的基礎教育將應試教育做到極致的現實是格格不入的。二者間的抵觸和矛盾無需贅言。
通過他的關于兒童教育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他為了激勵自己和同行積極進取,強調教育者對孩子的一種責任與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這種責任與信念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不要輕易對學生喪失信心,要有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其用意,是把它作為一種責任,鞭策教師教好書,育好人;把它作為一種境界,激發(fā)教師對神圣職業(yè)的敬畏;把它作為一種理念,激起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重視;把它作為一種口號,啟發(fā)人們對教育真正內涵作深層次解讀;把它作為一種精神,號召全社會對教育真正重視起來。
顯然,陳鶴琴是從宏觀指導的層面說的這句話,這是一句勉勵性的話。這句話不能夠從微觀的純邏輯的可操作的層面去理解。否則,它的內在矛盾就顯露無遺了。
因為這句話不但違反了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也違背了教育學的原理。
因此,有意或無意地斷章取義的人,都是在曲解、閹割陳鶴琴先生的愿意。用這句話來責難那些整天辛苦奮戰(zhàn)在第一線的教師們,是徹底將教育簡單化功利化了。而這些人,是將應試教育的某些做法發(fā)揮到極致的真正背后推手。用這句話來打壓教師的教育官僚本身,就已經將自己排除在了教育者之外。
(作者單位:武漢市漢南區(qū)
第一中學 湖北武漢 430090)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