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響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講道:“要把別人的經(jīng)驗學到手——這首先意味著,要理解一件事取決于哪些條件,否則,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學到別人的經(jīng)驗。要知道,學習優(yōu)秀經(jīng)驗,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yōu)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p>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學習先進經(jīng)驗的真諦就是求其思想,只有思想才是根系所在,其他外在的形式只能是綠葉旁枝,抓住了先進思想,才是抓住了“牛鼻子”。
近年來,學習“杜郎口中學教學模式”“洋思經(jīng)驗”等的學校不勝枚舉,但直至今天,杜郎口還是杜郎口,洋思還是洋思,學習者也還只是學習者,學生還是不會自主、合作學習,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為何?原因是我們只學其形,而未學其神,形神兼?zhèn)?,方得始終。我們過多地關注了形式、招式、模式,而沒有真正領悟和參透其先進經(jīng)驗的思想內(nèi)核,也沒有關注孕育經(jīng)驗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底蘊等,更沒有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先進經(jīng)驗進行校本再研究再創(chuàng)新再升華,一味“拿來主義”,甚或因此丟掉了自己的特色、本色,失敗是注定的。
每次赴市里聽課學習,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學術活動越到后半程,參加的教師越少。上午觀摩聽課者人頭攢動,下午評課、講座時卻是門庭冷落,虛位以待。很多一線教師對名優(yōu)教師的課堂教學興趣盎然、津津樂道,他們對其上課的一招一式聽得異常細致。聽課時,偌大的會場寂靜無聲,只聽得見“沙沙”的寫字聲,老師們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聽課記錄或錄音、錄像,唯恐一不留神錯過了一個精彩的細節(jié)(回去沒法上移植課、匯報課)。對課堂十分敬畏,很想把名師的先進經(jīng)驗學到手,為己所用,絢麗課堂。而大家對名師上完課后的學術講座、專家點評卻是異常冷落,少人問津。有老師直言:我就是外出來單純聽課,學習該如何上課改課的。至于學術講座,那是教研員們關心的事。他們聽完課后就直奔歸路,根本不知學術講座為幾何。殊不知,這講座是本堂課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思路,是學術思想的體現(xiàn),是學術風格的呈現(xiàn),是名師們最寶貴的東西,是課堂教學最核心的部分,是課堂“為什么這樣”的回答,可助我們看清“來時的路”。這是“道”,而聽課觀摩只是“術”,學“術”而棄“道”,乃舍本逐末之舉?。?/p>
聽名師的課,若我們依樣畫葫蘆將其移植進我們自己的課堂,課堂將會令我們大失所望。因為,支撐名師這節(jié)課的很多東西,如文化底蘊、業(yè)務素養(yǎng)、知識結(jié)構、思維方式、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教學經(jīng)驗等功底不是我們一天兩天就能學來和“復制”的,我們在這些方面跟名師還有一定的差距,況且學情、校情也不同,由此孕育、呈現(xiàn)的課堂景象會迥然不同。很多學校熱衷于移植課,充其量是個模仿秀,學不到內(nèi)涵的東西。為何不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對于名師的課堂應多看門道:他的教學風格特色是什么?教育觀、學生觀是什么?課堂細節(jié)折射出什么?支撐他這堂課的理念、思想是什么?理念的生發(fā)機理是什么?……
著名國畫大師許麟廬在跟隨齊白石老人學藝的過程中,生性聰慧的他漸漸得到了老師的真?zhèn)鳎皷|城齊白石”這個美譽讓許麟廬非常得意并多少有些飄飄然,這時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學我者生,似我者亡?!?/p>
以后,許麟廬牢記恩師的這一教誨,博采眾長,悟出了“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八字心得。齊白石作畫如寫楷書,古樸凝重,許麟廬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筆法入畫,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大寫意畫風。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講得何其精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學習特級教師精湛高超的教學藝術,或成功,或失敗,究其原因,恐怕也就在這八個字之中。一味模仿,看似相似,實則謬以千里,“東施效顰”而已,這種教學注定僵化,會失去生命力的。成功者則是認真學習特級教師教學思想藝術之真諦,再結(jié)合自身實際加以創(chuàng)造發(fā)揮,自成一體,故其教學充滿了生機活力。
讓我們聽從白石老人的教誨,像他的學生許麟廬那樣,學會吸收、消化先進經(jīng)驗的思想精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構筑起屬于自己的教學大廈,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教育天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紫莊鎮(zhèn)新吳窯小學 本專題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