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攀
摘要:正確看待懲罰教育, 師生應明確其必要性,在運用過程中師生注意明確依據(jù),認可約定懲罰,采用合理懲罰方式,把握尺度,按照一定的合理程序進行懲罰。
關鍵詞:懲罰教育;教學實質(zhì);注意問題
1 關于"罰"之疑惑
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種種不良行為,教師常會采用一些強制性懲罰手段予以糾正。談到"懲罰"教育,這卻是個沉重而尷尬的話題,說它沉重,是因為在很多教師眼中,"懲罰"往往跟"體罰"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說它尷尬,是因為很多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多少都利用過"懲罰"的手段,但介紹教育經(jīng)驗時卻常常閉口不談,甚至口誅筆伐。于是,很多教師產(chǎn)生了教學中需不需要"懲罰"教育的疑問。
通過我在教學中的觀察,教師最容易進入的誤區(qū)就是不敢懲罰,溯其緣由不外乎兩點:一是怕"惹禍上身",在學生的有恃無恐,家長的不明是非,學校的聲譽,法律界限的模糊不定面前,教師們往往無所適從,久而久之教師們自然對犯錯誤的學生"敬而遠之",不愿管,不敢管了。二是教師不負責任,部分教師本著"哄著""捧著"的心態(tài),只要在我的課上不出事熬到下課就行了,可殊不知有些事是哄不得更捧不得的。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jīng)說:"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可見,教師回避"懲罰"的話題,不僅不會使你更"道德",而是你的有違師德。新課改啟動以來,大力宣傳以人為本、人性化、尊重學生等,許多人以及眾多媒體均對此作淺表化、片面化解讀,所以我們整個社會,所有教師應該對教育中"批評懲罰"有一個正確和科學的認識。
2 正確看"罰"
懲罰的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形式,當今,在尊重孩子個性,發(fā)揮孩子主體性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一味的去強調(diào),多夸獎,要表揚,忽略甚至反對懲罰,這是對批評和懲罰認識的一種偏差,豈不知,懲罰的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的功能無非在兩個方面:人格的引領和行為的規(guī)范。人格的引領,講的是一個人善的體現(xiàn),道德水平的提高,它就需要教師言傳聲教,需要春風化雨,要去引導,去感染,去熏陶,這個過程應該是自覺的,自發(fā)的一個過程,是自我道德的覺醒,而行為的規(guī)范指的是按道德準則和社會準則規(guī)范人的行為,正如杜威所說:"教育是讓兒童在生活和活動中習得經(jīng)驗和養(yǎng)成習慣,要有約束的規(guī)則不斷對兒童的行為進行修正,才使一粒樹種長成一株棟梁不至于長成一墩亂枝。"即通常所說的"養(yǎng)成教育";既然是"養(yǎng)成教育",就帶有強制性――如果學生沒有達到要求,就得施與適當?shù)膽土P,強制學生在行動上必須到達應有的規(guī)范。這也是對學生的愛――嚴格要求學生,為學生的一生負責,這正是教育愛心的一種體現(xiàn)。教育不是單一的正面教育,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正如著名作家孫云曉所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3 正確用"罰"
那么我們又怎么樣在教學中運用好"懲罰"這一手段呢?這就得掌握好一個"度"即合法、合理、合情。一定要合符教育學規(guī)律的。
3.1 合法。"合法"就是合符法度,而合法懲罰就絕不會有"體罰"的出現(xiàn),因為,懲罰是教育,而體罰卻是傷害。辦公室時有會見或者聽到這么一些:罰你跑20圈,罰你跳蛙跳10來回,罰你俯臥撐100個......這也是我們很多教師對"懲罰"的誤解,誤把懲罰當體罰,懲罰學生時,絕不是為了發(fā)泄個人憤怒,也不是為了彰顯教師之權威,"懲罰"的出發(fā)點,應該是"仁愛",行治病救人的方式,這樣的懲罰才是合"法"
3. 2 合理。我們的懲罰一定是要合理的,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她所教班級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其班合格人數(shù)遠超其他班級,我就向她請教,她說:"無他,罰"。原來她們比如考試不及格,罰抄試卷10遍,欠交作業(yè),罰抄5遍,違反紀律,抄古詩100遍......她這種做法,我是不敢恭維,我覺得這是一種變相的體罰了,必定損害學生心身健康,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如果有學生作業(yè)完成不了,嚴肅批評的同時,責令其認真完成自己作業(yè),再抄寫有意義的短文一篇,以示懲戒,如此無可厚非,寬嚴相濟。
3.3 合情。懲罰還需合"情",人們常把教師比作園丁,我覺得這比喻很妙,因為我們面對都是鮮活的生命,我們要修樹成才,那么心中是一定要有"情"這樣手段才不會粗暴。還記得就上星期三,我處理一單同學打架事件,我過去一看,第一句是關切的問:人有沒有受傷?而后再來了解清楚事件情況,最后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胡列儒同學和溫智聰同學認識了錯誤,互相道歉。這就是情的一個境界,曉之以情,動之以心。到這里大家肯定都以為這事就告一段落了。但是,難題來了,打架,屬于嚴重違紀,但他們又坦誠認錯,那么作為老師,該如何去處理?是需要"法"還是需要"情","法",怎么體現(xiàn)?我是這么做的,到了上課,把溫同學和胡同學請上講臺,向大家公告這事,做一個檢討,而后我就這件事聯(lián)系我們剛學過課文《珍視友誼》,提問:一、他們下課嬉戲打鬧,為了小事大打出手,屬不屬于真正朋友?你們會不會去找這種朋友?二、他們打架事件能不能避免?他們又沒做到寬容?那么在同學的回答中,胡列儒和溫志聰,自然就切身體會是是非善惡,隨后我罰他倆手拉著手半個小時不準松開。也讓大家在這件事上深受震動,這就是情的二個境界,潤物細無聲。
教育中存在許多的問題,歸根結底懲罰不是辦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凡是一切依靠懲罰的地方,就不會有自我教育。"從帶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來說,我們希望以后沒有懲罰,使師生都能快樂地享受他們的教與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