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紀軍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言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化傳播延續(xù)的載體,因此,要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都離不開對文言文的學習。目前文言文的學習已經成為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文言文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對高中生來說存在著較大的學習阻礙。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已經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高中生文言文學習面臨的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和學生的溝通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很多學生已經意識到了文言文在語文學科當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大部分學生主觀上對文言文存在著“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態(tài)度,對文言文的學習很難提起興趣,很多學生在教師要求和考試的逼迫下勉強學習,也有少部分學生談“文”色變,把文言文的學習看作是擋在面前的一座大山。可以看出,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確實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由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少涉及對古漢語語法知識的教學,學生缺乏一些必要的漢語語法知識儲備,因此,當高中教師在講解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的時候,學生連基本的語法概念都模糊不清,更不用說對一句古文進行語法分析了。
其次,從主觀上看,隨著現(xiàn)代白話文、普通話的推廣,文言文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因此,很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強烈,更多時候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之用。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對文言文產生學習興趣呢?再加上,高中教學對文言文常采用串講的方式,學生便更加覺得文言文學習枯燥乏味。
最后,教師在注重字詞句講解的同時,忽略了對文言文本身蘊含的思想或者作者理念的傳承,學生學習過后,只記得幾個字或者詞,而其思想沒有得到提高,所以,學生認為沒有任何收獲,久而久之對文言文的學習就沒有了興趣。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隨著課改的深入進行,在高中課堂學習文言文的著眼點越來越廣泛,由過去單純的學習古詩詞和經典文言文上升到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教學中越來越把文言文作為打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門的敲門磚,在這種背景下,以往應對考試的串講為主的教學方法就應當退出歷史舞臺。筆者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對高中文言文教學環(huán)節(jié)做了一般性的思索。
1.注重文章誦讀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一代儒學大師朱熹也提出要熟讀文本,并且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只有熟讀才能“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所以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誦讀文章。在誦讀的過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1)通讀全文,尋找不認識的字詞,品味古文用詞的方法。
(2)逐步糾正字音,解決重要字詞,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積累古漢語知識。
(3)用自己的話,嘗試進行翻譯,了解文章大意。
通過誦讀,形成對本篇文章的自我體會,將文本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知識。以此類推,對待高中課本當中的文言文就應當如同品嘗美酒佳肴,要細細體會,走進文本深處,感悟作者心境,切勿囫圇吞棗。當然在誦讀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誦讀,所提的問題不能太難,但是也不能太簡單,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出如下兩個問題。
(1)根據燭之武的言行,請歸納燭之武、鄭伯、秦伯的人物性格特點。
(2)總結文章,請說明燭之武用何法退秦之兵。
了解人物性格,是學習文章的首要,因為文章的事件是根據人物的性格變化而變化的,所以首先要讓學生總結歸納出文章中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次,之所以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思索“燭之武用何法退秦之兵”,原因是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應該向學生做出解釋的。筆者認為,這比解釋文章的實詞、虛詞更有意義,因為古文學習是一種思想或者古人處事方法的傳承。
2.注重課文講解
課文的講解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對于高中文言文教學而言,教學目標主要有二:其一為文言文中字、詞、句的學習、分析和積累;其二為文言文中所傳達的思想在學生人生觀與世界觀上的傳承。對于《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而言,文章講解的重點為:
(1)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詞與特殊句式,積累重要實詞,比如鄙( 越國以鄙遠)、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以(以其無禮于晉)、而(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等。
(2)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的過程,帶領學生學習燭之武的智慧與勇氣。
從前文可以知道,學習燭之武的智慧與勇氣是本文的重點,所以在開篇講解之前,應該進行鋪墊。本文出自《左傳》,所以首先對《左傳》進行概要說明,其次以歷史背景為依托,對整篇文章進行講解。講解應當以段為模塊,以句為單元進行。
當然,在課文的講解過程中,我們也應該以文章為依托,讓學生知人事,比如在讀到“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筆者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讓學生學習這簡單的對話,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實道理很簡單,對于燭之武而言,“人生在世,賢有遭時”。對于鄭伯而言,“為王者需用才”。而這是我們的學生不能認知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點撥。
3.關注課后延伸
課后延伸是學習一篇文章的重點,講解完《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后,筆者曾經針對文章,要求學生到網上搜索《左傳》,用目前已學的知識,通讀《左傳》,領會其中的思想。對于高中生而言,筆者建議學生自己學習《史記》,從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來看,學習《史記》的目的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其次就是通過學生學習《史記》,了解歷史。
除此之外,在課后延伸中,還應該建議學生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文言文字、詞、句,閱讀其它文言文。
文言文記錄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高中生學習文言文對傳承中華文化至關重要。教師面對不勝理想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必須要注重對自身的反省,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完善,字詞章句是重點,文章之文化也是重點。語文教師應該通過文章誦讀、課文講解以及課后延伸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我們的學生充分領悟文言文的精華,不斷充實和完善高中的文言文教學活動。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第一中學(27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