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霞
【關鍵詞】學程導航 預習 疑惑 興趣 發(fā)展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A-0050-02
對于“學程導航”教學模式中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新授課的預習,常有教師心中存有疑惑:新授課的預習,真的有必要嗎?筆者通過三年的實踐探索,認為新授課真正有效的預習,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在數學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如何讓學生有效預習?實踐證明,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fā),符合學生個性特征,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具有層次性、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的預習作業(y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預習興趣的生成,有利于課堂教學深入展開,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一、注重先學,在預習中掌握新知
“學導式”教學,提倡“先學后教”的理念,“先學”即為預習。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需要預習?筆者認為,新授課中的計算課、概念課的教學都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類課學生往往通過預習就能基本掌握新知識。例如在教學《列豎式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抓住計算課通常具有承前啟后的共性,設計了這樣的預習作業(yè):
1.口算下面各題。
13×2= 3×32= 22×4=
400×3= 600×5= 7×900=
7×4+2= 3×8+4= 6×6+5=
2.用豎式計算,并說一說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
52×4= 3×48=
3.根據第2題的筆算方法,嘗試用豎式計算:4×152=
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基于計算課的知識相對簡單易懂,教師為學生預先設計這樣一份簡潔明了的練習,通過讓學生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和乘加;再讓學生再現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最后根據這一方法嘗試列豎式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例題,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復習舊知的過程中尋找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新的數學學習內容與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的內容產生同化、順應,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促使學生主動建構。實際上,通過完成教師設計的有效預習題,學生已經知道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
二、創(chuàng)設平臺,待預習后提出疑惑
學生對已經預習的知識有一定的認識,也會有一些收獲和困惑。韓愈說:“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痹趯嶋H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學生預習后提出的疑惑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探討,并深入展開,就能更好地發(fā)揮出預習的效果。教學三年級上冊《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考慮到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線段圖,對這個抽象的“數學畫”可能會無從下筆。例如,線段圖先畫什么,怎么畫?為什么要這樣畫?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些都需要教師示范并進行指導、講解后,學生才能理解透徹。因此課前老師以預習作業(yè)為平臺,讓學生在預習后提出自己的疑問,以便提高教學效率。這是一份簡約卻不簡單的預習作業(yè):
1.預習書本(蘇教版小學數學)43頁,完成例題。
(要求:畫出褲子價錢的線段,再計算一套衣服的價錢,并說一說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預習后你還有什么問題?把它寫下來。
在上課前教師特地將學生的困惑通覽了一番,并將學生的疑問整理如下:
1.一條線段可以表示多少個數?為什么?
2.什么類型的題目畫線段圖比較好?
3.題目中的“少”怎么畫?為什么“少”要畫虛線?
4.畫線段圖在解決問題時有什么好處?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在預習后提出這些問題,就說明已經有預習效果了。而在教學中,教師只需將這四個核心問題穿插在新課、練習的過程中一一釋疑,也就是將學生薄弱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就會有選擇地接受新知,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線段圖在解決問題中的實效性,真正從心底產生了學好它的欲望,進而激發(fā)無限的學習熱情。
三、文史結合,于學習前提升興趣
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眱和瘜ψ约焊信d趣的事物,會想法設法去認識它、研究它,從而獲得與之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預習作業(yè)的設計同樣如此,面對不同的課型,教師必須考慮怎樣設計預習作業(yè)才是有效的,才是學生感興趣的。預習作業(yè)的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別于傳統(tǒng)的作業(yè)——習題形式。在開始教學《認識分數》時,鑒于學生對“分數”這種新數的陌生,教師讓學生以閱讀歷史故事的形式設計預習作業(yè):
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并預習書本98頁。知道分子、分母、分數線。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捕到獵物之后就有分配、記錄的需要。那時還沒有數字,怎么辦呢?聰明的古人很有方法(如上圖):瞧,這天有兩個人一起捕到了一只兔子,他們把兔子平均分成2份,記錄時就在地上畫2條豎線;每人得到了其中的1份,就在上面畫1條豎線,這就表示2份中的1份。第二天,三個人一起捕到了一只兔子,他們又把兔子平均分成3份,記錄時,就畫3條豎線,每人得到了其中的1份,就在上面畫1條豎線,表示3份中的1份。第三天,他們也是這樣記錄的,你們知道他們是怎樣分的嗎?后來,古人感到畫線很麻煩,于是創(chuàng)造了數字,他們就把這些豎線換成數。再后來,他們在上下兩個數之間加上了一條橫線,就成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分數了。
顯然,這份預習作業(yè)讓學生眼前一亮,它擯棄了以往習題形式的預習設計,將文史資料呈現其中,采用數學閱讀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預習。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到產生分數的歷程和數學文化,感受到分數不僅是數學書學習的內容,更是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數學知識,從而喚起學生認識更多分數的欲望,提升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四、創(chuàng)造問題,在預習中發(fā)展思維
預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發(fā)展數學思維。因此,預習作業(yè)的設計除了預習形式的多樣化外,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和課堂所要學的知識,要拓寬學生思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找規(guī)律》的預習作業(yè)設計就彰顯了這一理念:
1.看書本主題情境圖,想一想從左邊起,盆花、彩燈和彩旗分別是按什么順序擺放的?請你把擺放的順序記錄下來。從它們擺放的順序上我發(fā)現了:
(1)盆花 。(2)彩燈 。
(3)彩旗 。
2.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7盆花是什么顏色的花?你想到哪幾種方法?(將你的想法、解決過程在紙上畫一畫或寫一寫)
3.用1、2、3這三個數創(chuàng)造出能讓人快速記住的12位數,說一說你創(chuàng)造的這個數有什么規(guī)律?
對高年級的學生,老師不僅要大膽地放手,還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創(chuàng)造。周期現象中的規(guī)律本來就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所以預習作業(yè)的設計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的“琢磨”過程來感受規(guī)律、了解規(guī)律。然后通過極具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第3題,讓學生在設計規(guī)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初步建立起規(guī)律模型,逐步深化對周期現象的認識,不斷發(fā)展數學思維,主動探索。
預習,猶如一首優(yōu)美樂曲的“前奏”,能起到將學生引入“正題”的作用。有效的預習,方能奏響課堂“前奏”曲,把學生想要學習的心牢牢地抓住,使其迅速進入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的需要,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
(責編 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