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閱讀的基本要素,身體和心智發(fā)展也進入更加穩(wěn)定的階段,思維方式開始由形象思維轉入初步的抽象思維。同時,學生閱讀的興趣開始增強,閱讀的內容更趨廣泛。這些都為更好地針對高年級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指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從教學實際來看,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具有指導學生面對考試的實際意義和促進學生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理想意義。
1 從深層興趣出發(fā),尋找課外高效閱讀的源頭活水
據(jù)我們觀察,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大多還是比較喜歡閱讀的。同時我們又注意到,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是淺層次的,他們滿足于故事情節(jié)的熱鬧,滿足于文字表面帶來的樂趣,而對于作者是如何把握人物的心理的、情節(jié)為什么是這樣展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合理的邏輯關系等等,則不加探究。因此,我們的課外閱讀指導既要基于學生已有的興趣,同時又要注意引導學生走向深層次的興趣。
1.1 小組合作開展高效閱讀。讓同一小組的學生就某一閱讀內容進行心得交流,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對同一閱讀內容進行閱讀觀點的"PK",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入。為了交流,學生就會將書中的觀點進行消化,并力圖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相應的觀點,這樣交流起來才順利。而為了"PK",學生則更需要對一些觀點進行完善,確保自己的觀點能夠讓別人信服。這樣的活動能夠推動學生深入閱讀并思考,能夠促進學生努力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在表達或辯論中,學生又會加深對閱讀內容的印象,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
1.2 多方式展示,提高課外閱讀的水平。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我們很難準確地把握每個學生的閱讀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動腦筋設計多種閱讀展示方式,讓學生在展示中提高閱讀的水平。因為如果有了展示的要求,學生就會將自己模糊的想法清晰化,將內在的收獲外顯化,這實際上就是任務驅動的效果。筆者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學生個體要準備一個閱讀記錄本,記下好詞好句好段,還可以寫下自己的閱讀心得;班級則準備一個流動的厚本子,每流動到一名學生手上,這名學生就要簡短地寫下自己近期的閱讀感受。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很容易讓學生喜歡上深度閱讀。
1.3 運用遷移規(guī)律,課內指導課外讀,把課內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來自于教師課堂教學, 閱讀方法也來自于教師在課堂中的方法指導。課文教學中, 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詞句,抓住重點或優(yōu)美詞句、精彩片斷多讀,培養(yǎng)學生讀中感悟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適當?shù)靥暨x一些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段,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學生想知道的社會內容、熱點問題,又是文字優(yōu)美 ,在語文活動課或適合的時間指導學生閱讀,從而滿足學生閱讀欲望 ,激發(fā)學生積極閱讀報刊書籍的積極性 ,積累自己的資料信息。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不能僅靠課堂上少數(shù)的課文閱讀獲得較大的提高, 而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得到提高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guī)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根據(jù)課本里學習的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廣泛的閱讀,閱讀習慣和能力就會因量的迅速增加而產生質的變化,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
2 向理性智慧努力,尋找課外高效閱讀的快樂方式
課外閱讀指導的目的是讓學生喜歡上閱讀,這是一種持久興趣的培養(yǎng)。而要想保持長久的興趣,快樂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因此,快樂閱讀就成為我們課外閱讀指導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進入快樂閱讀的境界呢?
2.1 選擇應當是開放的,觀點可以是多元的??紤]到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一些主見,對于讀物也有了自己的喜好,因此,筆者本著開放的態(tài)度,讓學生自由選擇讀物,教師只是看是否適合學生閱讀。從閱讀速度上,我們也不強調學生必須在多長時間內讀完多少字,而是根據(jù)學生的閱讀特點進行指導。對于速度特別慢的,我們會采取每天提問的方式督促其加快速度;對于速度過快的,我們則通過提問具體內容的方式,促使其放慢速度,從而真正讀懂,讀得有效。我們還鼓勵學生對同一內容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從小學階段就給學生一種多元的選擇,是課外閱讀指導的基本原則。
2.2 習慣應當是養(yǎng)成的,態(tài)度應當是符合天性的。只有當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時,我們才能說閱讀教學有了預期的效果。而學生的閱讀習慣往往又不是短期能夠形成的。因此,關鍵還在于結合學生自身的認知習慣,有意識地培養(yǎng)。而對于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我以為也不必用強制性的力量,非要其做出認真讀書的樣子來。可以在周末讀上半天,也可以在課間讀上三五句。只有符合學生天性的閱讀態(tài)度,才是學生閱讀的真實寫照,這樣的閱讀也才是有效的。
2.3 過程允許有緩有急,而體驗必須是獨特的。閱讀實際上是一段精神之旅,而作為一段旅程,誰都無法用固定的節(jié)奏去約束學生。因此,筆者很少用統(tǒng)一的步調去要求學生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多少閱讀任務--這與上述閱讀快慢的指導并不矛盾。事實上,筆者在上面已經(jīng)說過,閱讀材料是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而閱讀過程的緩急只有學生自己最清楚應當怎樣把握。閱讀同一本《草房子》,有的學生需要一周,有的則需要一個月,這完全是正常的。對于閱讀體驗,我們則提出了"獨特"的要求,因為趨于相同的閱讀結論不是我們指導課外閱讀的目的,基于自身特有的體驗得到獨特的想法,才是我們的期待。
3 簡單的回顧與展望
自從開展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外閱讀有效指導的方法研究以來,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從理論方面來看,我們放下了以前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要求,放下了閱讀的功利性要求,更多的是追求學生的幸福成長。從實踐上來看,我們努力將自己的理論堅持下來并付諸實踐,努力讓學生不帶著壓力去閱讀,我們所期望的輕松、快樂閱讀應該說已經(jīng)在學生身上得到體現(xiàn)。
展望未來,作為人類精神延續(xù)的重要方式,我們仍然會在學生的閱讀上動更多的腦筋,尤其是作為精神營養(yǎng)的汲取,課外閱讀將仍然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也希望能夠在這種研究當中,尋找到師生共同成長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