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剛
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信息技術與課堂巧妙結合,創(chuàng)設富有情智的語文課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
研究發(fā)現,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情境,適時、適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網絡資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活潑、有濃厚興趣的學習狀態(tài),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教學《烏鴉》一課時,我制作了網絡課件,學生在學習時欣賞到了美麗的圖片,看到了精彩的視頻。在學生看過后,馬上有學生根據網絡信息總結:烏鴉為森林草原鳥類,棲于林緣或山崖,到曠野尋找食物。集群性強,一群可達幾萬只。除少數種類外,常結群營巢,并在秋冬季節(jié)混群游蕩。行為復雜,表現有較強的智力和社會性活動。鳴聲單調。雜食性,很多種類喜食腐肉,并對秧苗和谷物有一定害處。但在繁殖期間,主要取食小型脊椎動物、蝗蟲、螻蛄、金龜甲以及蛾類幼蟲,有益于農田。此外,因喜啄食腐肉和農業(yè)垃圾,能消除動物尸體等對環(huán)境的污染,起到凈化環(huán)境的作用。這個實例說明:恰當運用這些教學手段不僅拓展了學生知識的深度,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
二、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根據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我們知道形象思維的基礎是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網絡信息資源為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促進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有利于開啟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在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方面,我著重抓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觀察。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可用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內容很多,比如在教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我利用互聯網播放了游覽雙龍洞全程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并且也寫一篇相似的游覽文章,然后和《記金華的雙龍洞》作比較。經過比較,學生發(fā)現葉圣陶之所以寫得那么好,得益于他的細心觀察。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fā)掘、充分發(fā)揮網絡的海量信息優(yōu)勢,精心引導,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還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觀察訓練。要求學生觀察時做到認真細致、全面深刻、有序有向、有靜有動,還要做到多看、多聽、多想、多記。
二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充分感知。如教《黃河的主人》一課,我在朗讀課文時配了一段黃河波浪滔天的視頻,從網上找了許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風景畫,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多種信號的表現形式,不僅有語言信號,還有形、聲、光等信號,并通過調控實現有目的的反復感知。學生靜聽著黃河的聲音,觀看著壯麗如詩的畫面,深深地陶醉在無限美好的情景之中,有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悟其情、如通其心的體驗,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三是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絡環(huán)境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特殊的葬禮》的教學中,我提供了三個可發(fā)散延伸的空間,一是思考為什么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么總統(tǒng)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注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tài)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提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讓學生比較鑒別,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出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探究學習結合,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的信息,利用網絡教學能彌補其中不足。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篇課文,“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先進行了解,然后借助信息技術突破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的視頻課件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和煤炭的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
信息技術教學不受時空限制,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的發(fā)揮,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專題學習網站中的留言板、評論欄、聊天室,網絡中的即時交流互動工具QQ、飛信等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臺。學生通過它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復雜性以及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辯證思維也將得到培養(yǎng)。在教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下,學生的觀察能力、質疑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