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助昌
特別提醒:諸多話題、文題均可從“疤”的角度反面切入作文,比如:歷史、教育、人生、倫理、文化、環(huán)保等。這些是大話題,還可分別抽取出諸多小話題,閱讀時細心體會,應對考場作文,足可以一當十。
【引 言】
疤,本義為皮外傷形成的硬質結痂層?!鞍獭睂嵵競?、疤痕,是傷口愈結后留下的印記;虛指現(xiàn)實中的人、物、事(例如:他人的誤解誣陷、嘲弄譏諷、排擠打壓、生理殘疾、性格缺陷、生活失意、投資虧蝕、事業(yè)不順、婚戀失敗、競爭失利、戰(zhàn)爭侵略、痛苦經(jīng)歷、人際交往不融洽,等等)對人的精神產(chǎn)生的傷害、打擊甚或摧殘,留下的“傷痕”。
一道道傷疤構建了歷史、人生,掩藏著沉痛,令世人時時銘記,時時警醒。一段一段歷史、人生由智慧的人類譜寫,可以撫平傷疤,書寫輝煌。
歷史之疤
【演繹素材】
“石井四郎,我是王選,你犯下的細菌戰(zhàn)罪行,現(xiàn)在開始,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要用行動對你進行審判!要靠人類的進步審判你。”這是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關于細菌戰(zhàn)紀錄片中的鏡頭。片中,一襲黑衣的中國女人,在陰雨天,在石井四郎的墳前,用日語發(fā)出這樣的宣言。
【演繹角度】
1.糜爛60年的傷口,那是炭疽——一種永遠不會死的細菌造成的傷害。它一旦侵入人體,就會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展成黑色的潰瘍,不斷擴散,腐骨蝕肉。沒有語言可以形容那種對心靈的傷害,那會讓所有的理性和感性都失去意義?;钪娜私K身不能愈合的傷口,忍受著永久的精神折磨,所有的一切都從記憶中復活,所有的一切都沒有淡化和消失。
2.把非人道的東西說出來,是為了永久的和平。
3.如此的死法,如此的殘酷,這傷疤永遠都不會撫平,這是恥辱,是整個民族的恥辱。它永遠印在中國人心里,日本侵略者是惡魔,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一歷史的傷疤。
4.縱觀古今,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的主題,各國之間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經(jīng)濟,我國與日本的交流也相當頻繁,但這并不代表日本與南京大屠殺無關,中國人民已經(jīng)忘了日本侵略者給我們乃至世界留下的疤;我們記住它,不是為了復仇,而是警醒,不讓歷史重演。
5.觸摸歷史的傷疤,體會到一個國家只有強大,才有尊嚴,才能不受制于人。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以史為鑒,牢記國恥,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富強努力奮斗,同時維護世界和平。
教育之疤
【演繹素材一】
“初三學生持刀追殺老師,連砍十幾刀……”(見四川衛(wèi)視,《匯說天下》9月23日)。報道說:“小龍是好學生,平時挺聽話的。”記得那位叫馬加爵的“好學生”嗎?這位“好學生”殺人后,眾人也非常驚訝,可最終調(diào)查表明:該學生殺人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因為馬加爵一直有“心理障礙”。可“這一方面的不好”卻被平時的“好”遮掩得嚴嚴實實,我們的老師沒有發(fā)現(xiàn),也沒對其及時疏導。一般情況下,學生們“成績好”“不惹事”“聽話”“規(guī)矩”等這些看得見的“好”常常讓老師們“歡心”,但那些被遮掩的“不好”呢?比如“心理不健康”等常常被忽略,結果出現(xiàn)了上述令人震驚的事件??磥?,“好學生”的“不好”之處也應該是教育重點!
【演繹角度】
1.何為好老師?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都明白一個道理:“轉差”工作往往比“培優(yōu)”工作更加復雜與難做。因為好學生只需“教”,而“不好的學生”除了“教”還需“育”。想想:只善于“教”,而不善于“育”的老師還算好老師嗎?
2.有人說:“中國教育是帶著傷疤蓋子的教育”。 我們的孩子不比美國孩子智商低,學習時投入的精力又是美國的數(shù)倍,結果卻大不如人。不是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嗎?不是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嗎?這就要追問到我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nèi)容了。填鴨式教育,導致學生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就算拿下所有的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也拿不下一項諾貝爾獎。
3.在人文科學領域,問題更加嚴重。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終究難有廣博的人文情懷。單一的價值理念,封閉的學習環(huán)境,窒息了思想,禁錮了心靈。
4.孩子數(shù)倍的投入還意味著,沒有了自由玩樂的時間,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我們的教育不僅無助于孩子智力的發(fā)展,還戕害了孩子的身體。如此看來,我們的教育果真是毀人不倦!
5.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教育就要多揭自己的“傷疤”。不可否認,一旦提起陳年舊事,會使一些當事人“疼痛”,關連人“難堪”,甚至招來一些“罵聲”。但為了事故不再發(fā)生,更好地防患于未然,讓其“疼痛”“難堪”一下也未嘗不可,聽聽“罵聲”免去“哭聲”,值得。
【演繹素材二】
11月14日,武漢靈智小學的師生在居民樓樓頂舉行升旗儀式,因為空間狹小,孩子們不得不擠成一團。這一消息一經(jīng)披露,頓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據(jù)了解,這所“屋頂小學”,是1999年成立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租用居民區(qū)一幢4層小樓作為校舍。(據(jù)11月17日《羊城晚報》)總有些事情,超出你我的想象。沒有校園,沒有操場,原本的民房,就是孩子們的教室;狹小的樓頂,就是孩子們的活動場地……如果不是媒體報道,如果不是“有圖有真相”,這樣的“屋頂小學”,恐怕令人難以置信。
【演繹角度】
1.簡陋的“屋頂小學”,惡劣的學習環(huán)境,見證著強烈的現(xiàn)實反差,讓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化為紙上蒼白的風景。
2.“是媽媽把城市的馬路越掃越寬/是爸爸建起了城市的高樓大廈/我們仿佛感到,這里就是我們的家”——歌聲中,新一代農(nóng)民工子弟表達著對“新家”的無比期盼,和對公平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的無比向往。
3.人人都有上學的權利,人人都有上好學的權利。這些處于“夾心層”的孩子,尤其需要社會的關照與呵護。一些專家指出,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既有存在的必要,又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益性,應該把它納入政府關注的視野,為這一特殊群體提供教育保障。
4.從長遠看,解決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有兩條途徑:一是多建公立學校,二是扶持自辦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發(fā)展成為規(guī)范化學校,進而按公立學校進行管理。從現(xiàn)實看,政府急需做的,是對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加大扶持和規(guī)范力度。
【素材演繹三】
最近,無錫市兒童醫(yī)院兒??聘裢饷β?,因為這段時間,來測智商的學生明顯增多。原來是一些老師要求班級里的差生來做“智商測試”,因為孩子成績差拖了班級的后腿,影響了班級的成績。(10月30日《揚子晚報》)在北京、廣東等地,之前曾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因為學生成績差,老師們就讓他們到醫(yī)院去測智商。
【演繹角度】
1.這是很典型的“智商歧視”。成績差就被要求測,明顯帶有歧視與羞辱的色彩。這很容易給學生帶來心理陰影,進一步打擊與削弱他們的自信心與自尊感。
2.當下的現(xiàn)實是,很多教育者時常視“差生”為眼中的沙子,難以容忍。這一切源于功利教育價值觀。在社會上,學歷崇拜泛濫,各種機構以消費高學歷人才為榮,學歷低的勞動者則會到就業(yè)歧視。在家庭中,很多父母也認為,子女成績好會為家庭增光,會有好前途,能實現(xiàn)美好人生。在學校里,這一切就演變成了分數(shù)崇拜,以分數(shù)高低來區(qū)分學生優(yōu)劣,分數(shù)低的學生自然被定義為差生。
人生之疤
【素材演繹一】
這是美國華盛頓市郊的一家福利院。一天,院長開門時,聽到門口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探身一看,墻角處有一個女嬰,竟然少了五根指頭。院長把她抱進福利院,并給她起了個名字——珍妮。
院里的孩子們,大多是有缺陷的,所以,不論是院長、老師還是來做義工的,都努力呵護著他們脆弱的心靈,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并且,盡量防止一切可能刺激孩子自尊的事情發(fā)生。
可是,這一切被新來的體育老師打破了。他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根據(jù)孩子們的缺陷將他們分成小組,再根據(jù)每組情況,要求他們做各種似乎已經(jīng)超出孩子們承受能力的游戲。院長知道后,大為惱火,他斥責這個年輕人不理智,因為這些孩子需要保護,不能揭開孩子們的傷疤。
可是,這位老師堅持認為,即使是有缺陷的孩子也應該有正視自己的勇氣,并且有為自己開拓新天地的夢想。
于是,他仍然堅持讓一些腿部有殘疾的孩子坐著打球,讓上肢有問題的孩子參加賽跑游戲。
時間久了,院長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個叫珍妮的小女孩雖然少了五根指頭,可是爆發(fā)力極好,潛藏著賽跑的天分,自信開始一天天出現(xiàn)在那張稚氣、綻滿笑容的臉上。
孩子們漸漸開始展示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強項:有的擅長溝通,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自己手里的鮮花推銷出去;有的喜歡運動,熱愛體育;有的練就了不錯的廚藝……而最讓院長心疼的珍妮,20年后,終于憑借自己的努力,登上了殘奧會的領獎臺。
【演繹角度】
1.長痛不如短痛,重獲獨立生存的勇氣比什么都重要。也許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些傷痕,它們像魔鬼一樣纏繞著我們。我們不愿意去觸碰它們,因為只要輕輕一碰,就會隱隱作痛。所以我們選擇了回避,選擇了躲閃,選擇蜷縮在仿佛只有自己的世界里療傷,慢慢地失去自信,失去開拓新世界的能力。長此以往,傷痕會冰凍我們的情感,令我們無所適從,令我們無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有些傷疤,我們不得不揭開。
2.有人說維納斯因斷臂才被譽為美神,玉因有瑕疵才更受人青睞。我們身上或內(nèi)心的疤痕,展示著曾經(jīng)的人生脈絡和片段,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那些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或深或淺的疤痕,都代表一段記憶,串起了我們的人生。對一段人生來說,疤痕雖不美麗,卻可以變得可愛可親.
3.人因為有了傷痛才會變得清醒,因為經(jīng)歷過苦難,才變得堅強。
4.挫折是老師,時刻提醒我們身上有它刻下的傷疤,終有一天會蛻變成堅硬的翅膀。
5.人都會遭受不幸,更可以戰(zhàn)勝不幸!有位老人說過,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痛苦的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也許這個觀點有點兒偏激,但真正的人生只有經(jīng)過痛苦的磨煉才能綻放撲鼻的芳香。
【演繹素材二】
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高原地區(qū),有一位經(jīng)營蘋果園的農(nóng)場主叫楊格,他種植的“高原蘋果”味道好,無污染,在市場上很暢銷。一年,一場冰雹把已成熟的蘋果打得遍體鱗傷。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楊格十分冷靜,在銷售這些滿是疤痕的蘋果時,他打出了一條絕妙的廣告:“本果園出產(chǎn)的高原蘋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獨特風味。請注意蘋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那是高原蘋果特有的標記。認清疤痕,謹防假冒!”結果,這批受傷的蘋果極為暢銷,以至后來有經(jīng)銷商專門請他提供帶疤痕的蘋果。被冰雹打出疤痕,本是蘋果的缺陷,可農(nóng)場主并不回避,并不隱瞞,而是勇敢地正視它,結果這些缺點和不足不但沒有影響蘋果的銷售,反而成了“高原蘋果”的標記、特點和品牌,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
【演繹角度】
1.坦然面對,智慧化解。只有坦然面對,才能從困境中沖殺出來。
2.善用物者無棄物,善用人者無廢人。世上之物,皆可利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換個角度,疤痕也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3.挫折或失敗往往是成功的節(jié)點,人的潛能往往會在這個節(jié)點上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倫理之疤
【演繹素材】
中國藥科大學鎮(zhèn)江校區(qū)的一名大學生日前竟將千里迢迢從河北來探望自己的母親攔在校門口,并讓母親把帶來的一籃粽子原封不動地帶回去,最后,這位母親不得不含淚離開。母親的到來讓這名大學生感到不快,他覺得衣著破舊的母親會讓自己“丟臉”,會被同學笑話,于是堅決不讓母親進校園。
【演繹角度】
1.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曾經(jīng)心靈最純潔的學生也受到了熏染,拼爹、拼媽、比闊、斗富,有的甚至嫌棄父母,丟失了比金錢和光鮮的外表更珍貴的“愛”。這是個人心靈之疤,也是教育之疤,社會之疤,值得每個人反思。
2.百善孝為先,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要孝。一個人失去了孝,就好比失去了心臟,只是一具軀殼,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闖出一番天地。 有一種愛,深沉而博大,像春日里和煦的陽光溫潤每個人的心田——這就是父母之愛。 第一個擁抱我們,為我們傳遞溫暖的,是誰?第一個將跌倒的我們扶起,為我們拭干眼淚的,是誰?第一個在我們獲得成功的時候,心花怒放的,是誰?……
文化之疤
【演繹素材】
目前,“曹雪芹故里”被四地爭奪,分別是:河北唐山豐潤、遼寧遼陽、遼寧鐵嶺和江西南昌武陽。因各地資源投入多和聲勢浩大,這場爭奪堪稱中國名人故里爭奪“第一戰(zhàn)”。
所謂“曹雪芹故里”之爭,并非是在爭奪曹雪芹本人的出生地,而是曹雪芹五輩先祖宋代人曹世遠(據(jù)說為宋代名門望族)的祖籍地。眾所周知,曹雪芹的出生地是清代的江寧——現(xiàn)在的南京。
【演繹角度】
1.“曹雪芹故里之爭”是“紅學”之恥。
2.此類為了地方利益,而不惜一切精神與經(jīng)濟代價爭貼名人標簽的行為,不僅是對學術研究的庸俗化,更是對歷史的褻瀆與傷害。
3.歷史名人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和文化資源,適當打打“名人牌”,發(fā)揮一下“名人效應”,無可厚非。然而,歷史名人不是“搖錢樹”,更不是“救命稻草”。
觀念之疤
【演繹素材】
“糖醋活魚”(也叫“呼叫魚”)是一道宮廷菜,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有“糖醋活魚”這道菜的餐館很少,目前在北京只有一家餐館能吃到。這家餐館的負責人說,“糖醋活魚”的出現(xiàn)是為了體現(xiàn)廚師的手藝,由于做法殘忍,不宜提倡,他們也不主動推薦給客人。據(jù)法國中文媒體《歐洲時報》報道,有網(wǎng)民在中國國內(nèi)的網(wǎng)站上傳了視頻《糖醋活魚》,短片中幾位客人正在品嘗“糖醋活魚”。只見魚身雖已炸熟,并澆上糖醋濃汁,但魚嘴仍一張一合,好像在“呼叫”。用筷子戳到魚時,整個魚頭還會顫動,客人隨之大笑。11月7日,這部短片以標題《活吃炸魚》被轉載到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wǎng)站Yotube,短短3天已有20萬次點擊和638條評論。隨后,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此事,有動物權益保護者稱這段視頻令人感到惡心,認為部分中國人在虐食無助的動物,并抨擊中國這一極端的飲食習慣。
【演繹角度】
1.虐待動物等于犯罪。人吃魚不是罪過,但虐食是難以饒恕的罪過。魚是生物鏈上的一級,人食魚是為了個體生命的存活以及種族的延續(xù),正如魚吃蝦米一樣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不僅沒有感恩之情,反而變著法子欣賞“酷刑”,這就有愧于“萬物之靈長”的美譽。孟子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薄熬又谇莴F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笨梢娋右彩浅匀獾?,但不想聽到動物被屠殺時的慘叫。有人肯定會叫道:“此君子為‘偽君子!”不,不是偽君子!漢代賈誼在《新書·禮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話后說:“故遠庖廚,仁之至也?!辈荒苷J為魚反正是要死的,要被人吃的,那么它怎樣死,怎樣被吃,是用不著“上綱上線”的。不是這樣的!十惡不赦的罪人,反正是要死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將他活埋、梟首、車裂、凌遲、剝皮嗎?歷史上曾經(jīng)用過這類酷刑剝奪罪犯的生命,但當今文明世界再也不會用了,這就是人類的智慧,人性的光輝。
2.魚豐富了人類的食譜,作為有良心的人,應該懷有感恩之心,不應該讓魚死得如此痛苦。魚如果有靈魂,不會因為被吃而心懷仇恨,但會因為被虐食而“六月飛雪”。
環(huán)保之疤
【演繹素材】
攝影師亨利·費爾攜其系列作品“地球上的工業(yè)傷疤”在意大利、德國和新加坡等國舉行了巡回攝影展。他用鏡頭控訴了工業(yè)文明給地球帶來的不可修復的環(huán)境破壞。該系列作品以藝術家獨有的視角,通過對色彩和形態(tài)的巧妙捕捉,將人們的矛盾心理推至極端:乍看是絢爛多彩的藝術攝影,可在知曉它們竟是工業(yè)廢料排放帶對地球的極度破壞后,誰都會有觸目驚心之感吧。在意大利哥爾頓一站,亨利·費爾在談自己的作品時,顯得義憤填膺。他嚴厲指責還在使用紙巾的人們。他說:“洗過手之后我寧可在褲子上擦干,也不會用紙巾!” 作為環(huán)保積極分子,他周游世界,利用航拍,將工廠向自然環(huán)境排放廢料的情況記錄下來,以視覺震撼揭露工業(yè)制造帶來的噩夢,喚醒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
【演繹角度】
1.建設性的建議。分析環(huán)境遭受污染和破壞的原因,指出其后果的嚴重性,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挽救。
2.斥責那些破壞環(huán)境群體的自私、愚蠢,只見眼前利益,不顧及大局。
3.提高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強化“可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環(huán)保理念,告訴人們不能竭澤而漁。
4.加強國家監(jiān)管整治的力度。經(jīng)濟轉型和結構調(diào)整是當前國家經(jīng)濟政策的指導思想,改變以犧牲環(huán)境來換取經(jīng)濟增長的發(fā)展模式是轉型的需要。
食品安全之疤
【演繹素材】
臺灣至少有302家企業(yè)受塑化劑連累,受污染產(chǎn)品也擴大超千項,不僅飲料,就連民眾常吃的鈣片、乳酸菌咀嚼片等都受到波及,兒童吃的羊乳片和感冒糖漿也未能幸免。臺灣食品龍頭企業(yè)、統(tǒng)一集團的三種產(chǎn)品:寶健運動飲料、蘆筍汁和7-SELECT低鈉運動飲料也被查出有毒。除問題飲料流出臺灣,售賣珍珠奶茶的英國商人也疑似從臺灣買到摻有塑化劑的原料,而更多問題原料也同步銷售到中國大陸、美國、中東、東南亞等地。除悅氏運動飲料外,長庚生技、鮮茶道、臺灣比菲多等40多家中下游企業(yè)均被卷入塑化劑事件。
【演繹角度】
1.從法律層面建言獻策?!疤煜轮?,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痹诖驌艏樯痰耐瑫r,對監(jiān)管不力的公務員也絕不能手軟,因為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
2.從價值層面呼喚誠信。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形成講誠信的強大輿論氛圍,這不僅是維護正常生產(chǎn)生活和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從根本上鏟除滋生唯利是圖、坑蒙拐騙、貪贓枉法等腐敗行為的土壤。
3.從惡性競爭層面反思。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何在?人們指責企業(yè)缺少良心,并要求其強化自律、增強社會責任感。這種呼吁合理,但不得要領。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里,只要造假、行賄等在內(nèi)的非生產(chǎn)行為不受約束,那么諸如技術創(chuàng)新、降低成本等在內(nèi)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性行為就得不到正常保護。任何置身于其中的企業(yè)基于生存的本能,自然會加入到制假販假、污染環(huán)境、坑蒙拐騙等非法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