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清 王芳
【素材四】
馮友蘭——力爭學術自由,
反抗思想統(tǒng)制
1939年前后,陳立夫以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身份三度訓令西南聯(lián)大必須遵守教育部新規(guī)定,聯(lián)大教務會議決定致函抗辯??罐q函的執(zhí)筆者即馮友蘭先生,馮教授說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視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厭其詳,但準此以往則大學將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竊有未喻?!?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雄文,為學者立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馮友蘭的這篇雄文,則被后人贊為銘刻了一所大學“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tǒng)制”的光榮品質。 其另一雄文《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碑文》,被公認為最能彰顯西南聯(lián)大的精神及其特殊歷史意義。碑文有言:“聯(lián)合大學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guī)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 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學術自由精神在當今學術界卻日漸消逝了。
然而,在20世紀的學者中,受到見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馮友蘭;談起20世紀的中國哲學,唯一繞不過去的人還是馮友蘭。一個事實是,外國人因有馮友蘭而知中國哲學。李慎之曾經(jīng)評價說,馮友蘭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就如坎坷動蕩的近代中國的命運一樣,馮友蘭的一生,坎坷與矛盾并生,苦難與責任共存。馮友蘭開始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時已80多歲,年老多病,“耳目喪其聰明,為書幾不成字”,150多萬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筆錄而成。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圍繞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寫作中間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說,“現(xiàn)在治病,是因為書未寫完。等書寫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馮友蘭是拼著性命在寫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書。果然書成后4個月,他安然而去。
●多維解讀
1.人生的作業(yè)
古代先哲莊子曾經(jīng)發(fā)出過“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感嘆,形容人生短暫。但是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則因人而異。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業(yè)至關重要。馮友蘭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一切都圍繞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拼著性命寫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書,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終極作業(yè),含笑九泉。
2. 學術自由和精神自由
學術自由是學者治學精神自由的一種表現(xiàn),提倡學者治學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者要以懷疑的精神建立學術批評的民間立場,要敢于對行政干預說“不”。面對國民政府的三度訓令,馮友蘭慷慨陳詞,執(zhí)筆抗辯,其抗辯雄文被后人贊為銘刻了一所大學“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tǒng)制”的光榮品質,為學術自由樹立了典范。
【適用話題】
典范、精神自由、學術自由、老當益壯、站在巨人的肩上、活著的意義、人生的作業(yè)、要勇于說“不”……
【素材五】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梅貽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長,連續(xù)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后創(chuàng)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兑捉?jīng)》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泵焚O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這樣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典禮上,梅貽琦留下了中國大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彼痪幸桓駭埲瞬牛弧叭聘瘛钡娜A羅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強調對學生操行的培養(yǎng),要求教授在指導學生讀書、做學問時,必須指導學生如何做人。他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卻為清華請來了眾多的大師,并為后世培養(yǎng)出了眾多的大師?!吧归L斯,吾愛吾廬”,梅貽琦用這八個字概述了他與清華的血緣之親,也表達了他對清華的摯愛。梅貽琦逝世后,其弟梅貽寶含淚回憶說:“五哥長我11歲,生為長兄,業(yè)為尊師,兼代嚴父?!痹诩o念“九·一八”事變一周年的紀念會上,面對東北地圖變色的悲劇,他堅信“不甘淪為奴隸的民眾,將群起而圖之”。他信心十足:“東北三省雖亡,東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則東北將不致終亡?!痹谖髂下?lián)大時,到梅貽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會捧出一盤自制的叫“定勝糕”的點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勝糕”三個字,表達他們對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
●多維解讀
1. 大樓與大師
大學有了一流的豪華大樓,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辦學質量。當年,蔡元培執(zhí)掌北京大學時,北大并沒有大造崇樓巍宇,他的身邊云集著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馬寅初、劉半農(nóng)等一大批學術巨擘,他依靠這支群星璀璨的導師隊伍,一舉奠定了北京大學的基本品格。誠然,為使當下數(shù)量激增的大學生有良好的深造環(huán)境,添置必需的設備本無可厚非,然而,由于我們的大學缺乏辦學自主權,來自行政的干預過多,看一所大學辦得如何,往往不看其內質,而注重于可視可觸的“硬件”。隨著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大學早已不是凈土,“學術腐敗”事件層出不窮。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言猶在耳,斯人已去,反觀現(xiàn)實,惜哉痛哉!
2. 厚德載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間萬物的博大胸懷,他們甘心在別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鉆研。梅貽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這樣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華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這樣的幕后英雄,才有了清華學術星光大道上的光彩與榮譽。他本人雖然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在任內,卻為清華請來了眾多大師,并為后世培養(yǎng)出了眾多大師。正是這樣淡泊寧靜的心胸、包容曠達的厚德,成就了清華百年的別樣輝煌,梅貽琦本人也成了清華的名片而享譽全球。
【適用話題】
名片、豐碑、大師、愛國、信心、樂觀、破格、大學精神、厚德載物、大樓與大師、不拘一格攬人才……
【素材六】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書寫過現(xiàn)代中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東京審判。 1946年3月19日,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離開上海,遠赴東京。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后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我心頭之恨……對這些戰(zhàn)犯必予嚴懲,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萬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國人之托,定將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zhàn)爭元兇逃脫法網(wǎng)!”梅汝璈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在這場歷時達兩年半之久、人類司法史上罕見的大規(guī)模審判中,受審的28名日本甲級戰(zhàn)犯受到了應有的懲處。這位慷慨激昂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經(jīng)的一席話至今在我們耳邊徘徊不去:“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于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p>
●多維解讀
1.正義之劍
法理之劍舞“遠東”,梅汝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他代表中國人民參與的東京軍事法庭審判,不僅為中國人民贏得了正義,也對發(fā)展和維護國際的正常秩序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釣魚島爭端愈演愈烈之時,我們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劍再舞“遠東”。
2.銘記歷史
列寧說過,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讓中國人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梅大法官之言擲地有聲,發(fā)人深省。
【適用話題】
責任、諾言、正義、忘記與銘記、回望身后的腳印……
【素材七】
邵飄萍——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鐵肩辣手,記者當有天下責任;快筆如刀,報人不惜滿腔熱血”,這是民國著名報人、《京報》創(chuàng)辦者邵飄萍一生的真實寫照。素有“新聞救國”之志的邵飄萍,心懷壯志,為了新聞的真實與公正,抨擊丑惡,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蕩氣回腸的一章。袁世凱稱帝,他大聲疾呼:“袁賊不死,大亂不止。同胞同胞,豈竟無一殺賊男兒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筆直書:“有行兇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頭直指袁世凱。最終因不愿向反動軍閥張作霖低頭,面對30萬元巨額“封口費”毫不動心,遭到槍殺,以身殉國。
●多維解讀
1. 勇于擔當
一個合格的新聞人要勇于擔當。作為無冕之王的記者應該是公眾的眼睛,要盡量站在時代的制高點,對社會進行激情而理性的觀察、審視?;蛟S,因時代不同,記者所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但是,在“為人民代言、為時代立言、為歷史留言”這一點上,應該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將個人的“小責”,升華為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大責”。正如民國著名報人邵飄萍所言:“盡自己之天職,平社會之不平?!彪m路途坎坷,然信念不改,屢仆屢起,至死方休。飄萍一支筆,抵過十萬軍?!肮健碑敒?“鐵肩”所負,“真理”應為“辣手”所書?!袄笔帧背讼?、尖銳、深刻之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在“辣”的背后,應有一顆濟世之心。
2. 報人風骨
真正的報人應具有“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不顛倒是非、不嘩眾取寵”的風骨,傲視一切權貴。素有“新聞救國”之志的自由報人邵飄萍,心懷壯志,抨擊丑惡,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蕩氣回腸的一章,在不自由的境遇中,凸顯了一個自由的靈魂,彰顯出一個正直報人“鐵肩辣手,快筆如刀”的精神風骨。
【適用話題】
責任、風骨、勇于擔當、人間正義、人生的作業(yè)……
【素材八】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兩立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傅斯年,被胡適稱為“人世間一個最難得最稀有的天才”。在北大時,胡適、傅斯年和葉公超三人被稱為“三駕馬車”。 傅斯年曾說,“一天只有21小時,另外3小時是用來思考的?!庇腥嗽u價傅斯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的典范。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眾人,是因為他善于察納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進。我們本來都是一棵樹,只不過傅斯年用心專注,善于給自己修枝、打杈、尋水、培肥,終成棟梁。人人皆可為堯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戰(zhàn)開始后,傅斯年當上了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他先把貪污腐敗的孔祥熙趕下臺,抗戰(zhàn)勝利后,把另一個貪污的行政院長宋子文也趕下臺。傅斯年在給胡適的信上說:“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則讀圣賢書所學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無慚于前賢典型。士人之節(jié),在中國以此維持綱常也。”抗戰(zhàn)勝利后,傅斯年當了北大代校長,凡是敵偽時期在北大當教授的,一個也不聘,正所謂“冰炭不相容,忠奸不兩立”。
●多維解讀
1.人格典范
“千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這或許正是社會大眾對知識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種期許。在那個動蕩的多事之秋,民國學人傅斯年為“諤諤之士”做了生動的注腳。他一改一些知識分子唯唯諾諾、明哲保身等積習,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說自己的話,體現(xiàn)了中華學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意識,是一代學人的人格典范。
2. 給自己修枝
人和花草樹木一樣,也需要適時修枝。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崩献佑尚拗Χ蛉松溃f明只有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發(fā)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們本來都是一棵樹,只不過有人用心專注,善于給自己修枝、打杈、尋水、培肥。
【適用話題】
典范、正直、兼收并蓄、給自己修枝、冰炭不相容……
【綜 述】
歌德說過:“偉大人物的處境比別人更糟,因為平庸的人既然無法跟他們相比,便睜大眼睛盯住他們不放。”民國時代的教授,其學養(yǎng)的深厚與道德的示范是后人難以企及的。故欲通過梳理歷史積淀下來的史料與點滴記錄,以展現(xiàn)民國教授學問淵博、正直無私、天真爛漫、機智活潑、幽默風趣的內在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在論及民國學人時,曾這樣說過:“曾經(jīng)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jīng)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并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xiàn)的精神、傳統(tǒng)、風骨,已與我們相距甚遠。讀著他們,我們感到恍如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币虼耍忌庾x這些民國學人,應著眼于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大風采、大風度及大風骨,并找到與時代的契合點,使之與當下之學人,互為反照,從而突出人物某種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或價值所在,進而在作文“立意高遠、深刻透徹”上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