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先
【事件回放】
據2013年2月22日《北京晨報》報道,“一名叫梁齊齊的游客,在故宮大銅缸上刻下了‘梁齊齊到此一游。”原來,幾天前,故宮工作人員顏先生巡視時發(fā)現(xiàn)太和門附近的一口大銅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由于沒能“人贓并獲”,氣憤之下顏先生將此事發(fā)到微博上。此事立刻引來“罵聲一片”,還有人說“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網友紛紛譴責該游客“太缺德”,甚至揚言要“人肉”此人。
【深度剖析】
“××到此一游”,在中國大小景區(qū)隨處可見,很有中國特色。而這次“攤上大事兒的梁齊齊”竟然把字刻到了故宮的大銅缸上,實在讓人無話可說。
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目睹一個拖著長辮子的同胞把痰吐在紅地毯上的時候,就特地撰文,想喚起民眾文明意識的覺醒??墒俏覀冞€是遺憾地看到,盡管有些人腦后的辮子早已消失,陋習卻依然沒有改掉。
一、“到此一游”為何會出現(xiàn)?暴露故宮管理疏漏。
顏先生作為普通工作人員,都知道用“微博曝光”,引起社會關注 ,故宮的管理者是否想過用高科技的手段讓游客止步于“到此一游”呢?不管誰是誰非,責任在誰,最終暴露出的是故宮的管理不到位,為什么“到此一游”那么容易得逞?
大銅缸是重要文物,為什么不加強看管?要知道,故宮每天要接待的游客很多,不可能人人都是素質高的文明游客。故宮作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本應有世界級的管理水平。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但愿故宮在日常管理上多下工夫!
二、“逮到剁手”,此觀點實在過激。
“梁齊齊”在故宮大銅缸上刻下“到此一游”,這種蓄意破壞文物的行為,確實令人憤慨。因此,不論是故宮工作人員還是網友,對破壞文物者表示強烈的譴責,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發(fā)表“剁手”之論或“謾罵”無疑是“以惡制惡”,是不可取的。這種使用“語言暴力”的方式,真的能夠喚醒人們對文物的敬畏之心嗎?
三、加強普法宣傳,提高《文物保護法》的執(zhí)行力。
“梁齊齊”的行為的確令人不齒,可是必須正視的是,一些人不懂、不遵守《文物保護法》,責任也在文物管理部門身上!
曾幾何時,文物部門只注重于對文物的開發(fā)利用,在《文物保護法》的宣傳上明顯缺位,導致目前這部法律的社會認知度不高。因此,對于在故宮大銅缸上刻字等破壞文物的違法行為,與其“剁手”不如“普法”來得快。
文物部門應摒棄功利思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文物保護法》的執(zhí)行力。管住“梁齊齊們的手”,讓“到此一游”止步,故宮重任在肩!
四、加大懲治力度,讓“梁齊齊們”付出更大代價。
按《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對文物亂涂亂畫者,要處200元以下的罰款。如果破壞達到一定程度,公安部門還可以對破壞者予以拘留;嚴重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破壞者進行賠償。
故宮博物院2月22日發(fā)給媒體的公開函表示,“故宮的每一塊磚瓦、每一口缸、每一件展品都是珍貴的文物,是不可復制的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更需要我們?yōu)樽訉O后代守護好這些財富”。由此可以看出,“故宮大銅缸”不是一般的文物,只有提高“到此一游”的成本,加強對破壞文物者的懲處力度,才有可能杜絕這種行為的發(fā)生。
五、國人素質還有待于提高,應加強社會公德教育。
我們在譴責“梁齊齊”素質低的同時,也得反思一下我們的社會公德教育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為什么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原則一遍遍強調,一些人依舊我行我素?
無疑,學校公德教育的缺位是根本原因,如果從中小學開始就加強對文物保護的教育,讓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充滿敬畏之心,將來他們就不會有破壞文物的違法行為……
【時文鏈接】
從“梁齊齊”想到“趙根大”
路 人
上一周“梁齊齊”從默默無聞到國人盡知——皆因他在故宮的“大銅缸”上赫然刻下“梁齊齊到此一游”。于是網民憤怒,罵聲一片,還有人說要“剁手”。
然而僅僅幾天,“梁齊齊”似乎就被忘記了。故宮相關負責人出來說明,那缸,不是“銅缸”,鐵制而已,“梁齊齊到此一游”,也“未對鐵缸本身造成損傷”。聽上去是小事一件,不必過度驚詫。于是,按照“各領風騷三五天”的規(guī)律,三五天之后,果然沒人再提起“梁齊齊”了。
然而我卻從“梁齊齊”想起了“趙根大”。趙根大,蘇南地區(qū)的一介布衣,3年前到臺島旅游,在北海岸有名的野柳地質公園的千年巖壁上,信手寫下了“中國常州趙根大”7個大字。于是一時間,也是萬千斥責,說他“丟臉”,說他“素質低”,總之千夫所指,萬炮齊轟。但是到了今天,誰還記得趙根大,誰還曉得3年前的那場討伐?“到此一游”的“信手”,依然到處可見,趙根大之后,不是又有了梁齊齊嗎?
其實信手 “到此一游”,四處留下“墨寶”的,何止梁齊齊、趙根大?大西北有座天水名城,城中央有個伏羲廣場,廣場上偌大一口伏羲鐘,引來海內外華人相聚祭奠,紀念這位教咱們祖先結網漁獵據說又發(fā)明了八卦的始祖。然而就是這口大鐘,上面涂滿了國人的“手書”。一類是為己祈福,求伏羲保佑富貴發(fā)達;另一類則是罵娘,什么污言穢語都有,還有人大筆一揮,寫下“此鐘就是罵人鐘”。當然還有類似“I love you”的洋文,那可不是洋人的手筆,而是咱們國人學了幾句洋文后,竟也洋為中用,涂在了老祖宗身上……
伏羲鐘的滿目涂鴉,數年前也曾被傳到網上,也曾沸沸揚揚,“拍磚”也好,“反思”也罷,似乎也沒有超過一個星期,今天的我們,誰還記得遠在西北的那口鐘以及它的境遇呢?“到此一游”照樣滿目皆是,從萬里長城的古磚,到各大名勝古跡,就連故宮內高30米的保和殿匾額上,不是也有過“到此一游”的“留言”嗎?“趙根大”“梁齊齊”們的手書,甚至一直寫到了倫敦圣保羅大教堂的墻上以及紐約自由女神的腳下,可謂遍及四海。
從“趙根大”到“梁齊齊”,為什么生生不息、層出不窮?有人說是國人“手癢”,寫慣了;也有人說是“技癢”,會寫幾個方塊字,就要到處涂鴉;當然也有人說,咱們國人的心態(tài)里,其實有著“揚名立萬”的愛好,所以“到此一游”不算,還要“坐不更名立不改姓”,趙根大也好,梁齊齊也好,可都是“實名制”啊。然而依我之見,趙根大、梁齊齊們的前赴后繼、愈演愈烈,一是國人很少“反躬自問”,對于趙、梁一類,我們憤而斥之,地動山搖,但到了那口銅缸或是鐵缸跟前,自己恐怕也不免手癢,不自覺間也做了“趙根大”和“梁齊齊”;二是我們的“熱度”似乎太短、太不可持續(xù)。趙根大涂鴉寶島、伏羲鐘滿身穢語,事發(fā)當時,輿論之間,都曾千夫所指,然而“三五天”之后,便偃旗息鼓,再也無人記起——就說上一周萬炮齊轟、皆曰要“人肉”、須“剁手”的“梁齊齊”事件,到了一周后的今天,誰還會提起呢?這兩條,恐怕也是我們不少事情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要因。
(選自2013年2月28日《解放日報》)
【感 悟】
梁齊齊現(xiàn)在已經家喻戶曉,趙根大何許人也?原來是在寶島臺灣“北海岸千年巖壁”留下“墨寶”的“中國常州趙根大”。當很多人只知“梁齊齊”的時候,作者把他與“趙根大”聯(lián)系起來,分析了兩人的共同點后,著重剖析了“到此一游”為何會“生生不息、層出不窮”,見解頗為獨到。
【結 語】
游客的行為,間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形象和國民的整體素質。別讓“梁齊齊”個人的不雅行為,破壞了國人的整體形象。
每個人都不希望默默無聞地度過短暫的一生,難得造訪名山大川,總要留下自己來過的證據。這樣的心理誰都有,但是我們應該留下的是文明,而非無知、粗野。
在故宮銅缸刻字事件中,廣大網友表現(xiàn)出的憤怒,是文明的義憤,這說明文明旅游正在成為共識。文明的共識一旦形成,清除陳規(guī)陋俗,將如風行草偃、水到渠成。
真正的旅游,不僅要帶著眼睛,更要帶著心靈——得到文化享受,得到慎終追遠、溝通古今的情思。在心靈的享受上,自然會對文化、景點心懷敬畏,讓我們少一分蜻蜓點水,多一分珍惜和品味,使“到此一游”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