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琴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國際交流日益增多,許多大學畢業(yè)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本文基于“文化休克”產生的原因和過程,提出了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克服“文化休克”的教學方法,以期從真正意義上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休克;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9-0122-0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國際交流越來越多,從事跨文化交際的人員也越來越多。然而,很多人發(fā)現(xiàn),無論原先在校學習的語法有多么系統(tǒng)、發(fā)音有多么標準,當身處一個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時候,都會多多少少地出現(xiàn)語言表達不清、甚至語言交流失敗的現(xiàn)象。長此以往,人們就會對于學校英語課堂教學失去應有的信心,認為英語課堂教學缺乏實用性。我國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提高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的能力,克服“文化休克”這一問題,成為英語教學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入手,嘗試通過各種手段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
一、理論基礎
1.文化休克理論
“文化休克”是由世界著名人類學家Kalvero Oberg首先提出的,他認為文化休克是人在失去自己原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時,對新的環(huán)境產生的一種深度焦慮的心理反應現(xiàn)象。文化休克理論(或假設)指的是“在一個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驚訝或震撼的一種不愉快的經歷。這種驚訝或震撼一部分來源于新環(huán)境中一些未曾預料到的人或事,另一部分來源于新文化對原屬文化產生的消極評價”。在異國文化中,人們喪失了原有熟悉的社會角色,長期形成的母語文化受到了新文化的嚴重沖擊,新的生活方式又難以適應,他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造成交流的不快甚至失敗,有一種文化窒息感。文化休克一般包括四個階段:蜜月階段(Honeymoon Phase)、沮喪階段(Anxiety Phase)、調整階段(Adjustment Phase)和適應階段(Adaptation Phase)。每個個體經歷文化休克一個階段向另一階段過渡的時間長短不一,因個體的性格特征、認知能力、心理發(fā)展水平等諸多因素而異。
2.多元文化教育理論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隨之引發(fā)了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Banks)提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觀點,一種價值取向,一種教育的改造行動和一種改變教育的慣性結構為目標的課程?!痹诖髮W英語教學中,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落腳點在于通過課堂活動設計,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深度理解不同體系的文化思想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語言交際能力。
二、文化缺失在教學中的表現(xiàn)
K.J.Irving曾經說過:學習第二門語言時,如果不學習它的文化,就像只通過駕駛手冊學習駕車而從來不碰方向盤一樣。換句話說: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文化又制約著語言。語言和文化應該是同步發(fā)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反過來又能促進語言的豐富和發(fā)展。有了語言,人類才有了文化。人們學習一門語言,缺少了應有的文化知識背景,就會引起語言理解的障礙,甚至導致交流的失敗。例如:在教學中,有這樣一段英文描寫的文章:Bright red costumes,with hats,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are to be all craze inn the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這段文字將郵筒做了一番擬人化的描寫,透露著語言文字的幽默。在這段話中,對于任何一個大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文字、句式都屬于簡單水平,但是不少學生由于缺失了必要的文化知識而無法理解這段文字的真正含義,在被問起這段文字所描寫的對象時,異口同聲地回答:a lady.可見,文化知識的習得在語言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嘗試
1.在教學中加強英語諺語的滲透
許多大學畢業(yè)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遇到障礙,不是因為語法體系不夠全面,也不是因為語言不夠標準,而是因為對于一些英語的諺語缺少應有的了解。因此,教學中應該注意加強這方面的知識的滲透。如: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十句諺語,教師最好能給出每日的主題,然后將課堂開始的前五分鐘空出,請一兩位學生在班級內跟大家交流。教師也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及時給學生進行必要的糾正或補充。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狗的諺語:Top dog; Underdog;Gone to the dogs;Why keep a dog and bark yourself;A barking dog never bites; His bark is worse than his bite;Let sleeping dogs lie; Dog eat dog,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學生既發(fā)揮了學習的主動性,又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掌握了許多的諺語,為日后的跨文化交流掃除了不少的語言障礙。
2.在教學中使用多種手段激活學生文化背景知識
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有賴于語言。學習語言,只有將之與文化相結合才能學好。所以說,文化和語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時候,要想讓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激活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化休克的四個階段,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影像資料,如讓學生觀看英文影片《鱷魚.鄧迪》,教師在適當?shù)姆治鲋v解劇情,引導學生理解影片的幾條主線,然后要求學生寫800字的影評。通過對影片的評析,學生理解文化休克的四個階段就沒有那么困難了。再如:在進行《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Unit3 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課講解時,教師可以首先將學生分組,完成對托馬斯.杰婓遜的生平經歷的網上搜索,并請每組派代表在班級內進行匯報。在學生對托馬斯.杰婓遜這一歷史人物生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進行文章內容的講解。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被激活之后,理解文中介紹的許多偉人的思想和觀點就顯得輕松了許多。
3.在教學中進行中西方人們的習慣差異分析
習慣的差異也是人們遭遇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經常有意識地給學生分析中西方人們習慣上的差異,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采用不同的習慣思維,學生的跨語言交際能力將在潛移默化間得到訓練與發(fā)展。就以thank you一詞的用法為例。從開始學英語開始,我們就掌握了這樣一個用法,那就是西方人在得到別人的禮物或者贊譽時,無論關系是多么親密,他們都會使用thank you一詞來表示一種禮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親密的人之間就不需要那些繁文縟節(jié),那樣顯得生疏。當中西方的人們在交流的時候,由于思維習慣的不同就容易產生誤會,從而導致交流的失敗。因此,在教學中多給學生分析中西方人習慣上的差異,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4.在教學中分析閱讀材料的文體結構和風格
大學英語教材中,課文選材豐富多樣,體裁也各不相同。有記敘文、散文、小說、說明文和議論文,等等。各種不同體裁的文章,語言文字結構和風格也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向學生分析文章的文體結構和風格,這樣才能加強他們的語言理解力。通過對作者語言文字及寫作風格的理解,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例如:在進行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6 A Days Wait一課的教學時,教師應該以海明威的寫作風格為抓手,利用課文內容,如:課文中父親和兒子的一段對話“It was a hundred and two,”he said.“Who said so?”“The doctor.”給學生仔細分析海明威語言簡練的寫作風格,從而使得學生能確實理解海明威的這部經典作品。再如:在進行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7 The Shelter一課的教學時,教師要能根據(jù)文本特點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指導學生讀懂語言的深層含義。這篇文章是一篇戲劇劇本,劇本的人物性格鮮明,行為夸張,矛盾起伏跌宕,而這些都是通過語言文字傳遞給讀者的。如果學生只是進行逐字閱讀,那么要他們欣賞到這些深層次的美是不可能的。只有教師帶領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深度理解并進行人物性格分析,學生才能理解戲劇的語言風格和特點,才能真正懂得欣賞國外戲劇。
總之,教師只有理解了文化休克的概念、產生的原因和經歷的過程,理解了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在教學中結合各種先進的教學理論,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才能大大提高英語課堂的實用性,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跨文化交際叢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羅進德.跨文化交際翻譯——“十五”國家重點圖書(翻譯理論與實務叢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杜秀蓮.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新問題新策略[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4]Linton,R.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New York,1945.
[5]Parson,T.Essays in Sociological Theory.Glencoe,IL,1949.
[6]Useem,J.& Useem,R.Human Organizations,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