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欽平
【摘要】預習,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預習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從內(nèi)容的安排上談中學語文的課前預習,認為中學語文課前預習應要求學生讀“課文”、讀“注解”、讀“作者”、讀“背景”、讀“思考與練習”五個方面相結合,全面把握課文。
【關鍵詞】預習;高效
預習,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從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到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還有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無一不把學生的課前預習看做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中之重。預習,其實不是新課題,只是一個在新課程理念環(huán)境下被人們重新認識并加以重視的老話題。
中學語文課應該怎樣去預習?有時間的問題,有內(nèi)容的問題,有方法的問題,有怎樣落實的問題等等,總之要把這個問題說透,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辦到的。筆者僅就預習的內(nèi)容,談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語文課的預習應做到“五讀”俱全。所謂“五讀”即讀“課文”、讀“注解”、讀“作者”、讀“背景”、讀“思考與練習”。
一、初步感知讀“課文”
課文,即文章本身,是整篇教材的核心部分。預習時首先讀文章本身,是符合閱讀實際的。因為在我們工作、生活中需要閱讀的文章往往是沒有注解、思考與練習的附著物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標是對初步感知課文,對文本形成大致的印象,并發(fā)現(xiàn)疑問。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1、用手或筆頭指著每個字,每個標點,仔仔細細將全文讀一遍,不看其他任何內(nèi)容{含注解}。
2、用紅鋼筆標記所有能讓你產(chǎn)生疑問或興趣的內(nèi)容,如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或比較敏感的句子等。
二、疏通文句讀“注解”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認真閱讀課文下面的注解,以達到字詞的目標,初讀課文是留下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一邊朗讀、一邊信手涂鴉,口手并用,牢牢掌握字詞的音、形、義,完成基礎知識的積累,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及今后的閱讀掃清障礙。
2、查閱工具書,全面釋疑。課文下面往往只提供教材編撰者認為比較重要的或難以理解的字、詞、句的注釋,不是針對每個學生的通解。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查閱工具書,解決讀注解后還未能解答的疑難問題。
三、心靈相通讀“作者”
作者簡介一般有兩個作用,一是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二是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人生經(jīng)歷和獨特內(nèi)心體驗的外現(xiàn),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過程無疑對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要讀《孔乙己》必須讀“魯迅”,要理解“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就要讀懂“陸游”。因此我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一定要解讀作者。
學習材料的來源,課題下的注解有少量的,大部分要去課外查閱資料,這在今天不是什么難事了。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一般要求學生做到了解作者一生的成就(文學上的、思想上的、科學上)、主要思想以及在人們情況下以什么樣的心情寫下了這篇文章。只有和作者“心有靈犀”,才能較深入地理解課文。
四、回歸歷史讀“背景”
“作者”和“背景”是緊密相連的,因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的,只不過讀“作者”關注的是“個人”,而讀“背景”更多的是關注“社會和歷史”,側重點不同。歷史背景對作品的理解尤為重要。如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就必須同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歷史背景聯(lián)系起來。當時辛棄疾處于南宋偏安之時,金軍南下,占領中原廣大地區(qū),詞人的家鄉(xiāng)濟南歷城(今屬山東)失陷,為了抗擊金軍的占領,詞人率領義軍抵抗。南下后,雖歷任承務郎、湖南湖北安撫使,曾多次上書,陳述抗金恢復大略,均未被采納,后積極為北伐準備,赤膽忠心,但被罷相,憂憤而死。只有回歸到歷史環(huán)境中,才能理解他以廉頗自況,同時羨慕廉頗尚有人詢問,而自己卻被棄置一邊不聞不問的悲憤心情。
當然,“作者”與“背景”對理解文章的影響因文體而異、因文章而異,教師因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有的說明文、當代文,稍作了解即可,大可不必弄得如此復雜。
五、把握目標讀“思考與練習”
“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三維目標問題化地呈現(xiàn),其答案就是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其設計可謂匠心獨運,內(nèi)容上涵蓋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且由易到難,形成一定的梯度,如《孔乙己》一文的“思考與練習”(內(nèi)容略,詳見語文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35面),第一、二題主要是要求從具體的描寫和傳神的句子來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側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第三、四題要求挖掘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側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由此可見,“思考與練習“應既是教師教的“綱”,也是學生學的“綱”。學生預習是讀“思考與練習”便于把握文章的學習目標,以便在精讀課文、合作與探究、交流展示時做到抓住重點,有的放矢。
學生在預習時,只有落實了以上五個方面,方能對課文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才是有效的預習。有了有效的預習,高效課堂才能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