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勇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數學從中考考察到課堂實踐無不都在探索如何將基礎知識轉換成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參照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發(fā)展的設置有針對性的以生為本的新型教學方案來抓住學生認知與知識點的結合點,優(yōu)化教學流程,剔除死角,有效提升學生能力,最終提高課堂效益。
【關鍵詞】初中數學;認知規(guī)律;實踐活動;課堂流程;學習小組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廣,初中數學課堂逐漸走上以生為本,知識轉化能力的正軌道路,課堂面貌得到了積極的改觀。作為初中教學的指揮棒,中考試題也越來越側重于考察學生的數學靈活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初三數學課堂更不能再沿襲照本宣科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要盡最大可能祛除改革死角,主動去探索和優(yōu)化教學流程,最終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幫學生遷移知識,生成能力,完善學生數學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效益。鑒于此,筆者結合這些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對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以生為本,實現(xiàn)能力型課堂進行如下探索與研究:
一、契合學生認知,設置高效課堂
課堂作為數學教學的根本陣地,是讓學生完成基礎知識和能力提升的淵藪,所以我們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從課堂教學入手。囿于45分鐘的時間限制,和初中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認知特點,我們就要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契合生活情境的數學問題,以期來激活他們探索興趣的課堂形式,或者構建學習小組讓大家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所以,筆者認為我們的高效數學課堂不能缺少以下三個元素:
(一)巧設趣味課導,誘發(fā)探索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優(yōu)秀的課堂導入是激活課堂氣氛,牽引學生探索興趣的不二法門。課堂伊始我們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好奇心,巧妙設置趣味情境導入,牽引他們切入到數學知識的認知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激活學生的探索欲望,提升課堂效率。
例如,我們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筆者在課堂伊始就用一個故事來牽引大家探索:凱撒大帝統(tǒng)治埃及期間曾用馬鞭指著巍峨的金字塔問埃及大臣:“你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嗎?”該大臣回答:“陛下,經典上并沒有它高度的記載,也沒有人有能力爬上去測量它的高度”。凱撒微微一笑說:“那就讓我來告訴我的臣民吧?!北娙藷o不驚愕,然而沒有想到凱撒并沒有去攀爬,而是用長矛在士兵的協(xié)助下很快測出塔高131米。故事講到這里猛然發(fā)問:同學們知道凱撒是如何用長矛就能測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嗎?正在大家狐疑不決的檔口,筆者因勢利導:我們接下來就學習凱撒的這“獨門絕技”———相似三角形……這個包袱緊緊抓住學生的獵奇心和探索欲望,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構建學習小組,統(tǒng)籌合作學習
學習不是閉門造車的過程,是互動探索,共同提高的過程。因此,高效的數學課堂需要同學們來共同探索,一起提高。教學實踐中,統(tǒng)籌小組學習不能機械地以前后桌地域性組合,而是要根據學生實際認知探索:第一,人數要合理科學,太多不好統(tǒng)籌,太少可能討論不充分,通常是5個人左右;第二,學習小組要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為原則。所以,初中數學教師一定不能盲目地組建小組,要從每位同學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學情出發(fā),爭取將層次、能力和特質不同的同學進行統(tǒng)籌搭配,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每個小組都有均勻的學生層次分布。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相輔相成、優(yōu)勢互補的積極學習狀態(tài),最終實現(xiàn)共同進步和提高。
(三)結合生活實例,當堂鞏固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初中數學在我們周邊生活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無論是進貨賣東西、還是投資理財提高收入等等,我們都可以用數學這個工具來解決。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線教師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契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大家的數學運用能力。
比如:在探索“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時,我們就可以結合如下生活實例來引導學生探索:小花開網店,通常每天平均可以賣出30雙鞋,每雙鞋獲利50元。五一節(jié)日期間,為了促銷策劃活動方案。統(tǒng)計以前的數據顯示,假如單價降低1元,平均銷量每天會增加2雙。假如該方案要求網店在五一期間達到每天不少于1200元的利潤,我們應該怎樣調配價格?如此問題設置,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強化了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二、客觀對待錯誤,引導學生反思
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作為教師,不要害怕學生出錯,更不應該回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我們應該”將錯就錯”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反思,強化正確取向。
我們在學習和練習中出現(xiàn)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發(fā)現(xiàn)錯誤后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錯誤發(fā)生的原因,通過對比加深印象,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補充和鞏固學生數學學習時的不足,同時可以激發(fā)同學們尋找更便捷的解題方法。比如,我們在教學《平均數》時,筆者要求同學們算出全班人的平均歲數,許多同學都覺得簡單,以所有人的歲數相加然后除以總人數,而有的則說先分別統(tǒng)計12歲到14歲的學生各多少人,如果12歲的為a人,13歲的為b人,14歲的為c人,那么全班的平均年齡就是(12a+13b+13c)再除以全班人數就能得出平均年齡。這個簡單的問題中可以看出,第一種解法方式雖然可行,但是具有的實際操作性不強,而另外一種解答方式則能方便快捷的解答這一數學問題。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兩種解答方式進行對比,那么顯然第二種解法方式要方便快捷一點,尤其是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在實際問題中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找出更加準確快捷的解答方式,不僅節(jié)約了時間,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優(yōu)化課堂作業(yè),鼓勵參與實踐
當堂作業(yè)是利用課堂后幾分鐘對新學知識的練習和鞏固,它能有效鞏固知識,抵制遺忘,遷移知識生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數學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教材的充分利用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斷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筆者通常給大家設置一些開放性試題來趁熱打鐵,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期突破固定的學習模式,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如:假如a和b存在ab=1,那么1/(a2+1)+1/(b2+1)=____。這樣的試題就比較開放,我們可以讓學生探索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同學就想到了特殊值法很快得出答案;也有的將ab=1帶入求得結果等,學生尋找不同的數學解法和解題思路時,數學思維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提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數學知識,讓學生敢于突破思維定勢,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為實現(xiàn)高效的數學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上是筆者在以生為本課堂新理念教學活動中的實踐與心得。此外,我們還需要努力構建實踐課堂,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當堂將理論知識生成能力。當然,教學實踐中,我們當然不能拘泥于以上幾點,我們要在還原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摒棄枯燥的理論說教和題海論證,要適時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來進行研究與探索,然后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博采眾長,摸索出適合班級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xiàn)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效率的目的,完成新課改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李政.初中數學課堂高效轉型探索新的[N];中學生數學報,2011年.
[2]楊興輝.響應新課標提升課堂效率[J];新課程(教師),2012年12期.
[3]韋增棵.優(yōu)質高效的數學課堂是怎樣煉成的[J];中學生數理化,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