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 要】面對新媒體對傳統(tǒng)報業(yè)的沖擊,黨報副刊必須順應變化,做出應對。一系列的改版,為副刊帶來了新轉機。改版不只是版式上的創(chuàng)新,更是副刊內容的變革。通過各個板塊的重新組合,力求在新聞的“副刊化”和副刊的“新聞化”方面探索出一條紙媒發(fā)展的新路。
【關鍵詞】副刊 本地化 新聞化
報紙副刊發(fā)展到今天,已不再是過去那種純粹的文學副刊,而是進入了大副刊時代。從《阜陽日報》的副刊發(fā)展來看,2009年和2013年先后兩次改版,這兩次改版不僅是版式的調整,也是內容上的變革。
一、副刊本地化
改版前,《阜陽日報》的副刊有《文化娛樂》、《環(huán)球博覽》等版塊,改變后副刊全面本地化,增加對本地新聞的延伸報道。
兩次改版,副刊通過各個板塊的重新組合,力求在新聞的“副刊化”和副刊的“新聞化”方面探索出一條發(fā)展新路。
第一次改版后,版面設置有《文化》、《教育》、《農(nóng)村》、《民生》、《消費》周刊、《休閑》周刊等。2013年又正式推出《城市》版。目前的板塊設置是一周6個正報3版,2個周刊,《休閑周刊》周二刊發(fā),《消費周刊》周四刊發(fā)。具體板塊如下:周一《農(nóng)村》,周二《城市》,周三《教育》,周四《文化》,周五《民生》,周六《平原》(文學副刊)。《休閑》周刊為4個版,分別是休閑、潁人情感(文學副刊)、史海鉤沉、軍事,周四的《生活》周刊則有消費、健康養(yǎng)生、互動百姓、視點(讀圖版)。所有板塊中,只有史海鉤沉、軍事這2個是網(wǎng)絡版。副刊“新聞化”,帶來了整個報紙板塊的變革,使得三版不再是純粹的文藝副刊,而是關注民生、包羅市民衣食住行、休閑消費的大副刊,在引導消費、服務生活上體現(xiàn)出貼近性、服務性、引導性和趣味性。
二、副刊“新聞化”
現(xiàn)在的副刊進入專副刊時代,不但有副刊還有???、特刊等多種形式。要做得更好看必須在深度報道、觀點闡發(fā)、引導輿論在上功夫。①
副刊由于受出版周期所限,新聞的時效性不如新聞版強,但必須圍繞新聞找選題,做策劃,以新聞性保持其可讀性、服務性和時代性。以《城市》版為例,雖然問世時間并不長,但能夠根據(jù)每一時期的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確定新聞選題,體現(xiàn)了副刊也能夠與時俱進的特點。2013年以來,我們推出了《阜城公廁少 街頭如廁難》、《高清電子警察“上崗” 帶來交通秩序新變化》、《阜城停車難引發(fā)亂停車》、《跟蹤阜城垃圾清運之旅》、《放心早餐惠百姓》、《停車收費新規(guī)實施探訪》等稿件,引起讀者關注,起到很好的社會效果。為了使報紙更貼近更好看,《城市》版還推出了“三百六十行”、“城市人物”等欄目,將視角對準我們身邊的小人物,展現(xiàn)城市生活各個領域的從業(yè)者的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讓普通讀者覺得黨報的新聞也可以對準基層老百姓,讓他們覺得很親切很可信。
1、副刊新聞策劃的重要性
加強新聞策劃,一是要關注新聞事件,二是注重挖掘背后的新聞價值。②副刊編輯既要學會從新聞中找新聞,也要注重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比如今年春節(jié)期間,編輯發(fā)現(xiàn)阜城的一些街道垃圾堆積嚴重,市民對此產(chǎn)生了困惑。編輯敏銳地捕捉到這個現(xiàn)象,立即請記者采訪,探尋原因。記者很快通過采訪得出原因,由于春節(jié)期間,阜城產(chǎn)生的生活垃圾比平時明顯增多,尤其是節(jié)日期間的鞭炮、各種煙花禮炮紙屑,飯、菜、包裝袋等生活垃圾大量產(chǎn)生,沒有及時清運,同時加上小區(qū)物管人員放假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垃圾堆積。3月5日我們及時推出了《節(jié)日垃圾增多 城市文明受考驗》的報道,及時解答了市民的疑惑。同時配發(fā)的言論又對市民的一些不文明行為進行了批評,都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接著,我們還推出了后續(xù)報道,3月26日又刊發(fā)了《跟蹤阜城垃圾清運之旅》的延伸報道,這次記者跟著全城垃圾轉運走一圈,讓老百姓對阜城每日產(chǎn)生的垃圾量有所了解,并且知曉了垃圾出城的全過程,體會到垃圾清運人員的工作辛苦,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2、副刊“新聞化”對編輯提出更高要求
副刊的“新聞化”,不僅要求要有一支善于走基層、善于發(fā)現(xiàn)新聞的出色記者,也要求副刊編輯具有敏銳的新聞敏感和善于策劃善于組織的能力。
因此,副刊編輯必須做一名學習型編輯。筆者認為,學習型編輯應該從兩方面來培養(yǎng)。一是必須具有廣泛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編輯具有良好的版面策劃能力的前提。二是培養(yǎng)編輯對未來事物的預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城市》版是個全新的版塊,不像農(nóng)村、科教、文化等版塊有固定的報道對象和范圍,所以每一期的報道內容編輯策劃起來頗有難度。它要求編輯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社會生活新事物的敏感性。有效的方法是廣泛瀏覽相關報紙,從網(wǎng)絡上找線索,并且還要經(jīng)常出去走一走,決不能在辦公室“閉門造車”。
作為《城市》版編輯,版面的每期主題都事先有規(guī)劃,并且盡可能地擬好提綱和要點。在有時間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和記者一起去采訪。在參與采訪的過程中,不但可以熟悉整個采訪過程,從采訪對象身上學到東西,還可以通過采訪,了解到社會的豐富多彩。
3、副刊“新聞化”與新聞版的區(qū)別
副刊一直以來都肩負著和新聞版塊不同的使命。黨報副刊的優(yōu)勢在于其知識的科學性、信息的權威性、思想的深刻性、形式的藝術性、語言的文學性,有高水平的作者隊伍,有高素質的讀者群體。其讀者,一般是黨政干部、白領階層、大專院校的老師學生等。③
報紙副刊的品位是毋庸置疑的。副刊的“新聞化”,有其相應的特點。
一是副刊的新聞是有故事的新聞。它必須更耐讀更好看。不是一般的消息報道,而主要是深度報道和現(xiàn)場感很強的記者見聞和觀察思考類稿件。
二是副刊“新聞化”要保持一定的文學性。要求版面文章的風格、語言上更講究遣詞造句,更優(yōu)美生動。
三是副刊“新聞化”可以根據(jù)時代的主題,策劃熱點話題,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表達和闡述新聞版難以深化的社會熱點。報道形式上可以采用照片、漫畫、言論等多種手法,凸顯副刊版在做新聞方面的優(yōu)勢。
四是可以圍繞一個時期的報道重點,安排版面內容,并且可以選用各種版式語言進行創(chuàng)新和美化。
五是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更容易傾聽群眾心聲來做老百姓感興趣的新聞。讀者可以來信來電咨詢問題,副刊也可以針對讀者疑問請有關專家答疑解惑,體現(xiàn)更強的貼近性。
三、權威評論為副刊加分
副刊“新聞化”有一個重頭戲——評論。為了使做本地新聞的副刊更好看,抓好評論板塊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阜陽日報》尚無專門的時評板塊,副刊做好評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充分發(fā)揮思想和輿論引導方面的優(yōu)勢,及時發(fā)出主流權威的聲音,努力成為觀點紙和思想庫。
以《城市》版為例,開設了2個評論欄目,“城市一周”和“街談巷議”。前者是關注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一周內發(fā)生的新鮮事和現(xiàn)實問題,采取“觀點+事實+分析”的述評方式采寫稿件,后者是討論大家關注的城市話題、生活話題、社會話題。評論是面向社會的,所有讀者都可以投稿。更重要的是,為重要新聞配發(fā)評論,這為解讀新聞、輿論指引起到很好的作用。編輯在這方面富有責任。版面編輯寫評論,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比較熟悉新聞,是閱讀該條新聞報道的第一讀者;編輯熟悉當前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政治導向上容易把握;編輯寫評論可以根據(jù)版面要求決定篇幅大小,同時也可以根據(jù)具體版面靈活調整,更容易操作。
新聞評論之所以在版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當下媒體競爭的特點有關。有人提出,眼下新聞媒體的競爭已經(jīng)從信息量競爭階段進入“觀點競爭”階段。簡單地說,如果說新聞是滿足讀者“知其然”的需求,那么,評論滿足的則是讀者“知其所以然”需求。所以,副刊新聞化的一個要求便是加強版面的評論分量,讓版面發(fā)出聲音,讓副刊更加好看,讓紙媒更有力量?!鞍ㄔu論之內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不僅是對新聞實踐的檢閱,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實力的展現(xiàn)?!彼?,在做好新聞的同時,按照同樣創(chuàng)優(yōu)的行動去打造評論精品,也是每一位副刊編輯應該努力的方向和長期堅持的道路。
四、文學副刊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
在副刊本地化的大形勢下,原有的文學副刊也不斷進行調整和變化。《平原》版是《阜陽日報》的一個老品牌,創(chuàng)辦于1958年1月,定位為綜合性文藝副刊,主要編發(fā)散文、詩歌、隨筆、雜談等。除了繼續(xù)堅持原有的定位之外,還不斷進行微調。
一是淡化文學性,強化現(xiàn)實性。在新形勢下,不僅面向文學愛好者,更面向所有的讀者。在一個全民寫作的時代,這個轉變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以本地作者為主,突出地域性特點。打造潁水之濱之類欄目,注重本土鄉(xiāng)情鄉(xiāng)風的挖掘與寫作,與廣大讀者拉近距離,體現(xiàn)接近性。
三是加強編采互動,經(jīng)常開展主題征文、約稿活動。
報刊界有這樣一句話:“新聞招客,副刊留客”。報紙副刊,既不是單純地姓新(新聞),也不是單純地姓“文”(文學),是復姓“文新”。文新結合,正是報紙副刊的方向。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會長丁振海說:好的副刊本身攻守兼?zhèn)洌ナ仄胶?。在新媒體對媒體格局的變革中,有人認為傳統(tǒng)報業(yè)進入歷史的衰退期,做出了報紙消亡論的斷言。對紙媒而言,當然要積極應對,不能坐以待斃。黨報的應對之策除了要積極加強對新媒體的使用,同時也要重視自身編輯記者隊伍的建設,加強選題策劃、加強深度報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①滿巖,《大副刊時代的到來》,《新聞與寫作》,2013(4)
②郭志英,《如何加強報紙副刊策劃的新聞性》,《新聞采編》,2011(2)
③張孺海、熊喚軍,《報紙文學副刊的新聞化特征》,《新聞前哨》,2009(10)
(作者單位:阜陽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