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嶸
【摘 要】隨著民眾對社會話語權和知情權的呼聲愈發(fā)增高,媒體也隨之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更為顯著的作用。媒體的輿論傳播在社會熱點事件中也產(chǎn)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有時甚至主導了社會輿情的走向,使受眾走向誤區(qū),并影響事件本身的發(fā)展。本文以年初熱點話題“李天一事件”為線索,分析事件的輿論傳播機制以及所產(chǎn)生的輿論效應,指出媒體在此次報道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得出一些啟示。目的在于讓媒體的新聞報道在輿論引導中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讓媒體的輿論回歸理性,正確引導受眾心理,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從而正確發(fā)揮媒體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市場驅(qū)動 輿論傳播 輿論引導
事件:“李天一事件”以及所引發(fā)的輿論效應
2013年2月17日,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夢鴿夫婦的兒子李冠豐(原名李天一)與4名同伙在北京海淀一酒吧,借慶生為名,與一名女子喝酒后將其帶至賓館輪奸。3日后,涉案5人被警方刑拘,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22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報李雙江之子李某涉嫌輪奸被刑拘。在2011年李天一曾因打人案被判收容教養(yǎng),去年9月解除教養(yǎng)。
李天一的“二進宮”成為2013年春節(jié)后最熱門的新聞之一,引發(fā)了一輪關于家庭教育、社會公平的大討論。該事件首先由幾大門戶網(wǎng)站報道后,立刻引來瘋狂轉(zhuǎn)載。隨后第二天,紙質(zhì)媒體跟進,國內(nèi)各大都市報都在醒目位置報道了該事件。電視媒體也隨后跟進,并在此基礎上做了更充分的報道。不僅挖掘和還原了事件的前前后后,而且把李天一的成長過程進行大搜索和曝光。包括小學時的打架斗毆,去國外讀書時與外國學生沖突,在家里對裝修工人兇神惡煞等等。此時“李天一”事件已經(jīng)脫離了其事件本身了,而被貼上了“社會公平”的標簽。
微博在此次事件中再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連續(xù)近一周“李天一”都占據(jù)微博熱搜榜。隨之也滋生了一系列謠言,譬如李天一的親生父親另有其人等。該事件中受害的女孩子怎么樣了?五個人應該受到什么樣的懲罰?家庭和社會應該如何反思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jīng)沒人關心,所有的焦點集中在“李雙江兒子”這個社會身份上。
進程:新聞媒介輿論傳播中的“自相矛盾”
李雙江之子涉案一事是那段時期媒體的“要聞”,不但網(wǎng)絡爆炒,傳統(tǒng)媒體也是爭先恐后,結(jié)果是萬眾矚目。仔細瀏覽每天的相關新聞以及各媒體發(fā)表的評論,會發(fā)現(xiàn),除了涉案本身和被拘留是事實外,其他大都是傳聞。這些傳聞大都被冠以“爆料”、“被曝”、“據(jù)傳”、“有博客透露”、“有知情人稱”,大多無具體人、無具體出處、無具體時間和地點,也就是說,信息來源的渠道可信度不高。然而,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激憤情緒、是非議論、好壞評論,卻照樣發(fā)表、照樣叫座。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和輿論也開始或多或少的受傳聞的影響,時而言之鑿鑿,時而又稱子虛烏有。常常是一個傳聞出來,立即成為各大網(wǎng)站的重大新聞,此起彼伏,真真假假,時常還是肯定與否定并列,共同在吸引眼球,媒體的輿論也在傳聞中漂浮著。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關注。為了博得點擊率,網(wǎng)絡上炒作各類事件是個常態(tài),因為點擊率是網(wǎng)絡的生命,炒作也就成了時尚,傳統(tǒng)媒體則相對嚴謹。但是在“李天一”事件中,傳統(tǒng)媒體也放棄了自己一貫的低調(diào)嚴謹,開始炒作,并充斥了自相矛盾的信息,導致虛假和水分不斷充斥在報道里,這是以前所不多見的。
原因:任何事件的背后都有其發(fā)生的背景和原因,事件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固然是吸引媒體關注的原因,媒體日漸商業(yè)化也是外部一個主要誘因
1、內(nèi)在動因——事件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信息進入媒介議題從而形成輿論強勢,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聞價值是基本條件之一。“李天一”事件進入媒介議題并引起廣泛的關注,成為主流媒體報道的對象,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首先是事件本身的反面性。近年來“星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字眼,在媒體的報道中頻繁出現(xiàn)。然而這次事件的主人公也是“星二代”的代表,基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以及行為的惡劣性,更能吸引媒體和受眾的關注,從而也使媒體不斷加大對事件的深度挖掘。其次是顛覆常理的矛盾性和沖突性。李天一的所作所為是與媒介和社會輿論長久以來宣揚的主流價值相背道而馳的,它刺激了大眾的神經(jīng),挑戰(zhàn)長期以來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拷問著社會良知和本性。最后是迎合受眾的心理動向。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法律制度存在很多漏洞、社會保障體系有諸多不完善以及社會道德出現(xiàn)滑坡,這些問題長期引起受眾的關注,與此相關的社會事件自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2、外部誘因——媒體商業(yè)化
在日益商業(yè)化的新聞生產(chǎn)線上,媒體在操作中主要考慮兩個標準:一是新聞制作中的業(yè)務標準(事件適合于媒介進行新聞處理的各種條件);二是新聞傳播中的市場標準(事件能夠滿足受眾新聞需求的諸條件以及吸引受眾興趣的諸條件)。這些價值標準外化為滿足受眾需求,迎合受眾的興趣點,從而就形成了以吸引眼球為標準的模式。但是,過度注重新聞價值的業(yè)務標準、市場標準的結(jié)果是,媒體忽視了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喪失了其力求客觀、全面的新聞素養(yǎng)和精神。如“李天一事件”,就這次事件本身的事實價值而言可能并沒有那么高,但基于事件當事者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事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具有很強的新聞報道價值,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不僅迎合受眾心理,同時能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谶@種現(xiàn)狀,媒體為吸引受眾而陷入集體無意識狀態(tài),在議程設置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側(cè)重這類選題。在媒體報道信息容量一定的情況下,對此類信息的過度關注將必然造成輿論導向的偏離。
啟示:“李天一事件”已經(jīng)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今后還會有“張?zhí)煲弧?、“王天一”出現(xiàn)。媒體的報道又該往什么方向去,這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
1、規(guī)范媒體輿論,謹防媒體暴力
“李天一事件”中,涉事人員除了李天一之外還有四名同伙,然而媒體的輿論焦點卻集中于李天一,媒體的出發(fā)點可能偏離了該事件本身。媒體尤其是網(wǎng)絡媒體的報道已經(jīng)超越法律之外,對人從人性上進行審判,其實也是干擾了司法的公正。
事實上,近年來輿論暴力甚至輿論殺人已經(jīng)屢見不鮮。而作為輿論的重要載體,媒體應該保持克制和客觀的立場,保證新聞的公正性。輿論是依據(jù)新聞事實而產(chǎn)生的,同時也是對事實的一種延伸。媒體在進行輿論引導時,應該著眼于事件本身。央視記者柴靜說“記者要表達事實而不是情緒”。對于典型性事件和社會敏感事件,媒體更應該冷靜,在充分把握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進行信息的傳遞。媒體對于社會和大眾的責任要求其不能純粹考慮眼球效應,一味地去迎合受眾的口味甚至情緒,最終只能助長“廣場效應”的嚴重化,造成整個社會民眾的心理危機和信任危機。
2、提高媒體素養(yǎng),理性引導輿論
在此次事件中,媒體和受眾的關注焦點一直在涉事者以及其家庭背景上,受害者被遺忘在角落,為其發(fā)出的聲音微弱,幾近于無。公眾和媒介輿論應該基于輪奸案本身討論其行為對個體尊嚴的踐踏和對社會治安的挑戰(zhàn)。懲罰和反思個體的人性之惡,關心和維護受害者個人尊嚴,重拾公眾對社會環(huán)境的信心,才能依法追求社會正義和和諧。如果輿論一味的高喊“天理難容”以防止權力干預,那么只會陷入“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民粹陷阱。
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面對網(wǎng)絡、微輿情的強勢介入,媒體應該努力做到以下三點,從而有效提升輿論引導力,構(gòu)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首先要尊重新聞規(guī)律,還原事實真相。面對多元紛呈、真假難辨的網(wǎng)絡輿情,就需要媒體以反思的專業(yè)精神,深入采訪、多方求證、理清成見,為受眾提供事實真相,主流媒體能否對公眾及時進行釋疑解惑,成為考驗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的關鍵所在。其次是強化第一時間,保障公眾知情權?;ヂ?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的突飛猛進造就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公民的話語權有了極為廣闊的釋放空間,社會輿論空前繁盛?!暗谝粫r間發(fā)出權威準確的信息”,“公開透明地應對”, 應當成為處置公共突發(fā)事件的基本原則。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主流媒體要在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做到關鍵時候不“失語”。同時,針對公眾最為關心、質(zhì)疑最多的問題,請專家學者解答,或請相關部門直接對話交流,以消除可能產(chǎn)生負面輿論熱點的信息盲點。
此外,還要深入分析輿情,提升輿論引導能力。面對一些不可預見的突發(fā)性事件,媒體在思想上應努力把握主動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力爭搶先發(fā)布權威信息,做到先聲奪人,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真相和動態(tài),客觀全面地報道處置措施和進展,并以權威主流的評論引導社會輿論,向受眾展現(xiàn)事實的真相,平息社會風波。
參考文獻
①成美、童兵:《新聞理論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53
②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1
③柴靜,《記者要表達事實而不是情緒》[J].《中國青年報》,2011-10-23
④李建峰,《媒體傳播格局變化對輿論引導的挑戰(zhàn)》,《今傳媒》,2013(1)
⑤《把握輿論引導特點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學習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札記》[J].《新聞戰(zhàn)線》,2008(10)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