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艷
摘 要: 在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素質方面,中學語文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化中學語文教育改革,要做到科學編排教材,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培養(yǎng)語文能力,重視發(fā)展非智力因素,優(yōu)化學生思維品質,積極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樹立素質教育思想。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教學方法 師資隊伍建設 思維能力
中學教育屬于基礎教育?;A教育在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方面起奠基作用。教學改革涉及所有的科目,語文教學改革在教學改革中意義重大,它落實素質教育的情況如何,不僅對初中語文教學的自身質量產生影響,而且關系到整個基礎教育的質量。漢語是我國的母語,她既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在整個中學教育體系中,在培養(yǎng)中學生素質過程中,中學語文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素質教育,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對語文教學功能價值取向的反思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薄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币馑际钦f,不學習《詩經》一類的文學作品,就說不好話,作不好文章;說話作文如果沒有文采、不生動,說的話和寫的文章就不能流傳得廣泛和長遠。我國唐代實行了科舉制度,選士過程很重視選拔對象的詩歌水平和編故事的能力,這促進了唐代詩歌與小說的繁榮;宋代擴大科舉規(guī)模,考試方法以“策對”為主,形成了大氣磅礴的政論風格,推動了規(guī)模浩大的古文運動,同時也帶來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議論之風,讀書人的思想品位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變法”與“反變法”的政治場面。從教育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唐宋兩代的漢語文教育的確達到了某種極致,數(shù)以萬計的讀書人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出色展示,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以至在今天的任何一部文學史和任何一本語文教材中,唐宋詩、詞、文、賦的一篇篇絕代佳作都如同日月星辰,永遠閃爍耀眼的光芒。
二、科學編排教材體例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教材體例編寫的科學程度對教學成效有導向性的作用。然而,基于中學語文工具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還需要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專項訓練,為此,在保證整體性的前提下,對中學語文發(fā)展規(guī)律作規(guī)范性的文法探索,對語法現(xiàn)象作系統(tǒng)性的分類歸因,對語文知識作復合式的訓練項目,編寫一些輔助性的學習教材,都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多年來,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統(tǒng)一格局,當然,這有其積極意交,統(tǒng)一規(guī)范便于統(tǒng)一管理,便于總體水平的提高,但統(tǒng)一與個別的矛盾關系是事實存在的。我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過于統(tǒng)一勢必走向僵化。因此,應在統(tǒng)一基本要求下體現(xiàn)多樣化,適應社會需要,適應學科均衡發(fā)展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
三、優(yōu)化教學方法
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教育工作者議論最多的課題,改革的思路很廣,方法也十分多樣化,但是語文教學的效果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懷疑和指責。一是繁瑣的講解占用了過多的時間,每堂課45分鐘,老師講了30分鐘甚至更多的時間,沒有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理解和領悟。二是教學目標要求過于單一,不能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學習緊緊圍繞考試轉,一篇生動活潑、審美情趣非常豐富的文章,通常被化解為一、兩個注音、幾個詞語解釋和幾個問題回答,機械記識替代了多樣靈活的學習手段,結果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就是精講多讀。所謂“精講”,絕不是教師出于主觀意圖的任務布置,而是圍繞教材學習的問題引導。教師通過深思熟慮,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促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提高閱讀、理解和領悟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面對勤奮好學的學生,教師顯然不能只守著一本教材和一份教參過日子。教師除了要熟悉整個中學語文的教材體系、教學內容外,還要有淵博的語言學、文藝學、教育學、倫理學、美學等學科的知識,最好能做到文理兼?zhèn)?;及時把握當代最前沿的文學作品及相關學科的最新信息。
五、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本質和事物內在規(guī)律自覺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動的一種高級形式。一般認為,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要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就必須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語文教師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六、全面培養(yǎng)語文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聽和說,是重要的交際手段,當代社會人際交往增多,愈發(fā)突出了交際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中學語文教育過程中,重讀寫、輕聽說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真正改觀,分析個中原因,教師在觀念上未真正轉變是深層次的因素。這種轉變需要諸如體制性的、操作性的因素做鋪墊。從體制性方面看,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聽說訓練既無專門的課時,又無專門的教材;從操作性方面看,一般所說的,“將聽說訓練滲透于教學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規(guī)范要求,彈性很大。深化中學語文教育改革,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中心,加強聽說方面的能力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七、樹立素質教育思想
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人人應當學習語文,人人應該學好語文。因為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對每個人來說必不可少,所以我們既不能為了追求升學率大搞“題?!睉?zhàn)術,加重學生負擔,妨礙學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發(fā)展,又不能單純地為培養(yǎng)少數(shù)幾個“尖子”,讓大部分學生成為陪讀者,而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讓每個學生都能學、都會學,都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樹立“一切為了學生學好語文”與“為了一切學生學好語文”的素質教育觀念至關重要。